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六章 北宋词(四) >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苏轼《临江仙》赏析在线视频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下一节:6.3秦观和他的词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苏轼《临江仙》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啊

词题叫《临江仙》

有一个小标题叫夜归临皋

临皋呢是黄州的一个地名

在湖北黄州南面的长江边

苏轼啊

他的寓所在这里

苏轼在黄州这四年三个月

先后住过三个地方

一个是早期临时借宿在定慧院

一个庙里头

他的最早的一些作品

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就写于定慧院

后来呢他们迁到临皋

再后来呢

他们又盖了一个雪堂

写这首词的时候

作者已经是在雪堂吃完晚饭

还喝了一点酒

在黄州的时候

作者生活是很艰难的

家境很贫寒

家里啊把那个每个月

数出四千五百个小钱

每一百五十个小钱

弄个绳子把它串成一串

把这四千五百个小钱都放在竹篮子里

吊在屋梁上

每天弄个小叉子

叉下一串用

用不完还放回去

因为呢平常没有客人来

要尽量地省一点下来

假如今天有客人来

或者过节

一百五十个钱就不够用了

就要省一点

尽管生活过得很艰难

但是诗人呢

常常要喝一点酒

今天呢是喝了酒

夜里从雪堂喝了酒回到临皋去住宿

因为回来的太晚了

家里门关着

小书童在屋子里啊已经睡着了

这首小词跟上面一首《定风波》一样

都写于元丰五年

也就是1082年

被贬黄州期间

元丰四年

他的友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

黄州城东面的几十亩荒地

让他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

苏轼又在这里建了一个雪堂

作为游息之所

这首词就是记叙某一个深夜

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醉后吃醉酒之后

返回临皋的所见所感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这里啊

第一句话就要解释啊

这里的东坡不能代表苏东坡本人

而是一个地名

就是他友人马正卿给他

要到的那一小片土地

大概有五十亩左右

这个是州里拨给他的一片地

夜饮东坡醒复醉

东坡这个字啊

本来是白居易诗中的名字

后来因为

苏东坡对白居易也很敬重

白居易呀也曾经被贬到九江

贬到江州

也有过这样被贬的经历

苏轼呢

就以东坡的这个地方

命名他的那一块地

后来又变成自己的号

夜饮东坡醒复醉

吃了好多酒

吃的醉醺醺的

似醒非醒的样子

叫醒复醉

归来彷佛三更

大家不要小看仿佛这两个字

仿佛嘛大家都很好懂

因为古代人啊一般的人没有多少

精确的记时的仪器

一般人也没有准确记时的这个必要

所以呢

仿佛三更

再加上吃醉酒

自己也迷迷糊糊

可能大概有三更天

一夜分五更天

那么三更就有下半夜了

下半夜了

一开始就点明了

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

当他回到临皋寓所的时侯

天很晚了

大概有三更天

三更天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他去喝酒了

书童留在家里

家里的童仆们

已经睡着了

鼻息已雷鸣

像打雷似的

敲着门他都不答应

作者当时没有生气

也没有动火

甚至在吃醉酒的时候

一般人往往是比较

吃醉酒的时候很难

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但是诗人仍然没有动怒的意思

仍然倚着门

倚着拐杖啊

听着江里的浪涛的声音

前面我们交代了

这临皋亭啊

临皋这个住所

靠近江边

所以倚杖听江声才有可能

我的家也在长江边上

离长江不远

但是比苏轼这个临皋

大概离江边还是远一点

我站在我们家的楼顶上

可以看到长江

可以看到过江的大桥

乃至于大桥上面的汽车

都看见

但是实际上听不见江水的那种涛声

还听不到

还隔得远了一些

本来啊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也符合作者的原意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但是我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去翻看《永乐大典》的残本的时候

读到《永乐大典》当中

引的宋代吕祖谦的《诗律武库》

当中的一段文字

很受震撼

这段文字是这样

韩退之言

衡山道士轩辕弥明与进士刘师服

侯喜共联石鼎句

联毕弥明曰此皆不足与语

吾闭口矣

即依墙而睡

鼻息如雷鸣

二子皆失色

邓鉴省题云

家僮浑未觉

鼻息尚雷鸣

此借用也

同学们听了有何感想

换句话说

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样看似很普通很直叙事实的这样一个句子

实际上

借黄庭坚的话来讲

倒是无一字无来处

家童鼻息已雷鸣

每一个字都有出处

我们读《今古奇观》

上面有一个

《拗相公三难苏学士》

写王安石三次刁难苏东坡

里面呢也讲

苏轼是怎么去刁难王安石

他到王安石家

看王安石满屋三间

到处都放的是书

书架上有的地方

都积了厚厚的灰尘

他问王安石

相爷你这里这些书都看过的么

王安石说

都看过的

你看过记得么

王安石说记得

他说我考考你

然后就找一处灰尘积得最厚的地方

拿了一本书

读了上句

王安石马上就说出上下句的内容

当然这是小说

我们看

像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样的句子

都有出处

他跟前面我们引到的

吕祖谦的《诗律武库》

家僮浑未觉

鼻息尚雷鸣

不就是这两句的浓缩么

本来是两个五字句

现在凝聚成一个七字句

拿掉几个字

不就是典型的有它出处么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

像被雷击了似的感到震撼

对苏轼的才学深感佩服

这样很普通的句子

这种不经意的地方

都是用了有出处

有典故

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个典故

并不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是了解了这个典故之后

我们对苏轼的学问就更加钦佩了

也许我前面就跟同学们说过

我是苏轼的粉丝

而且是一个铁杆的粉丝

无论是对他的学问

对他的才华

特别是对他的人品

和他的人格魅力

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苏轼啊

在自己人生潦倒的黄州时期

对什么都看得很淡

对这个书童

我主人还没有回来睡觉

你就早早睡觉

哎对这样的事情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敬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并不觉得有什么可以发怒生气的理由

这里深夜归来

敲门不应

却坦然处之

倚杖听江声

作者自得其乐

展示出又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你敲不了门

进不去

就索性让我在那静静地

站在这个江边上

听着江涛的声音

我经常小时候讲

我饮着扬子江水长大

呼啸的怒涛

为我催眠

我从才养下来

那时候就经常听到江涛的声音

现在呢

因为到处都是楼房了

就不容易听到了

毕竟我们家离江边很近很近

词的上片

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

因为夜阑更深

万籁俱寂

所以伫立门外

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

也正因为静谧

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

能够悠然地倚仗听江声

这里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是常用的诗家写法

从写家童的鼻息如雷

到进而谛听江声

把夜之深

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词的下片

转为议论

长恨此生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这两句啊

很好理解

唯一稍微要加以理解的是

营营二字

营营啊是一种纷扰的意思

是为功名利禄等而劳碌操心的意思

出自于《诗经·小雅·青蝇》这一篇

营营青蝇

《庄子·庚桑楚》也有

全汝形

抱汝生

无使汝思虑营营

就是在这里啊

可以理解为忙忙碌碌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长恨此身非我有

也是道家对人生所持的

一种虚无主义态度

经常悔恨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庄子·知北游》就说到下面一段话

舜问乎丞曰

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

汝何得而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

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这个《庄子》

自然是苏轼读烂了的书

此身非我有

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特别经过乌台诗案以后

苏轼啊在这里体会就更深了

因为知道

要想勤勤恳恳地工作

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好好地挺着腰杆子做人

在自然界

常常是做不到的

社会上

常常命运把你的

许多打算计划都打破了

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句话是作者

深悟人生之道的感慨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正因为一时不能进屋子

只能倚杖听江声

不妨看着江上的这个波浪的情况

夜阑风静縠纹平

夜深了风也不大

江面上的波浪就像那个丝绸

掀起的一点小皱纹似的

这是一种江面上风平浪静的景象

大江很难有完全一点波浪没有的时候

不可能的

因为他

波浪自己它能够

有推波逐流

因为长江啊特别是黄州那一带

它是长江的中游那一段

水流还是较急的

即使没有风的吹动

水流也能激起一定的浪花

也激起一定的波纹

不可能完全风平浪静

所以在这里

既强调风静的时候

又强调波浪虽然不大

就像丝绸起的皱纹似的

风静縠纹平

縠是一种绉纱 绉纱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这是自己的一种理想

他很想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能够长恨此生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希望能摆脱这种忙忙碌碌

被人家操纵自己的命运

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这种状况

希望像春秋时候的越国的大夫

范蠡那样

在越王勾践终究打败了夫差之后

他知道

勾践这个人只能共患难

而不能共享福的

所以赶紧抽身逃跑

相传他还带着西施一起啊

归隐五湖

坐着一叶小舟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他多么希望能像范蠡那样

也去经营经商

也去过一些

安逸而又潇洒的生活

驾着一叶扁舟

随波流逝

任意东西

将自己的生命融合在大自然之中

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用不着一切由别人

由比自己官大的人去操纵

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

遗恨不能生命自主

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而奔走钻营

面对大江

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的遐想

一叶小舟从此逝去

寄身江海了此残身

何等悠游洒脱

本词形神互补

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

体现了他昂首尘外

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临江仙》这首词

表现出苏轼超人的旷达

和不以世事萦怀的一种恬淡的精神

相传这首词写成之后

次日就传扬开去

甚至惊动了朝廷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记载

苏轼在黄州

与数客饮江上

夜归江面际天

风露浩然

有当其意

乃作歌词

所谓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者

与客人歌数过而散

翌日

喧传子瞻夜作此词

挂冠服江边

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

惊且惧

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

犹未兴也

然此语卒传至京师

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可见上面这首 《临江仙》

在当时就非常有名

当然这个小故事

跟当时的事实

就是跟苏轼写《临江仙》这首词的

前后的经过

是有点小出入的

徐君猷是黄州的知州

他这个人哪

跟苏轼原来倒是素昧平生

但是苏轼贬到黄州来之后

遇到徐君猷

徐君猷对他是很照顾的

但是苏轼你这里要逃走了

他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所以他也惊且惧

很自然

这类小故事

对解读这首词

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苏轼啊

被贬黄州

写下了这样许多的词作

除了这个之外

还有大家人所皆知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词》

等等许多这样的作品

还有一些词当中

也充满着哲理

像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等等这一类的作品

等到他的晚年

他回首自己

被一贬再贬

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他跟自己调侃说

问汝一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和儋州

黄州就是这里

湖北的黄州

惠州是广东

儋州是海南岛

苏轼一生的事业

最重要的就是被贬的这几处

对他本人

他被贬到这些边远的荒僻的地方

对他一生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对当地的人民

现在回看历史

倒又是大幸的

他在这些地方

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他没有

不可能有所政绩

却有

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丰功伟业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

苏轼的词历史性贡献

又超过了苏轼文和苏轼诗

是苏轼继柳永之后

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

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假如我们要评古代的词人

谁的贡献最大

我看非苏轼莫属

其他人都难以跟他的比

对词的发展

苏轼的贡献是最大的

最大的

好关于苏轼的词啊

我们就讲到这里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6.2苏轼《临江仙》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