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基础笔译 >  第十章 文体风格的翻译 >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返回《基础笔译》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返回《基础笔译》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从这一节开始

我们一起来进行第十章的学习

第十章的侧重点与前三章稍有不同

第七章至第九章侧重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词汇层面、句子层面

以及篇章层面的翻译方法

侧重译文在传达原文语义时的准确性

翻译除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之外

还要传达原文的文体风格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识别原语的文体风格对大家来说

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但是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很多同学能够做到语法正确

但是要正确传达原文的文体风格

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第五章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

英文中的文体特征

在这一章里

我们要学习如何把第五章

学到的文体知识应用到英语译文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作为母语是汉语的译员

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国际上

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这不仅需要我们要

正确翻译汉语的语义

更要在英语译文中

体现不同的文体风格

成功完成不同的交际目的

在英语译文中体现

不同的文体风格虽然比较难

但这也是每一个译员

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完

本章的内容之后

能够增强你们的文体意识

译出表达准确

文体得当的英语译文

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讲解

两种文体风格的翻译方法

典籍文体风格和科技文体风格

在第一节中

我们主要学习如何在英语译文中

体现汉语典籍文献的文体特征

这里以CATTI 2016年下半年

二级笔译试题汉译英第2篇为例

讲解如何体现汉语典籍文献文体优雅、

意味深长的特征

请同学们在听下面的讲解之前

一定要通读这篇短文

本文节选自习近平主席在

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

所做的主旨演讲

毋庸置疑

互联网大会的主题肯定与

具有现代意义的互联网密切相关

我们的习主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

多次在演讲中引用中国典籍中的语句

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

积极的助推作用

全文有2段,共计364个汉字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

简要介绍了互联网引发的

信息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第2段为第二部分

介绍了在应对信息革命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要正确理解原文

首先需要同学们了解一个知识点: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英文全称是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倡导

并举办的互联网盛会

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

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

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

在共识中谋合作

在合作中创共赢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

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

“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包括五个方面:

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互联互通;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促进交流互鉴;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保障网络安全,

促进有序发展;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

促进公平正义

理解这些理念对帮助译员正确翻译

“鸡犬之声相闻”和“老死不相往来”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掌握了“世界互联网大会”

这个知识点之后

我们来学习一下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方法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

典籍泛指古代的书籍

典籍翻译是汉译英的一个特殊类型

本节所要讨论的典籍英译的文体风格

不是说在翻译整本的古代典籍时

译文应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风格

而是说如果某些语篇引用典籍中的

语句应如何翻译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发表演讲或文章时

喜欢引经据典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鲜明的特色

中国的典籍博大精深

蕴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在翻译这些典籍中的语句时

需要注意很多因素

由于时间所限

我们在这里主要讲解

两个比较宏观的方法

第一,

要辨析引文在原典中的意思

以及是否在现在的语篇中

发生了语义上的改变

第二,要考虑意译或者转译

使引文的意思与其他部分融为一体

下面我们进行范例讲解

大家在阅读完这篇短文之后

可以发现第1段的第2句中

包含了典籍中的语句

需要译员谨慎处理

原文为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

“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

相隔万里的人们

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范例中的“鸡犬之声相闻”

和“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是:“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與,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

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重视死亡

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不必每次坐它

虽然有武器装备

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

使人民再回到远古

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使人民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

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

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

但人民从生到死

也不互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绘的理想社会

国家不必太大

这样每个人都能依靠自给自足

而过上富足的生活

因为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

因此邻里之间没必要交流

即便没有交往也不会对

人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在翻译这段话时

首先要分析一下

与原典的意思相比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

因为原典的写作背景在古代

而现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时的语境不一定与现代的语境相同

这段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写于奴隶社会

是老子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幻想

描述了小农经济和闭关锁国的情形

而文中描述的互联网

是现代社会的情景

“鸡犬之声相闻”

和“老死不相往来”

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这里的两句引文并不是要让

人们回到小国寡民的封建社会

互联网的产生缩短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即便相距万里

人们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

地球不再巨大无比

而是变成了“地球村”

既然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那么世界各国人民就是

这个“村”里的“村民”

“鸡犬之声相闻”是说在互联网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老死不相往来”是说距离太远

不可能实现面对面的交往

而互联网改变了这种局面

通过互联网

人们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西方读者不具备

《道德经》的背景知识

如果直译可能会给读者

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从方便读者理解的角度考虑

此处应采用意译的方法

译为:

The Internet has turned the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where distance no longer prevents people

from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made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asier than ever before

这样既把典籍中的“村”和

现代社会的“地球村”联系了起来

又点出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贴近语篇的主题

基础笔译课程列表:

第一章 语义的理解与表达

-1.1 抽象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上)

--1.1 抽象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上)

-1.1 抽象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下)

--1.1 抽象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下)

-1.2 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上)

--1.2 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上)

-1.2 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下)

--1.2 时空关系的理解与表达(下)

-第一章第一节-习题

-第一章第二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二章 词汇的翻译

-2-1词汇的翻译(上)

--2-1词汇的翻译(上)

-2-1词汇的翻译(下)

--2-1词汇的翻译(下)

-2-2根据原文逻辑确定词义(上)

--2-2根据原文逻辑确定词义(上)

-2-2根据原文逻辑确定词义(下)

--2-2根据原文逻辑确定词义(下)

-2-3根据文体确定词义(上)

--2-3根据文体确定词义(上)

-2-3根据文体确定词义(下)

--2-3根据文体确定词义(下)

-2-4抽象名词避虚就实(上)

--2-4抽象名词避虚就实(上)

-2-4抽象名词避虚就实(下)

--2-4抽象名词避虚就实(下)

-第二章-第二节-习题

-第二章-第三节-习题

-第二章-第四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三章 句子的翻译

-3.1 特殊句式的翻译

--3.1 特殊句式的翻译

-3.2 拆分重组句式

--3.2 拆分重组句式

-3.3 平行结构的翻译(上)

--3.3 平行结构的翻译(上)

-3.3 插入语的翻译(下)

--3.3 插入语的翻译(下)

-第三章第一节--习题

-第三章第二节--习题

-第三章第三节--习题1

-第三章第三节--习题2

-本章课件

第四章 篇章的翻译

-4.1 复现并列结构的处理(上)

--4.1 复现并列结构的处理(上)

-4.1 复现信息结构的处理(下)

--4.1 复现信息结构的处理(下)

-4.2 逻辑重组

--4.2 逻辑重组

-第四章第一节--习题1

-第四章第一节--习题2

-第四章第二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五章 文体风格的翻译

-5.1 强调语气的传达(上)

--5.1 强调语气的传达(上)

-5.1 强调语气的翻译(下)

--5.1 强调语气的翻译(下)

-5.2 非正式口语体的翻译(上)

--5.2 非正式口语体的翻译(上)

-5.2 非正式口语体的翻译(下)

--5.2 非正式口语体的翻译(下)

-5.3 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5.3 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5.3 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5.3 文学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5.4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5.4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5.4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5.4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第五章第一节-习题

-第五章第二节-习题

-第五章第三节-习题

-第五章第四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六章 语义逻辑的理解与表达

-6.1 单词间的逻辑语义分析

--6.1 单词间的逻辑语义分析

-6.2 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分析(上)

--6.2 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分析(上)

-6.2 小句间的语义逻辑的理解(下)

--6.2 小句间的语义逻辑的理解(下)

-第六章第一节-习题

-第六章第二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七章 词汇的翻译

-7-1词汇的翻译(上)

--7-1词汇的翻译(上)

-7-1词汇的翻译(下)

--7-1词汇的翻译(下)

-7-2人称的转换(上)

--7-2人称的转换(上)

-7-2人称的转换(下)

--7-2人称的转换(下)

-7-3主题词汇的翻译(上)

--7-3主题词汇的翻译(上)

-7-3主题词汇的翻译(下)

--7-3主题词汇的翻译(下)

-7-4动词的处理(上)

--7-4动词的处理(上)

-7-4动词的处理(下)

--7-4动词的处理(下)

-7-5词汇的严谨性(上)

--7-5词汇的严谨性(上)

-7-5词汇的严谨性(下)

--7-5词汇的严谨性(下)

-7-6近义词的多样性(上)

--7-6近义词的多样性(上)

-7-6近义词的多样性(下)

--7-6近义词的多样性(下)

-第七章-第一节-习题

-第七章-第二节-习题

-第七章-第四节-习题

-第七章-第五节-习题

-第七章-第六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八章 句子的翻译

-8.1 并列成分巧处理

--8.1 并列成分巧处理

-8.2 状语的灵活处理

--8.2 状语的灵活处理

-8.3 分清主次

--8.3 分清主次

-8.4 长句的切分与合并

--8.4 长句的切分与合并

-第八章第一节-习题

-第八章第二节-习题

-第八章第三节--习题

-第八章第四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九章 篇章的翻译

-第九章 篇章的翻译

--9 篇章的翻译

-第九章--练习题

-本章课件

第十章 文体风格的翻译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下)

-10.2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

--10.2 科技文体风格的翻译

-第十章第一节-习题

-第十章第二节-习题

-本章课件

第十一章 文化信息的翻译

-第十一章 文化信息的翻译

--11 文化信息的翻译

-第十一章-习题

-本章课件

10.1 典籍文体风格的翻译(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