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在线视频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下一节: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段

我们再念一下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这一段文字啊

引起秋声

由夜读听到这种

有声自西南来

而产生异哉之感

让小童啊出外去查看

疑声在树间

这里呢开头从听觉的角度

去描写秋声 秋声

下面我们进一步讲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由静到动

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

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开头几句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欧阳子是作者自称 方夜读书

欧阳修啊 是比较苦读的

据他的自己介绍

他自己藏书有一万卷

古人啊都是线装的一些珍本书

能有万卷藏书

在宋代 算是很多的

在古代 就那个像昭明太子啊

他是皇宫里面他的藏书也就三万卷

欧阳修 从小就有苦读书的(习惯)

他家境很贫寒

自己连纸笔也买不起

只好用点黄沙

在沙子上去写字

大概从小养成了苦读书的习惯

后来呢

当然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他已经进入了暮年

同时呢 也已经居于高位

绝不是买不起纸笔的

那个年月的可比

但是爱读书的习惯至老不改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大家注意

这里一个动词 悚然

悚然是一种惊惧的样子

显然这里要写的秋声

不是一般的风声

如果窗外有点

微微的一些小风吹过的声音

不会使作者感到

有这种惊心动魄之感

而且他发出异哉这样的议论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的声音

淅淅沥沥通常是描写小雨的

形容轻微的声音

形容雨声 落叶的声音

说明一开始这个声音很小 细微

接着呢 忽奔腾而砰湃

像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证明这个秋声

一会儿小一会儿很磅礴很大很大

这里一开始

就给人一个震撼的感觉

其实啊 秋声谁都经历过

因为一年总有秋天

秋天自己稍加留神

总会感受到秋的到来

秋声也会有这感觉

但是我们的笔下就没有

欧阳修这种感触的灵敏

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鏦鏦铮铮是一种金属相击的声音

写这个声音啊

发出金石相击声

就像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衔枚是古代行军

或者袭击敌人的时期

士兵嘴里啊 衔着一个竹筷子

这样啊 免于不小心说出话来

发出声音暴露了军事秘密

像这里说这个

像衔枚疾走的兵马

像金铁皆鸣的赴敌之兵

这里啊 写秋声之大

作者在这里用风声 波涛

金铁 行军这样四个比喻

多方面多角度

从小到大 由远及近地

描绘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

生动鲜明地写出了

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

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然后 用一点对话

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明河是指天河

作者引出与童子的对话

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

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童子的回答

质朴而简明 意境很优美含蓄

这里的 悚然

与童子的若无其事

作者的悲凉之感

和童子的朴拙稚幼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就相映成趣

这里第一段啊

点明文章主题是秋声

文章的起始

就写得脉络清晰

波澜起伏 摇曳多姿

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这里只是写实

没有太多的议论

下面就进入了进一步描写

而有着申发议论

大家看

予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这里以自己跟童子的对话

来揭示秋声的本色

寻根溯源 探求秋声

形成的缘由

秋声实际上也含秋气 秋风

对自然界这些对自然界

和人产生的感受

这里啊写秋之为状

这里写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以胡为而来哉引起下面一段议论

盖夫秋之为状也

描写秋之为状

写初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和容貌

它的所外在表现

也就是下面所说的

其色 其容 其气 其意

这样几个方面

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

秋声啊

实际上也就有点秋意的味道

惨淡 秋天给人一种惨淡之感

烟霏云敛 烟气浓重

惨淡是黯然无色

烟霏云敛 云敛是云雾密聚

烟气浓重 云雾密聚

给人这样的感觉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容 它的外貌

秋天给人的印象是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清明就写出这种秋高气爽

天高日晶也就是天高云淡

因为云很淡

所以太阳的光线特别明亮

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

写出了秋天的秋气的凉的特点

到深秋季节

甚至有几分寒意能砭人肌骨

给人一种刺骨的寒冷

到这个季节

我们还是觉得凉爽较舒适

到再冷一些 到了下霜的季节

那个秋气就有砭人肌骨的之感了

其意萧条

意也是秋意 萧条

山川寂寥

山川寂寥就是柳永词中

关河冷落的意思

为什么关河会冷落

因为草木凋零

树落叶了 有些草枯萎了

山川给人一种萧条寂寥之感

萧条寂寥也是秋的特点之一

秋声本是秋天的声音

作者啊分成秋之色 秋之容

秋之气 秋之意四个方面

把秋天到来后

万物呈现的风貌

和秋之内在 气质

描绘得具体可感

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在眼前

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

其萧条之意好像笼罩了全身

这是作者在秋天的情况下所感

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

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

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

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

葱茏的佳木凋零

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

把 秋 的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但是 秋 何以有这样的威力

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这就是下文进一步要说的

故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这里啊 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

秋声啊给人一种凄切之感

正像后面我们今天还要学到

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就有

凄凄惨惨戚戚

这里也用到凄切

李清照的那首词啊

也是晚秋的时候

满地黄花堆积

也就是菊花都已经枯萎的时候

这里写到秋声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

草木绿缛而争茂

本来啊 草木是碧绿而繁茂的

但是佳木葱茏而可悦

本来树木长得很茂盛也使人高兴

但是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

草被秋风一吹

它的颜色就改变

由嫩绿色变成枯黄色

木遭之而叶脱

因为草一般不能落叶子只能枯萎

而树木呢

大部分树木都是凋零的都凋零

到了秋天之后

只有少数经冬还能够不落的

像北方的那个松树 柏树

像南方的这种香樟这一类

我们南京香樟树挺多的

香樟树冬天不落

到了更南的地方

到了像广东 广西 福建这一带

因为它的气温

即使到秋冬季节气温还是较高的

所以树木就变化没有这么明显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这里写出秋气的寒冷所带来的余威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