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  14.3 关山月赏析 >  14.3 关山月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4.3 关山月赏析在线视频

14.3 关山月赏析

下一节:14.4 长歌行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4.3 关山月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

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

当时陆游53岁

大家注意

乐府诗 尤其是古题乐府

最高成就的是李白

李白之后

一部分诗人都改写一些新乐府诗

比如杜甫 写什么《丽人行》

《兵车行》等一些新创的

新体乐府诗

更不要说像后来的白居易

元稹 李绅 张籍等人

开始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写的像《卖炭翁》《秦中吟》等等

这些新乐府诗

李白之后旧体乐府就很少

人们写作的就较少了

而且也没有人能超过李白

后来有两个人可以值得一提

一个是李贺 中唐时候的李贺

也写下不少的这个旧体乐府

像《雁门太守行》一些作品

都是这个 《致酒行》等等

都是旧体乐府

而且成就比较高

像《雁门太守行》就写得相当不错

南宋的时候 陆游是又一家写

乐府诗取得辉煌成就的

只有李白 李贺能跟他相匹敌

他的乐府诗写得很好

这里 这首诗有这样的背景

隆兴元年 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

十一月 孝宗诏集廷臣

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

后达成和议

到了孝宗淳熙四年

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

南宋朝廷不思恢复

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

诗人感伤时事写下这首诗

写下这首诗

淳熙二年 陆游几经调动再

回到成都时

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

来到这里 旧友异地相逢

十分亲热 常在一起饮酒酬唱

陆游原本豪放不羁

这时因抗金的抱负

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

更是借酒浇愁 放浪形骸

因他 不拘礼法

被一些人讥为 颓放

他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

陆游索性自号 放翁

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

饮酒寻乐 内心却充满了忧患

愤慨和悲哀

从宏观结构上看

这首《关山月》全诗总共十二句

每四句一转韵

相应的内容上也就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选取

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

不同境遇和态度

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

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

莺歌燕舞 不思复国

一边是戍边的战士

百无聊赖 报国无门

好 我们来串讲这首诗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这里提到的 和戎诏

是宋朝的皇帝向金国侵略者

求降的诏书

宋孝宗隆兴元年于符离大败

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

订立了 隆兴和议

从那时候开始

到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已经一共十三 四年

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

从那时候 将军统帅

虽然兵马也驻守在边境

却无从发兵 无事可作

空临边 就是白白地到边境去

诗人先以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来总领全诗

与下文的诸种场景

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诗的开始的 和戎 句

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

却一忽而过十五年 有批评之意

将军能战而不战

空 字质疑的语气非常重

继着 朱门沉沉按歌舞

和 厩马肥死弓断弦

这两个典型的情景作为着眼点

进行对比

一边是深宅大院里的歌舞升平

一边是马棚里的战马肥死

武库中的弓弦霉断

朱门 指朝廷的权臣 重臣

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

沉沉 用得很好

好像沉醉得很深

按 字写出重臣

不以国家为重 唯知作乐的情形

厩马 写英雄无用武之地

写得很沉痛

讲到这里 我们有两首诗可以联系

一个是林升的《题临安邸》

就写那个叫

暖风熏得游人醉

却把杭州作汴州

写出了这个

朱门沉沉按歌舞 的情景

再一个是陆游自己的这个诗句

叫 报国欲死无战场

爱国的一些将士们想报效国家

拼死疆场 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统治者一味地追求投降

追求这个求和

这里这两种对比揭示了

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 荒淫腐化

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

而诗人陆游

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

强烈的愤慨之情像万丈烈火

喷涌而出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四句是《关山月》的第二部分

也就是第二段

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的战士

与 将军不战空临边 一句相照应

战士们苦闷悲愤

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

北方的失地不能恢复

亲人难以团聚

他们迫切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

这个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

戍楼刁斗催落月

刁斗 是古代军中用的

一种行军用的锅子

白天用来烧饭

晚上用来打更 报更

所以叫 刁斗

催落月 就是一直到

把月亮送下山

就是彻夜听到刁斗之声

三十从军今白发

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从军打仗

如今头发都白了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两句我们留到后面再串讲

诗的这两句 前面两句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

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

把尚存者和死难者进行比较

对于尚存者来说

由于统治者的 和戎诏

多少年来 他们无所事事

只有以阵阵的刁斗声送来

一轮又一轮的明月

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

每天都在这百无聊赖的(生活)

当中打发时光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

现在都白发苍苍了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一个 催 字 下得何等紧急

壮士心 写得何等的赤诚

一个反问句 显得多么的无奈

在这个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

对这如泣如怨的笛声中

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

尽快结束这种枯燥生活的希望

又早日回归久别家园的心情

这种心情 谁能理解呢

如果说存活者还有一丝幻想

那么对于死难者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一个 空 字

说明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

随着老死边关

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

而最终落空

也说明他们献出的青春

和生命并没有什么价值

诗歌忌重字

这句诗却与前面的

将军不战空临边

都重复用到 空 字

沙头空照征人骨 跟前面的

将军不战空临边

都重复用到 空 字

本来诗中用重字不是绝对不可以

要尽量避免

如果一定要用

它们要间隔得远一些

这里倒是间隔得较远

这里看似败笔的

却正好把 将军 征人 的

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者无聊幽怨 死者暴尸沙场

生与死的对照画面

揭示了战士们的悲剧的命运

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字里行间

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

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

空照 谁知 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

当然对南宋的时候

实行这种求和的政策或者

就像前面所说的 和戎诏

像这样的诏书

一方面要经常向敌人进贡

但是也求得了经济和军事上的

一段时间的平和

这样做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学术界是有所争议的

像在文革前前后后

一直是对主战派这个极力颂扬

而对所有主和派就跟投降派划等号

就跟卖国贼划了等号

其实未必完全如此

比如爱国将领当中

有个叫张浚的 三点水那个 浚

疏浚 的那个 浚

张浚是极力主张抗金北伐

他多次发动抗金北伐的战争

很少打胜仗 都是打败仗

一败仗之后 使更多的战士们

效命疆场 死于非命

同时又反过来

跟金国人签订新的和谈协议

最后向金国人进贡更多的

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

你说张浚的这个出师北伐

就应该值得肯定吗

用几十万人去送命

最后有几百万两多少两银子去进贡

被迫给予更多的财产去进贡

这样做到底是爱国

还是实际是行不通的

如果你说我们随便地发动战争

明明知道失败也去打

这种 除非人家打你

我打得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即使明明知道打不过

也抵抗一下 这是又当别论

你主动发起战争

在相对平和的时候发起战争

又没有必胜的把握

或者说没有较大的胜利的把握

让那么多士兵去送死

最后客观上订立更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样做还说是爱国行为

我也不赞成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四句是诗的第三段

这两句是说

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

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

在这里长久地占领下去

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

这一层意思是说

这两句同时是可以理解

对统治者的谴责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遗民们忍受异族的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

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师北上

恢复祖国统一

然而遗民们期待的北伐

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

他们空望着南方 伤心落泪

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这幅图景

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陆游的

另外两句诗

就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当中的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设想沦陷区的这些汉族的同胞

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总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赶快打过去

能收复失地

中原沦陷地区

胡人的甚嚣尘上 遗民的苦痛凄惨

揭示了 和戎诏 的巨大祸害

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关山月》作于

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

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

不恤国难的态度

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

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关山月》全诗十二句

每四句一转韵 表达一层意思

分别写将军权贵

戍边战士和中原的百姓

写每段突出一个重点

诗人构思非常巧妙

以月夜来统摄全篇

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

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物

如朱门 厩马 断弓 白发

征人骨 遗民泪等等

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这首诗写得沉郁 苍茫 悲凉 激越

是典型的豪放派的作品

姚鼐的《今体诗钞序目》

就评论这首诗说

放翁激发忠愤 横极才力

上法子美 下揽子瞻

裁制既富 变境亦多

赵翼的《瓯北诗话》也说 说他

才气豪迈 议论开辟

意在笔先 力透纸背

意在笔先 这句话

最初是书法家

后来被引到诗词评论当中来

诗词评论当中来

霍松林先生他就评论说

这首诗前四句押平声韵

中间四句换入声韵

后四句又换平声韵

仅用十二句诗

高度概括地描写出

隆兴和议 以来十多年间

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和不同的人物处境 心态

而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情

洋溢于字里行间 感人肺腑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14.3 关山月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