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采油工程 >  第八章 水力压裂技术(二) >  8.4 压裂设计 >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

返回《采油工程》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在线视频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

下一节:8.4.2 裂缝几何参数计算模型

返回《采油工程》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压裂设计

评价一个压裂方案的好坏

首先要知道它的增产倍数是多少

因此首先

从本节我们学习 压裂井增产幅度

我们先来看一下

影响压裂井增产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

油层特性和裂缝的几何参数

油层特性指的

是压裂层的渗透率

孔隙度

流体物性

油层能量

以及含油丰度和泄油面积

而裂缝的几何参数

主要指的

就是裂缝的长宽高以及它的导流能力

也就是说

从油层和裂缝这两个方面

相互的配合

或者是相互的匹配

它的程度怎么样

决定了压裂井的增产幅度大小

我们追求的一种情况就是

地层的供液能力以及

裂缝的排液能力是相互匹配的

一般情况之下

对于稳态生产的时候

裂缝井的增产倍数

我们是用

麦克奎尔西克拉增产倍数曲线

来实现

这个曲线是一个无因次的图版

它的纵轴是无因次的增产倍数

是用了压裂以后的产液指数

和压裂前的原始的产液指数的比值

进行了一个因次的修正

横轴是相对导流能力

是用了裂缝的宽度

裂缝内的渗透率

与地层的渗透率的比值

当然还进行了裂缝尺寸的一个修正

这一组曲线里面还用到穿透比

穿透比指的是

裂缝的半长与供液半径的比例

图版中的曲线

提供了不同的穿透比

随着不同的相对导流能力

它对应的无因次的增产倍数是多少

通过这一组曲线我们可以知道

相对导流能力越大的情况之下

它的增产倍数都是提高的

这些曲线都是递增的

但是增加的幅度不相同

总的趋势是增加的

另外

穿透比越高的时候

也就是缝越长的时候

它的增产倍数也是提高的

从这样一个宏观的概念上

我们可以知道裂缝越宽

裂缝越长

增产倍数肯定是高的

但是这样的一个结论

是不是对于所有的地层条件

都是要追求的呢

就需要来详细的看一下

这个曲线里面的细节

首先

对于这个曲线左边和右边

也就是对应它的相对导流能力

小的和大的这两个方面

我们发现它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先看一下左边

左边里面的这些曲线

大部分都重合了

那就意味着不同的穿透比

在左侧的这个区域里面

对于增产倍数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相对导流能力

是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而对于左侧的部分

它的相对导流能力小一些

就意味着地层渗透率这个K值

是比较大的情况之下得到的

对于中高渗的储层来说

缝长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导流能力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对于右侧

右侧这一部分里面的曲线

每一条曲线相对来说

都是比较平缓

而不同的穿透比

它的增产倍数差别是比较大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在右侧这个区域里

导流能力的问题不是它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缝长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右侧这部分

也就是地层的渗透率K值

相对来说比较小的时候

这时我们追求的是裂缝的长度

而不是裂缝的导流能力

最后一点

我们看每一条曲线

每一条曲线分别对应了

不同的裂缝长度

也就是不同的穿透比

它总是有一个最佳的导流能力

也就是它有一个

上升变平缓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转折点上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最佳导流能力

这个导流能力 再往后的部分

它的增产倍数基本上是不变了

这时候我们再增加导流能力

或者是再加宽裂缝

对于增产来说 它的效果就不明显

我们在现场施工或者是设计的时候

就要避免过高的 在最佳导流能力以后的

裂缝宽度的增加上

前面我们介绍了垂直缝的稳定生产的时候

它的增产倍数曲线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是

水平缝的增产倍数的计算方法

水平缝就是在裂缝里面形成的

一个圆形的裂缝

是一个水平分布的方式

也就意味着在一个圆形地层里面

中间有一口井

在这个井周围压开的裂缝

是一个圆形的水平放置的裂缝

这样的一条裂缝

它的增产倍数如何来计算

我们可以将这个区域

划分为有裂缝的部分

和没有裂缝的部分两个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面

实际上因为高导流裂缝的存在

使得这一部分区域的

平均渗透率大大提高了

它的提高带来了整个的

这口井的增产倍数的提高

因此我们如果采用

等效渗透率的办法

也就是将有裂缝的这部分区域

它的平均渗透率

用裂缝的厚度

或者叫裂缝的宽度

与地层的厚度加权平均

就可以得到在裂缝区域之内 它的平均渗透率

和没有裂缝的时候相比

就是水平缝的增长倍数

利用这样一个思路 我们可以得到

水平缝增长倍数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公式里有裂缝的渗透率

裂缝的宽度 地层的渗透率

地层的厚度以及裂缝的半径

利用这个公式

我们计算的是

稳态生产的水平缝的增产倍数

对于大部分的压裂井来说

实际上达到稳定生产

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

那么在稳定生产之前的

这一段生产阶段

它的增产倍数如何来确定呢

如果还是用这种计算公式

或者是

麦克奎尔西克拉的增产倍数图版

会得到比较大的误差

一般情况之下是采用的

Agarwal增产倍数曲线

这个曲线表达的是不同的生产时间

对应的增产倍数的问题

我们来看

横轴是一个无因次的生产时间

纵轴是其产量无因次之后的倒数

要注意的是一个倒数

而且是一个无因次的产量

对应的每条曲线

表达的是不一样的相对渗透率

在这个图版上我们发现

不同的曲线 它的趋势都是一个递增的

随着生产的时间

它是一个递增的

不要忘记了它是产量的倒数

因此它是产量递减的一个趋势

这是总体的一个情况

另外一个不同的导流能力

我们发现

在低导流能力的情况之下

不同导流能力对于增产倍数的影响是显著的

但是随着导流能力的增加提高

这些曲线相对来说就比较集中了

就意味着过多的追求更大的导流能力

对于增产倍数的效果

是越来越小的

另外随着生产时间的进行

我们看后端不同的曲线

相对都要重合了

那就意味着在生产的后期

无论是哪种导流能力

它的增产倍数相对来说

就变成了同样的值

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过大地去追求

过高的导流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了三种不同的

对于增产幅度计算以及产量的预测的方法

需要对于不同的生产时间

生产阶段以及裂缝的形态

来选择使用

这就是本节介绍的主要内容

再见

采油工程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采油工程的主要任务

--1.1 采油工程的主要任务

-1.2 油井生产系统中的流动

--1.2 油井生产系统中的流动

-课后习题--作业

第二章 油井流入动态

-2.1 油井流入动态曲线与油井产能

--2.1.1 单相液体流入动态

--2.1.2 油井产能与 IPR 曲线

-2.2 Vogel 方程及其应用

--2.2.1 Vogel 方程

--2.2.2 利用 Vogel 方法计算油井 IPR 曲线

--2.2.3 表皮系数与流动效率

--2.2.4 非完善井 Vogel 方法修正

--2.2.5 单相-两相共存流入动态

-课后习题--作业

第三章 井筒举升能力

-3.1 井筒气液两相流基本概念

--3.1.0 井筒多相流动概述

--3.1.1 垂直管流的流型

--3.1.2 滑脱现象

--3.1.3 流动特性参数

-3.2 垂直管流计算方法

--3.2.1 井筒压力梯度基本方程与计算

--3.2.2 奥氏方法流型判断

--3.2.3 奥氏方法压降计算

-3.3 举升能力与 VLP 曲线

--3.3 举升能力与 VLP 曲线

-课后习题--作业

第四章 节点系统分析方法

-4.1 节点分析方法

--4.1.1 什么是节点系统分析方法

--4.1.2 井底为求解点

--4.1.3 井口为求解点

-4.2 嘴流规律

--4.2.1 嘴流特性

--4.2.2 油嘴为求解点

-课后习题--作业

第五章 气举采油

-5.1 气举原理

--5.1.1 认识气举

--5.1.2 气举启动

-5.2 气举阀与气举管柱

--5.2.1 气举阀原理

--5.2.2 气举管柱

-5.3 气举设计

--5.3.1 定产量设计

--5.3.2 定注气量设计

--5.3.3 安装启动阀后的启动过程

--5.3.4 图示法启动阀设计

-课后习题--作业

第六章 有杆泵采油(一)

-6.1 抽油装置介绍

--6.1.1 抽油机

--6.1.2 抽油杆

--6.1.3 抽油泵

-S1 第二课堂 油田现场的抽油机

--1 实际抽油机介绍

--2 抽油机启动与停机操作

--3 抽油机冲程调节操作

--4 抽油机冲次调节操作

--5 油井井口采油树介绍

-6.2 泵的基本原理

--6.2.1 泵的抽汲过程

--6.2.2 泵的排量

-6.3 悬点运动规律

--6.3.1 悬点运动规律-简谐运动

--6.3.2 悬点运动规律-曲柄滑块运动

-6.4 悬点载荷计算

--6.4.1 静载荷

--6.4.2 动载荷

--6.4.3 悬点最大载荷与最小载荷

-课后习题--作业

第六章 有杆泵采油(二)

-6.5 抽油机平衡、扭矩与功率计算

--6.5.1 抽油机平衡

--6.5.2 平衡计算

--6.5.3 扭矩与扭矩因数

--6.5.4 扭矩曲线

--6.5.5 电动机选择与功率计算

-S2 第二课堂 抽油机平衡调节操作

--抽油机平衡操作

-6.6 泵效计算

--6.6.1 冲程损失

--6.6.2 气体对泵工作的影响

--6.6.3 提高泵效的措施

-6.7 有杆泵设计

--6.7.1 抽油杆柱强度计算及设计

--6.7.2 有杆泵抽油机生产系统设计

-6.8 有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6.8.1 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6.8.2 认识示功图

--6.8.3 典型功图分析

-S3 第二课堂 抽油机示功图测试

--抽油机示功图测试操作

-课后习题--作业

第七章 注水

-7.1 注水系统

--7.1.1 水源与水处理

--7.1.2 注水系统

-S4 第二课堂 油田注水系统介绍

--油田注水系统介绍

-7.2 吸水能力的分析

--7.2.1 注水井的吸水能力

--7.2.2 分层吸水能力测试方法

-7.3 分层注水管柱

--7.3 分层注水管柱

-7.4 注水指示曲线分析与应用

--7.4.1 注水指示曲线分析

--7.4.2 水嘴调配

-课后习题--作业

第八章 水力压裂技术(一)

-8.0 水力压裂概述

--8.0 水力压裂概述

-8.1 造缝机理

--8.1.1 基本岩石力学参数

--8.1.2 地应力

--8.1.3 井壁上的应力

--8.1.4 造缝条件

-课后习题--作业

第八章 水力压裂技术(二)

-8.2 压裂液

--8.2.1 认识压裂液

--8.2.2 压裂液滤失性

--8.2.3 压裂液流变性

-8.3 支撑剂

--8.3.1 认识支撑剂

--8.3.2 裂缝导流能力

--8.3.3 悬浮型支撑剂分布

--8.3.4 沉降型支撑剂分布

--8.3.5 支撑剂选择

-8.4 压裂设计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

--8.4.2 裂缝几何参数计算模型

--8.4.3 基本压裂设计过程

-课后习题--作业

第九章 酸处理技术

-9.0 酸处理概述

--9.0 酸处理概述

-9.1 碳酸盐储层盐酸处理

--9.1.1 碳酸盐储层酸化原理

--9.1.2 影响酸盐反应速度的因素

--9.1.3 酸化压裂基本概念

--9.1.4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

--9.1.5 前置液酸压

-9.2 砂岩储层土酸处理

--9.2.1 砂岩储层酸化原理

--9.2.2 土酸处理设计

-9.3 酸处理工艺

--9.3.1 酸液及添加剂

--9.3.2 酸处理工艺

-课后习题--作业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8.4.1 压裂井增产幅度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