当前课程知识点:智慧汉语——中国文化概论 >  第十九课 中国古代的青铜和玉石文化 >  第十九课 中国古代的青铜和玉石文化 >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返回《智慧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线视频

返回《智慧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儒家文化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下面我们谈一谈道家文化和佛教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了西游记

其实它和佛教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但是道家文化和佛教

对中国古代的文学

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应该这样说

如果说儒家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浓厚的忧患意识

和凝重的伦理品格的话

道家则是开启了一种自由的艺术精神

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佛教则促使士大夫文学

幽深清远的审美情趣的产生

对于通俗文学来说

则是促成了因果报应模式的形成

这三家思想共同作用

导致了抒情文学作品中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的产生

有人问说孔子讲了

未知生 焉知死

又说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文学非常关注现实

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

就缺乏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追问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

由于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因此古代文学中体现出的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很突出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学

不从本体意义上思考宇宙和人生

比如说屈原他创作了离骚

但是他也创作了天问

从老庄开始对个体存在的身和心

就保持着高度的真爱和肯定

庄子里边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这种思想发展到了魏晋时期

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

另外庄子还有汪洋恣肆的想象

也给中国古代的文学

带来了浪漫主义的影响

刚才我们提到了魏晋玄学

在魏晋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的时代

这种悠远深沉的人生之思

在文学中已经得到了展现

在汉朝的时候

古诗十九首开了一代先声

他们对日常的实事人事享乐有咏叹

突出了一种关于人生的思考

这种人生之思构成了他们主要的声调

比如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寄一世 眼忽若飘尘

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

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

钟嵘就称赞他们

文未以利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些古诗大部分的文字

都是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

欢乐少有 悲伤常多的感叹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 哀伤

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喟叹

从建安一直到晋 宋

从中下层一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都有

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典型的声调

比如说曹氏父子

曹操有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这样的话

曹丕说

人亦有言 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 生一何早

后来阮籍说

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

陆机说天道信崇替 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 俯仰独悲伤

陶渊明说

悲晨曦之易夕 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 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出的是同样的悲伤

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

以及以后的人生之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建安风骨的人生之思

是与他们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的核心仍然是对人生的执着

在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之下

是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之后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颓废悲观消极

但是它背后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

是对人生和生命 命运

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正是这种积极的内容蕴含其中

才使所谓的人生之思

没有流于颓废消沉

也正是这种人生之思的存在

执着的追求

才具备了美学深度

而这种人生之思

正是在对外在的权威的怀疑

和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

只有认识到了伦理道德

成为宿命的规范

标准的虚假

才有了对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才能对人的存在和价值意义做本体上的思考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

这种貌似玄远的人生思考

和上诉的强调个体生命融入社会中的理性精神

在深层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有一句话说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

我们可以突出的看出儒释道三家的不同

儒家是道德主义理想的生死观

他们将道义作为判断生死价值的依据

追求的是什么呢

立德 立言和立功三不朽

就是道德 人格还有事业的不朽

死后重视丧礼和祭祀

而道家秉持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死观

后来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

则追求的是长生

这个给中国人带来了别样的思考

又和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中

这种生死轮回灵魂不灭相融合

极大的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想象的空间

体现在文学的方面

比如说号称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就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

展现了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

盛唐诗人呢王维

他以禅意入诗

被称为是诗佛

到了宋代

缕缕不绝的人生之思

仍然是古代诗人笔下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比如有大量的诗僧

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被称为僧诗

就连普通的文人也深受了他们的影响

比如说苏轼在前赤壁赋中

虽然开篇把秋夜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者他主要的立意

他不是想写景色如何至美

而是想通过这种主客的问答

表达的对历史 社会

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而客方则通过了月生和言词

抒发了历史的虚无功业的幻灭

人生的短促等感受

主方通过对答

表达了一种达观的宇宙观和得失观

这个就得说到苏轼了

他在备受打击之后

面对这种情景

体会到了宇宙的本真

人生的真谛

因此才能够如此的旷达

所以我们可以说

如果作者只是对景物对情

还有对人物的活动表达

所以我们可以说

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

如果只是注意到作者对景对情

对人物活动及其对环境的表达

而把作者从中透露出来的精神境界

放在次要的位置的话

我们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一定是有缺陷的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境界

已经突破了儒家思考的范围

比如说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又比如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些诗篇中有对人生苦短的悲叹

有对无限永恒的向往

有繁华如烟的无可奈何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对人作为人的本体思考

对宇宙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

他们不光是笃实上用的儒家文化

其中也有一些别样的色彩

虽然它的基调可能是有点沉重

有点哀伤

但是还是表露了人对自身存在的思索

展现的是高蹈旷达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文学能达到这种高度

除了儒家释和道两家的贡献

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好 前边呢我们谈了

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主要是从思想内容的方面说的

智慧汉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课 为什么叫智慧汉语

-第一课 为什么叫智慧汉语

-第一课 为什么叫智慧汉语

第二课 并非对立的两种文化

-第二课 并非对立的两种文化

-第二课 并非对立的文化

第三课 生命的意义

-第三课 生命的意义

-第三课 生命的意义

第四课 “儒释道”是什么?

-第四课 “儒释道”是什么?

-第四课 “儒释道”是什么?

第五课 庄子的可爱与可敬

-第五课 庄子的可爱

-第五课 庄子的可爱与可敬

第六课 清华大学的校训

-第六课 清华大学的校训

-第六课 清华大学的校训

第七课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第七课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第七课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第八课 佛者,觉也

-第八课 佛者,觉也

-第八课 佛者,觉也

第九课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九课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九课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十课 复杂神奇的中医哲学

-第十课 复杂神奇的中医哲学

-第十课 复杂神奇的中医哲学

第十一课 中国画的空灵

-第十一课 中国画的空灵

-第十一课 中国画的空灵

第十二课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十二课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十二课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十三课 中国的地域文化

-第十三课 中国的地域文化

-第十三课 中国的地域文化

第十四课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四课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1)

-第十四课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

-第十四课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十六课 诗教传统与文以载道

-第十六课 诗教传统与文以载道

-第十六课 诗教传统与文以载道

第十七课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

-第十七课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

-第十七课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

第十八课 为什么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呢?

-第十八课 为什么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第十九课 中国古代的青铜和玉石文化

-第十九课 为什么中国古代少见巨石建筑呢?

-第十九课 中国古代的青铜和玉石文化

第十五课 道家文化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