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在线视频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下一节: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三个部分

小说的艺术特点

刚才呢 给大家梳理了一下

整个小说的题目和它的线索

那下面看一下

在这个小说里面

它的叙事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那在这部分呢

我会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讲

那首先呢

是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双重关系

其次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说意象使用的隐喻意义

其次会讲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就是在中国的现代小说里面

会出现一种复调的现象

而这种复调的现象

其实是在古典音乐里才会有的

那最后会讲一下小说的

抒情式的叙述语调

那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

我们在一开始就讲过

有人评论过

在这篇小说里面

它表现出了一种诗话小说的气质

那鲁迅他是如何

以一种写诗一般的意境

写诗一般的流畅

来写作这篇小说的呢

那我们接下来

我们就要探索一下这几个命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

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双重关系

在中国的古代传统小说里面

其实我们很少会看到这样叙述身份

这种叙述身份是什么呢

好 接下来我们要讲到的一个问题是

作者 我和吕纬甫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人个体的认识

其实是一直到近代

大家才逐渐的认识到

一个人的个体并不是单纯的

独立的存在的

在一个人的灵魂里面

他其实经常会有两个声音不停的

交替的出现

那可能有的同学看过一个电影

《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

它讲述的就是在世界上

另外一个我的存在

而这个我其实也就是

自己的另外一个声音

那我们今天也经常会有

这样一种说法

在你的身体里面

住着一个小恶魔

这个小恶魔它可能会

经常发出一些相反的声音

它可能会对你做出一些质疑

它甚至会去和你争吵去讨论

那鲁迅先生

他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

当他开始写小说的时候

他其实就意识到了这样一个

这样的一个

人的个体性的复杂性

那在这个小说里面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

我 和吕纬甫

三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常特殊的

同一性的关系

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作者和 我 的关系

这个 我 呢

也就是小说里面

我 的这个身份

而作者 是整个小说的叙事者

那在小说里面

他是这样写的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

绕道访了我的家乡

就到了S城

那S城这样的一个符号

在鲁迅的小说里面

可能大家都会经常的看到

这个S城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绍兴

那这个小城离

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

那他的故乡

大家在中学里可能也学过

鲁迅的散文《故乡》

那他的故乡鲁镇

在他的日记书信里面

也频频的出现

那这个也是

鲁迅在小说写作的时候

一个中心的地点

它就像莫言写作的《红高粱》

就像马尔克斯写作的马孔多镇一样

他是一个不断在写作的中心话题

它也是一个中心的地点

那坐了小船

小半天可到

我曾经在这里的学校里

当过一年的教员

那这段经历如果你

去对照鲁迅个人的经历的话

你就会发现非常的相似

鲁迅就仿佛在写自己一样

那鲁迅从绍兴出发

他来到了南京

后来又到日本留学

从东京留学回来之后

他曾经在绍兴当过小学教员

而且一度还当了校长

后来他又到了杭州

接下来他到北京去参加革命工作

那在失落之后呢

他又重新回到了绍兴

回到了他的故乡

那这段经历

和鲁迅本人是非常的接近的

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

在这个小说里面的

吕纬甫和 我 也具有这样的

一种叙事同一性

那我们会从三个方面来

讲述这个问题

一个是他们的身份

还有他们的相貌和思想

首先我们看一下身份

在身份这一点上

我们就会发现非常妙

吕纬甫和 我

有非常多的相似之点

而这些都是在小说里面呈现出来的

首先呢

吕纬甫是 我 十多年前的旧同窗

他们曾经在一起学习过

然后工作之后

他们又是旧同事

而且他们同时都为激进的新青年

他们在辛亥革命的时候

都一起去拔过神像的胡子

一起去做过一些冲动的革命的举动

那同样也离家北上谋生

他们一起到北京

到太原 到石家庄

在小说里面都有写到

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回乡

那在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

我 回乡

我 百无聊赖的坐在酒楼上

这个时候碰到了吕纬甫

那吕纬甫其实也是

从北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那甚至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

却对废园闪现出一种

我 在学生时代常常看到的

一种慑人的光芒来

那这样的一种感觉

和 我 也是非常类似的

这样一种神情

两个角色

如出一辙

所以我们会看到鲁迅

在写作吕纬甫这个形象的时候

就像在描写自己一样

那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

他对吕纬甫相貌的描写

那这个在鲁迅的小说里面

我们也会发现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鲁迅呢 在中国作家里面

是一个非常少有的从来不

直接去描写自己

甚至他有一种隐藏自己的冲动

那我们在阅读鲁迅的时候

往往会觉得鲁迅

在写作别人的故事

他把自己藏得很深

但是你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

又会有一种奇妙的发现

鲁迅写作的男性的主人公

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共同的特征

他们的相貌

往往是脸都是黑的

然后非常的消瘦

然后头发乱蓬蓬的

然后他的眼睛非常的亮

那这些特征呢

都跟鲁迅本人其实是非常接近的

那我们看一下

《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面

他是如何描写

吕纬甫他的形象的

那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

跟我刚才描述的

鲁迅惯用的描述一个男性主人公的

形式非常的接近

他讲他的相貌是乱蓬蓬的须发

苍白的长方脸

为什么苍白呢

因为这个时候他非常的颓唐

他对生活也没有信心

然而非常的衰瘦

非常的精神又很沉静

那精神沉静也是鲁迅经常

描写自己的这样一个词

而且他讲到

他的眉毛是又浓又黑

他的眼睛也是失去了精彩

那又浓又黑的眉毛

也是鲁迅的一个特征

那我们还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的话

可以对照一下在

三十年代阿累这样的一个革命青年

他在《一面》里面

他在别人的眼光里面

他是如何描写鲁迅的呢

他讲到鲁迅他是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

他的胡须像一个一字一样

隶体一字一样

左手还捏着一只黄色的烟嘴

那这样的一个形象

其实跟我们刚才看到的

吕纬甫的形象是很接近的

那如果说我们再去找一些例子的话

在《野草》里面

《墓碣文》这样一篇文章里面

他也有一个对于人的外貌描写

讲到他的脸庞是蒙蒙如烟然

就这样的一种颓唐的黑色的

但是又充满着智慧的光芒的

这样的一个形象

然后在鲁迅《故事新编》里面

有一篇叫《铸剑》

《铸剑》里面他写到了一个黑衣人

一个复仇者形象的代表

那黑衣人的这个形象

跟吕纬甫的这个形象

还有跟《孤独者》里面魏连殳的形象

非常的接近

那所以我们看到

鲁迅其实他在不同的角色里面

他在不断的描述着自己

他把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的情怀

都映射在这样一个主人公的身上

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他们的思想

那小说中的吕纬甫

和 我 其实都有一种

非常典型的鲁迅的影像

甚至我们可以说

这是鲁迅内心深处的

两种思想倾向的沟通和辩解

吕纬甫如果我们说的直白一点

他其实就是鲁迅的另外的一个自我

那吕纬甫在讲述他的故事

不管他是在讲述小兄弟迁坟的故事

还是顺姑的故事

那他在这个讲述之中

其实都在解剖自己

同时也是在审问自己 追问自己

在追问在革命落潮的时候

当启蒙和日常

在产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到底应该向何处去

他们在这一点上既是审问者

同时两个人又是忏悔者

同时呢也是追问者

那我们在吕纬甫的叙述里面

其实我们可以体会到

鲁迅他的情怀

跟吕纬甫他是紧紧相关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叙述里面

我们会体会到其实

看似这是一个舞台

舞台上是两个人在对话

但是他很像我们今天的先锋戏剧

他其实是我和另外的一个我在对话

那 我 和吕纬甫他形成的

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他通过一种具象的方式去表现出来

小说的叙述者 我 和主人公吕纬甫

他就像鲁迅生命的两个侧面一样

那吕纬甫和 我 他们在谈话的内容

其实是鲁迅在

他的生命里面遇到彷徨的时候

他自己对自己进行追问

他自己对自己进行忏悔

自己对自己进行解剖

那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小说主人公

还有主人公他们的同一性的问题

下面呢 我们来看一下

小说在意象使用上的隐喻的意义

那刚才我有讲到一点

就是鲁迅他是特别喜欢去

隐藏自己的一个人

所以很多同学都会觉得

鲁迅的文章很难读得懂

难以读懂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鲁迅在他的作品里面

非常的善于运用暗示和象征

所以他从来不会直白的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去表达出来

那同样在这篇小说里面

他也大量的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而这种手法呢

其实是在诗歌的

写作里面经常会用的到的

那鲁迅把它放在了小说的写作里面

我们就会看到

鲁迅在短篇小说创作的时候

他其实是一种对待诗歌创作的心情

然后他是非常谨慎的

非常认真的

用最经济的笔墨

在一个短小的篇幅里面

去营造出来一个

具有隐喻性的非常深沉的

非常的具有厚度的一个诗意的世界

那中国现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杨义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他说 鲁迅的意象运用

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

那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正是体现加强叙述作品的

诗话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

那西方的叙事学的一个

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韦勒克他也这样认为

他说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的存在

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的存在

那鲁迅在他的这篇小说里面

他经常用到的意象有什么呢

那我给大家总结出了

三个比较重要的意象

一个就是公共空间

在这里面呢

主要是以洛思旅馆

和一石居作为代表

其次呢 还有小说里面的雪和坟

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旅馆

那在小说里面讲到

我来到S城以后

这个时候正好是深冬雪后

懒散和怀旧的心绪都联结起来

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

那这个旅馆呢

是先前没有的

那他讲到的这个先前没有

其实说明了什么呢

在辛亥革命中国的乡土还是有

很大的变化的

有的很大的变化就是

开始有了旅馆

就是我们一个以农业文明

为基础的国家

现在也开始有了人口的流动

而这个旅馆他采用的并不是

中国传统的名字

他采用的是一个非常西式的名字

那这种西式的名字

其实透露了一种新的文明

和西方的对于中国的影响

但是呢 虽然有了这样一个

具有西式名字的旅馆

但是这个旅馆还是非常的萧条

接下来这一段他讲到了

他的旅馆是租房而不卖饭的

饭菜又必须要叫来

而且呢房间也很差

是渍痕斑驳

而且还有一些枯死的莓苔

所以这种变化

他并不算是可喜的

而是一种惨淡的变化

那同时呢

他在给这个旅馆命名的时候

他用了洛思

所谓的落思

其实也就是为旧日的自己落下帷幕

那他用了这样一个具有颓唐意义的

一个命名的手段

其实和我们刚才看到的

《在酒楼上》这样的一种描述

其实非常类似

他不断地在暗示

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所居住的这些地方

他所路过的这些场所

其实无一不具有这样一种颓唐的意味

同时呢

辛亥革命的到来

其实并没有给这些

乡村 或者这些小城镇

带来根本意义上的思想的改变

反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

表面的变化

其次我们看一下

在这篇作品里面

涉及到的酒楼

那这个酒楼呢

他在小说里面讲到

它是一家曾经

非常熟识的一个小酒楼

这个小酒楼叫什么呢

叫一石居

那在酒楼这样的一个地方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面

它是一个消闲解闷的地方

那在酒楼的停留一方面

是因为心的劳累困顿需要休整

那么另一方面也是苦闷需要发泄

那同时呢

酒楼这个地方也是

可以让人的心绪舒缓

那在小说里面

本来 我 和吕纬甫两个人

是无法去坦诚相见的

然后两个人似笑非笑

然后都不愿表明自己在过去

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但是他们喝了酒以后

开始慢慢的去敞开心扉

慢慢的去讲述了

在近段时间里面他们的落魄

他们的变化

去讲述了在他的生命里面的点点滴滴

那他在给这个酒楼命名的时候呢

他运用了这样的一个说法

一石居

所谓的一石居

也就是一室居所

那他这样的命名

在空间和时间的范畴上

都表达出一种寥落和孤独

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

下一个意象 雪

那如果说对鲁迅先生非常熟悉的时候

在看《在酒楼上》

这样一个小说的时候

其实你很容易会体味到

这样的一段描写

和鲁迅在《野草》里面

雪的描写非常的相似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

《在酒楼上》这段原文

那他们来到了酒楼

在废园里面

他看到废园里面有这样几株老梅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

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

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

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

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

愤怒而且傲慢

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

著物不去 晶莹有光

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

大风一吹 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好 我们在鲁迅先生对于雪的描写里面

我们就会发现

鲁迅先生

他不太和中国的传统文人一样

中国传统文人在写到雪的时候

往往会写到雪的明艳

写到雪的傲慢 学的傲骨

但是呢

没有一个文人写到雪的时候

会写到雪的这样的一种蓬勃的生机

然后 甚者他会特意的去指出来

硕方的雪

那这一点在鲁迅的《野草》里面

有一篇是写雪的

可以作为我们《在酒楼上》

对于雪的描写的一个印证

或者说一个互文

那在《野草》里面的这篇雪里面

他讲到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他们决不粘连 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

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那接下来最为精彩的

就是这样的一段话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那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雪

它就像一个精灵一样

它具有了生命力

它能够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

这样的一种太阳雪

可以说是人世间的奇观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如此来写雪

而《在酒楼上》可以说

它的雪还没有深入到

《野草》里面的雪

这样的一种分发的力量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同样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那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展示了什么呢

废园里斗雪开放的老梅

还有在雪中明的如火

愤怒而且傲慢的十几朵红花

他其实就是人物内心深处

生命力的一种象征

虽然说在整篇小说里面

鲁迅都是非常颓废的

非常寂寥的坐在酒楼里面

他在回味着自己的过去

在反思着自己的灵魂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

依然对于雪

还有在雪中滋润美艳的

这样的一种红花

还有这种愤怒的蓬勃的

不断向上的生命力

他具有一种向往

这种向往其实

一方面是作者的理想和憧憬

同时呢

也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种

萧条的氛围里面

他的一种战斗的情怀

那在这个小说里面

人物虽然他是颓唐的

他在挣扎他在追问自己

但是他的灵魂

就像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

发亮的眼睛一样

他其实一直具有一种不屈的战斗力

那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重要的意象

就是坟

那坟是鲁迅早期反复书写的一个意象

而坟这样的意象在鲁迅的作品里面

它非常的独特

因为在中国不管是传统的作家

还是现代的作家

很少会有一个作家会把这样的一个

黑暗的形象反复的书写

那在鲁迅的写作里面

他有这样的一个系列

从坟到蛇到猫头鹰

那一般人认为是恐怖的黑暗的事物

在鲁迅的笔下

往往会成为他钟情的对象

那在鲁迅的《在酒楼上》他写到了

为小兄弟掘坟

然后在之后很快

1925年的时候他写作了《墓碣文》

那在《墓碣文》里面

他同样写到了坟

之后在他的杂文《<坟>题记》里面

他同样又提到了坟

那我们来看一下

在不同的文本里面

当他在提到这些坟的时候

鲁迅具有什么样的用意

而这样的一个意象在他的背后

又有什么隐喻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

《在酒楼上》的坟

那《在酒楼上》他讲到了

我要为我的小兄弟去掘坟

那这个时候我并不确定

这个坟里有什么

然后他这样描写

他说我站在雪中

决然的指着它

对土工说

掘开来

那接下来他用了一个非常大的

非常严肃的一个词

他说 这时我觉得我的声音有些稀奇

这命令也是一个

在我这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

只是一个掘坟

但是呢

他说这个命令是最为伟大的命令

接下来又有一个反差

但是呢

土工们却毫不骇怪

就是 这样一个掘坟的举动

对我来说 仿佛用尽了我全身的力气

我在用我的全部生命

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意识到

虽然写的是为小兄弟掘坟

但是在吕纬甫的心里

它其实不仅仅是一件

为小兄弟掘坟的事情

他已经把这个认为是

在掘自己心灵之坟

所以他在这个里面

其实赋予了

超越日常生活的一种含义

而最后呢

我们看到的结局是

踪影全无

我在坟里面什么都没有看到

小兄弟的尸骨

他的衣服 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是一种象征

象征了旧日之梦终难再寻

过去的一切消失了就消失了

我们无法再去寻觅

在这篇文章之后呢

鲁迅又写了一篇散文诗

叫《墓碣文》

《墓碣文》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在这篇文章里面

他非常好的解释了《在酒楼上》

他为什么要写道坟这个意象

他描写到

我梦见自己正在和墓碣对立

读着上面的题辞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致

剥落甚多

又有苔藓丛生

这个坟墓的描写

和小兄弟的坟的描写是非常类似的

他说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严重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那这个碣文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他在这个碣文里面表达出了一种

辩证主义的

对于人事荣华的理解

可能在前一个时刻

你还在浩歌狂热

你在你人生的最高峰

你在欢呼喝彩

但是接下来你就有可能中寒

你在天上有可能看到深渊

那这样一个充满哲理性的

辩证的思想是如何得来的呢

他接下来用了一个

坟 更为黑暗可怕的意象

有一游魂

化为长蛇

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

自啮其身

终以殒颠

他把自己的灵魂想象成为一个长蛇

那这个长蛇它的嘴里面有毒牙

但是这个毒牙不是用来咬别人的

而是用来咬自己的

他一直要把自己咬到殒颠

咬到死去

那这一句话其实呢

就是我们对于上文的解释

《在酒楼上》

为小兄弟掘坟

掘的是什么

掘的其实不是小兄弟的坟

掘的是自我

他其实是借这样的一个过程去解剖自己

而这种解剖的过程是非常惨烈的

他要把自己生命里面所有黑暗的

肮脏的 不可想象的 不敢面对的

全部去把它挖掘出来

直到最后终于殒颠

他都在所不惜

那如果说鲁迅先生对于这个坟

他有特殊情结的话

可以说

我们在他不断的书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1924年《在酒楼上》

他写到了坟

1925年《墓碣文》写到了坟

1926年他再一次写到了坟

那这个坟呢

我们可以看到

他是进一步的

对于《在酒楼上》掘坟之说的解释

此外 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

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

那我要把过去的这些东西

糟粕收敛起来

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

一面是埋藏

一面也是留念

那至于不远的大城平地

那是不想管 也无从管的

那他就是要把自己的过去

去造成一座新坟

那这个新坟是为了埋藏

同样也是为了留恋

其实为小兄弟掘坟

它的意义是一样的

坟其实隐喻着对于过去生命的追踪

尽管结果是无

尽管可能是什么都没有 一无所有

终以殒颠

但是依然要继续开掘

那吕纬甫想要亲眼目睹小兄弟他的骨指

他心颤动的去捧起坟里的土

他的这种强烈的情感的拨动

可以看到在掘坟的过程里面

他其实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主观意志

透露出了他这样一种潜隐而强烈的

自我解剖的意向

那这种意向在鲁迅作品里的反复出现

其实证明了鲁迅在这个时期

他不断的想借用这个意象

去表达自己 解剖自己愿望

好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

第三点 《在酒楼上》的复调结构

那复调呢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术语

那它本来是一个音乐的术语

那有的同学可能

听过一些欧洲的古典音乐

在古典音乐里面

我们会发现

他们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声部

而是有不同的声部

那所有的声音

都会按着自己的声部去行进

相互层叠

最后呢构成一种复调体的音乐

那后来在我的小说界

文学界 就不把复调这样一个名词

借用过来

那最著名的一个学者是

前苏联的学者巴赫金

他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概括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种诗学的特征

他想要强调的是什么呢

就是

我们之前看到的古典小说

它往往是平白直叙的

是一种单一的

独白型的一种表现方式

从头写到尾

我们看《红楼梦》《三国演义》

他都是这样一种独白型的

一种单旋律的一种结构

但是呢

在鲁迅的小说里面

他已经不再满足于

这种单旋律的一种表白

他开始呈现出来一种复调的关系

那《在酒楼上》这篇小说就是一个

非常典型的复调结构的文本

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

一些同学可能不会注意的话

会发现这篇小说的结构是比较单一的

就像我们刚才给出的线索一样

吕纬甫还乡

然后他讲述了两个故事

然后我们俩在酒楼分别

似乎只是这样的一个线索

但是呢

我再给大家线索的时候

在结构里我分出了一个是显性的结构

一个是隐性的结构

显性的结构就是吕纬甫

但是隐性的结构呢

其实有我的声音存在

鲁迅写作吕纬甫

其实呢 他也就是在写作我

但是我呢

是一个未出场的主人公

他一直隐藏在主人公的背后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他是一个非常先锋的

现代派的 一个戏剧的写法

我们今天经常会有同学

想要去看一些先锋的戏剧

那《在酒楼上》如果改编的话

他可以改编成一个

非常精彩的先锋戏剧

那首先呢

《在酒楼上》第一人称的我

和主人公他构成了对白的关系

那他在互相对话

成为一种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的一种对偶式的人物

而奇妙的是

这种对偶式的人物

在小说里面他并没有

真切的把他表现出来

而是要通过我们对小说的分析

理解

而去体会到他们的同一关系

那这种叙事结构

它的叙事特点是什么呢

他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去一分为二

化为两个自我

那这两个自我是什么呢

一个就是 我

那也就是小说的叙事者

小说的里面的这个 我

和内心的另外一个自己

内心的另外一个自己

他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呢

他让他附着在吕纬甫的身上

所以我们看到整篇小说

让 我 和吕纬甫在一起对话

但是在他们的对话背后

其实隐藏着鲁迅个人内心深处的冲突

那吕纬甫他的个人经历的描述

里面有鲁迅本人的影子

那吕纬甫他的神态

吕纬甫他的情感

他的这样的一种情绪的变化

其实都跟鲁迅本人是一一对应的

但这种对应呢

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平行的关系

他是交织在一起的

他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复调的一种结构

那下面我们在讲一下第四个部分

抒情式的叙述语调

那在这个小说里面

我们在一开始讲到

他是一个诗化的小说

他非常的具有诗意

那这种诗意体现在哪里呢

一个是小说娓娓道来的懒散的开场

其次呢

就是他启蒙话语下的日常叙事

那我们看一下

大家拿到这篇小说

开始阅读就会发现

它的起始是非常平缓的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

绕道访了我的家乡

就到了 S 城

然后他接下来写到了

深冬雪后

有飞舞的微雪

然后还有铅色的天

然后当他在描写的时候

这一切的东西都是这样的陈旧

这样的毫无生机

这样的懒散

那以一种景物描写的抒情的笔调

切入的这种方式

在鲁迅的小说写作里面

其实是比较少的

鲁迅一般在写作的时候

他都会直接开门见山

然后他的笔势是非常的锋利

然后非常的具有力量

但只有这篇小说

它一开场

就非常的具有日常性

非常的懒散

看起来都不像是鲁迅的笔调

反而很像他的同乡郁达夫

具有这样一种情怀

那为什么他会以这样一种

懒散的笔调开场呢

我们知道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

他想表达的就是自己在

追问自己内心的时候

他需要有一个缓慢的开场

让自己进入到

这样的一种情景里面去

那然后开始对自我的一种解剖

对自我的一种表白

其次呢我们会发现

在这个小说里面

他具有一种启蒙话语之下的日常叙事

那这也造成了整个小说诗性的风格

那在小说里面他讲到

我去跟酒店里面的跑堂之人说

一斤绍酒

——菜

十个油豆腐

辣酱要多

那在鲁迅之前的小说里面

他也是他的笔墨非常的经济

很少会有酒 菜

进入到文本里面的说法

但是呢

从《呐喊》时期

到了《彷徨》时期

鲁迅有了很大的一个改变

在鲁迅写作《在酒楼上》之前

他写作了《祝福》

可能很多同学都看过

在《祝福》里面

他讲到当祥林嫂问我

灵魂到底有没有的时候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然后呢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逃避的方法

就在想我要去看一看

复兴楼的鱼翅做的非常好

他其实他借用这样一种方式

表达了一种从日常生活里面

对于启蒙话语的一种逃离

那作为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

那他一直生活在这种铁与血的

革命的前锋

但是呢

革命落潮的时候

他开始借用对于日常生活的回归

去表达自己对于启蒙的失望

那同时呢 他也是一种日常的回归

那他对于酒菜的特意描写

和对于生活琐事的执着

是我无处安放的灵魂的逃避之所

那它是身体对于精神的反讽

那当精神无处皈依的时候

当精神百无聊赖的时候

他只能用物质的细节来抵抗虚无

那我们在30年代 40年代的小说家

像张爱玲

还有80年代的小说家的身上

都可以看到

像王安忆

他们都非常善于用物质的细节

去抵抗大的家国叙事

那鲁迅他其实也是

借用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的书写

去表达对于身体的反讽

对于日常的无奈

那同时呢

他也表达了对于启蒙的反思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