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 >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在线视频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下一节: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返回《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来学习

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啊他原名刘寿彭

后来改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

他是我们江苏江阴人

是我国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是著名的文学家

语言学家 教育家

刘半农他出生于江苏江阴

1905年 他以江阴考生

第—名的成绩

考取了常州府中学

同期录取的还有

后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

刘半农天资聪颖

刚入常州府中学的第一年

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名列第一

一时声名大噪

钱穆先生晚年回忆的时候曾经说

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

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的一年

刘半农出于对学校

保守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

他毅然从学校退学

退学以后刘半农前往上海

在当时的时事新报 中华书局

谋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业余呢就在《小说月报》

《时事新报》 《礼拜六》等

当时著名的刊物上面

发表译作和小说

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

1917年由于陈独秀的

慧眼识珠大力推荐

北京大学就聘请他担任

北大预科的国文教授

这样刘半农这个

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

一步跨入了北大

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

在北大

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

与钱玄同 陈独秀 胡适一道

成为《新青年》的 四大台柱子

当时最为轰动一时的

就是刘半农和钱玄同曾经

携手在《新青年》上

合作制造了一次 双簧信

当时新文化运动刚刚起步

许多人对新文化运动

和文学革命缺乏认识

为了宣传文学革命

钱玄同与刘半农就在

1918年3月的

《新青年》上演出了一出双簧戏

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 发表了

《文学革命之反响》这一篇文章

他以反对新文化运动

顽固派的身份

陈述新文化运动的 罪状与弊端

攻击《新青年》运动

给社会造成的种种 危害

刘半农呢

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

发表了《答王敬轩》的这一篇长文

针对 王敬轩 所列出来的

新文化运动的 罪状

以犀利的笔触逐条批驳

这两封 双簧信

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使得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刘半农到北大以后

他的讲课非常生动

深受学生欢迎

创作也十分活跃

但是北大究竟是一个学院派

占统治地位的地方

像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

的大学教授未免受到歧视

后来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面

刘半农就考上了公费

赴欧留学的资格

先是到了伦敦大学

一年以后又进入巴黎大学

专攻语言学 1925年春天

刘半农获得了

法国国家文科博士的学位

秋天呢就回国

返回北大任国文教授

在北大刘半农先生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

开始了科学的语音教学研究工作

1934年6月份

刘半农带领人员到绥远

山西等地做方言的调查

采集民歌民谣

但是在考察途中

不幸传染上了致命的回归热

后来回来以后不久就去世了

年仅43岁

刘半农在新诗领域

不仅有大量的新诗创作

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新诗理论

他提出了 增多诗体

提出了重造新韵

提出了写诗要真实自然

要向民歌学习等

一系列的新诗理论

我们国家旧体诗的体裁不多

而且格律谨严

刘半农就指出

诗律愈严 诗体就愈少

诗的精神就愈受到束缚

诗学就决无发达之望

于是他就提出了

增多诗体 的理论

他认为 增多诗体

主要是依靠三条途径

第一就是自造就是自我的创造

第二输入他种诗体

就是要学习西欧的西洋诗的诗体

第三就是于有韵之诗外

别增无韵之诗

刘半农这个地方提出的

无韵诗啊就是自由诗

朱自清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

新诗有三个流派

自由诗派 格律诗派 象征诗派

那么刘半农就以他的诗歌理论

和诗作就成为了

自由诗派的奠基人

刘半农自己不仅提出

增多诗体 的主张

而且他自己的诗集

《瓦釜集》《扬鞭集》里面

我们就可以看到体裁非常丰富

既有押韵的诗篇

也有无韵的诗篇

既有散文诗

更有船歌 情歌 拟曲

童谣 拟儿歌等等

各种各样的体裁

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发展

第二个在用韵方面

刘半农提出要 重造新韵

刘半农针对旧体诗用韵非按照

古老韵书不可的这个规矩

提出了要

破坏旧韵重造新韵 的主张

他提出 重造新韵 三种办法

第一就是作者各就土音押韵

就是根据各自的方言土语来押韵

第二以京音为标准

就是以普通话北京语音

标准语音为标准来制定韵书

第三他希望国语研究会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

编定一本新的韵书

让大家有所依循

刘半农新诗的理论

还主张诗歌要写得真实自然

刘半农在

《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的

一篇文章里面指出

做诗只是抒发自我

作诗的本意

只须将思想当中最真的一点

用自然的音响节奏写出来

便算了事 便算极好

情感内容上要真实

诗歌音节上要自然

刘半农在新诗创作上面

追求音节音调之美

所以赵元任先生称赞他是

新诗人中对于音调上

写得特别流利的一个作家

刘半农特别还主张向民歌学习

他指出民间的歌谣的

言词 声调 感情 最自然

因此诵读 吟唱歌谣

往往可以见到情致很绵厚

风神很灵活

说话也恰到好处的歌词

因此他提倡要系统地

搜集 整理 研究民间歌谣

向民间歌谣学习

有学者就认为

在启蒙时期的新诗人当中

刘半农是自旧诗词的桎梏当中

蜕变出来的少数人之一

是新诗人当中

用方言写作民歌最为成功的人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看到这个题目

我们心中不禁生一个疑问

这是一首情歌吗

从诗体从内容上看

这首诗很像一首情诗

的确最初发表的时候

它也是题为《情歌》

后来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

那么要正确理解

这首诗的情感指向

我们就需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创作在1920年春天

刘半农赴欧洲留学

就写在他赴欧以后的九月份

同年的九月

这首诗最初发表的时候

题为《情歌》

后来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

根据当年跟作者同时在欧洲留学

并且后来为这首诗谱曲的

赵元任先生说

诗中的 她 其实代表的是

远方游子日夜思念的祖国

如此看来

此诗并非是一首普通的情诗

这是一首怀念祖国的 情歌

所以这首诗里面的

情爱意象都具有一种

象征的意味

说到这首诗

还有一个事情值得一提

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个 她 字

今天我们常用的女字旁的她

其实也是刘半农的首创

汉字里面

原来男女的他并无区分

都是用单人旁的他

后来大家觉得都用一个他

来表示男女使用很多

使用上有很多不方便

后来人们就用伊来代替女性的她

比如鲁迅的许多小说里面

指代女性她的时候就用伊

伊就是伊人的伊

但是伊跟她完全是两个字

读音 书写有很大的区别

用起来也不方便

刘半农先生经过认真的思考

就首创女字旁的她

用她来指代女性

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首诗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在写作技法上

他采用了传统比兴的手法

每节开头两句都是

对某种景致的描绘

借景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并且共同渲染 烘托出

教我如何不想她 的深沉的情思

作者成功之处在于

诗情在四节当中的展开

他不是单调地通过

复沓咏唱来强化

而是把一个由弱渐强

由甜蜜 到忧愁 再到热情燃烧的

情感变化过程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我们来看第一节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一节他以微云 微风起兴

是诗情的初步的启动

作者的情思就

宛如微风中的头发

与天际的微云一起轻拂飘动起来

无形的情思被形象地呈现出来

同时思恋乍起

隐约浮现于心头

这种淡淡的思乡之情如丝如缕

正切合着 飘着些微云

吹着些微风 的缥缈的意态

慢慢的这种淡淡的情丝

接下来就

迅速地发展成为浓烈的情怀

第二节我们看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诗人通过月光与海洋

契合无间 依恋难分的意象

拟人化地描绘出了

生死相依缠绵不舍的

蜜也似的 甜蜜的意境

这正是诗人内心对祖国无限依恋

强烈思念的热恋的意境

但是这种内心幻想的热恋的甜蜜

很快就被现实所击碎

因为飘零海外关山难越

作者对祖国的满腔怀恋

又向何人说起呢

所以第三节感情急转直下

从甜蜜转向烦忧

第三节作者以水上落花

水底游鱼

来象征当时的境遇和感受

落花游鱼

有一种四处飘零飘忽不定的特征

正好象征着作者当时远离家国

无处依告的心境

同时以 慢慢 慢慢

来表现水面落花的流淌

水底鱼儿的游动

这又恰好与作者

思国怀家的急切感紧迫感

构成了一种对比和反衬

这种对比

很微妙地使我们

联想起 落花有意水无情

热烈的倾诉

遭到的只是漠然的回应

一种倾诉与理解上的矛盾

随即油然而生

所以诗人只能转而去寻求理解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作者是多么希望

能从远方飞来的燕子口里面

听到祖国的消息

可是它又怎能听懂呢

思念的急切与思念不成

企求倾诉与漠然回应

试图理解与无法理解

之间种种的矛盾

将诗人无可奈何的失落与愁怅

表露无遗

思恋的情感也由此转入低谷

第四节我们可以看到

这股不可遏抑的热情

又很快从低谷跃上了峰颠

没有过渡不用铺垫

一下子就象蓬蓬勃勃的野火

熊熊地烧起来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一反前面三个小节

起兴句营造的

那种和谐优美的意境

表现出了一种冲突和对比的力量

一个冷寂一个热烈

这正是诗人思念之情的两极世界

思恋不得的凄苦里面

涌动着遏抑不住的激情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衬托

冷风里的枯树

这其实可以说

是诗人的现实的处境

暮色中的野火它是诗人心中情怀

现实愈是凄冷

内心便愈是热烈

这样整首诗的

意境氛围就由淡而浓

感情色彩就由弱而强

主旨的表达也就由浅入深

这首诗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

就是音韵节奏的处理

这首诗语言上面通俗简洁

却绘景传神意境优美

这里面既有语言的表现力

也有赖于

对于诗歌音乐性的精心组织

听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

整体诗歌意境的优美

这首诗读起来总体上

让我们感觉

音韵节奏非常自然流畅

既整齐但是

在整齐里面却富于变化

它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四个小节结构上面

基本相同 每节五句

1 2句和4 5句

都是2 3 2的节奏

第3句都是1字句

这样就既有长短错落

又有协调统一

整体上就形成了一种

一唱三叹之感

第二每节诗的最后一句相同

形成了一种复沓的节奏

强化了抒情

前面我们讲的《送别》和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两首诗

都是创作于上世纪10年代

新诗的初创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首诗

无论是在意象 意境

创作技法方面

都体现了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

体现了新诗初创时期

它的局限性

它对于古体诗歌的依赖

大学国文——北宋至现代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北宋词(一)

-1.1 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1宋代的历史与文化

-1.2 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北宋词总论

-1.3 柳永词概述

--1.3柳永词概述

-1.4《八声甘州》赏析

--1.4《八声甘州》赏析

-1.5 晏殊词概述

--1.5晏殊词概述

-1.6《蝶恋花》赏析

--1.6《蝶恋花》赏析

-1.7 拓展阅读

--1.7拓展阅读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北宋词(二)

-2.1 欧阳修词的地位

--2.1欧阳修词的地位

-2.2《踏莎行》赏析

--2.2《踏莎行》赏析

-2.3 晏几道词综述

--2.3晏几道词综述

-2.4《临江仙》赏析

--2.4《临江仙》赏析

-2.5 拓展阅读

--2.5拓展阅读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宋诗(上)

-3.1 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1宋诗特点及北宋诗歌的分期

-3.2 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2王禹偁生平及诗的特点

-3.3《村行》赏析

--3.3《村行》赏析

-3.4 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4欧阳修诗的成就与特点

-3.5《戏答元珍》赏析

--3.5《戏答元珍》赏析

-3.6 拓展阅读

--3.6拓展阅读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宋诗(下)

-4.1 苏轼与元佑诗坛

--4.1苏轼与元佑诗坛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2《和子由渑池怀旧》

-4.3 乌台诗案

--4.3乌台诗案

-4.4《初到黄州》

--4.4《初到黄州》

-4.5 黄庭坚与其诗

--4.5黄庭坚与其诗

-4.6《寄黄几复》

--4.6《寄黄几复》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北宋词(三)

-5.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1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5.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5.3 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3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5.4 拓展阅读

--5.4拓展阅读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北宋词(四)

-6.1 苏轼《定风波》赏析

--6.1苏轼《定风波》赏析

-6.2 苏轼《临江仙》赏析

--6.2苏轼《临江仙》赏析

-6.3 秦观和他的词

--6.3秦观和他的词

-6.4 秦观《满庭芳》

--6.4秦观《满庭芳》

-6.5 秦观《鹊桥仙》

--6.5秦观《鹊桥仙》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北宋词(五)

-7.1 贺铸和他的词

--7.1贺铸和他的词

-7.2《青玉案》赏析

--7.2《青玉案》赏析

-7.3 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3周邦彦生平与词作

-7.4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4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

-7.5 拓展阅读

--7.5拓展阅读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宋代散文(上)

-8.1 宋文综述

--8.1宋文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2《秋声赋》综述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3《秋声赋》一二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4《秋声赋》三四段赏析

-8.5《秋声赋》归纳

--8.5秋声赋归纳

-8.6 王安石文综述

--8.6王安石文综述

-8.7《答司马谏议书》

--8.7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宋代散文(下)

-9.1 苏轼散文的综述

--9.1苏轼散文的综述

-9.2 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2阅读课文,介绍写作背景

-9.3 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9.4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赏析课文第二部分

-9.5 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5赏析课文第三部分

-9.6 总结归纳

--9.6总结归纳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南宋词(一)

-10.1 李清照生平

--10.1李清照生平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2 凤凰台上忆吹箫

-10.3 声声慢(上)

--10.3 声声慢(上)

-10.4 声声慢(下)

--10.4 声声慢(下)

-10.5 拓展阅读

--10.5 拓展阅读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南宋词(二)

-11.1 陆游词概述

--11.1 陆游词概述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2 《钗头凤》上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3 《钗头凤》下片赏析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4 张孝祥词概述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5 《念奴娇》上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11.6 《念奴娇》下片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南宋词(三)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1 辛弃疾词概述

-12.2 《菩萨蛮》赏析

--12.2 《菩萨蛮》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3 《青玉案》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4 《摸鱼儿》上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12.5 《摸鱼儿》下片赏析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南宋词(四)

-13.1 姜夔词概述

--13.1 姜夔词概述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2 《长亭怨慢》赏析

-13.3 史达祖综述

--13.3 史达祖综述

-13.4 《双双燕》赏析

--13.4 《双双燕》赏析

-13.5 拓展阅读

--13.5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南宋诗(上)

-14.1 南宋诗概述

--14.1 南宋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2 陆游诗概述

-14.3 关山月赏析

--14.3 关山月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4 长歌行赏析

-14.5 拓展阅读

--14.5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南宋诗(下)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1 陆游《书愤》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2 《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3 文天祥及其诗

-15.4 《金陵驿》赏析

--15.4 《金陵驿》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明清散文(上)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1 明代散文综述

-16.2 作者及背景

--16.2 作者及背景

-16.3 《深虑论》A

--16.3 《深虑论》A

-16.4 《深虑论》B

--16.4 《深虑论》B

-16.5 《深虑论》C

--16.5 《深虑论》C

-16.6 《深虑论》归纳

--16.6 《深虑论》归纳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明清散文(下)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1 清代散文概况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 17.2 顾炎武及其散文

-17.3《廉耻》赏析

--17.3《廉耻》赏析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4 方苞及其散文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17.5《左忠毅公逸事》赏析

-第十七章习题

第十八章 古代戏曲

-18.1《单刀会》赏析

--18.1《单刀会》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18.2《牡丹亭》赏析

-第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金元明清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1 金及元好问诗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2《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3 元诗及虞集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4 明诗及高启诗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赏析

-19.6《圆圆曲》

--19.6《圆圆曲》

-第十九章习题

第二十章 金元明清词(上)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1 金及元好问词

-20.2 萨都剌词

--20.2 萨都剌词

-20.3《登石头城》

--20.3《登石头城》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4 和苏轼《念奴娇》

-20.5 杨慎及其词

--20.5 杨慎及其词

-20.6《临江仙》赏析

--20.6《临江仙》赏析

-20.7 拓展阅读

--20.7 拓展阅读

-第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金元明清词(下)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1 清与顾贞观词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2 顾贞观《金缕曲》赏析

-21.3 纳兰性德词

--21.3 纳兰性德词

-21.4 纳兰性德《金缕曲》赏析

--Video

-21.5 拓展阅读

--21.5 拓展阅读

-第二十一章习题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言小说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1《霍小玉传》赏析

-22.2《小翠》赏析

--22.2《小翠》赏析

-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古代白话小说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23.1《红楼梦》片段赏析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现代小说(一)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1《在酒楼上》赏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2 解题与作品分析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3《在酒楼上》艺术特点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24.4《在酒楼上》思想内涵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现代小说(二)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1《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导入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2 解题与情节结构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3 “零余者”形象分析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25.4 作品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现代小说(三)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1《萧萧》作品导入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2《萧萧》情节线索与小说结构分析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3 “女学生”意象与民俗理解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26.4 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六章习题

第二十七章 现代小说(四)

-27.1《断魂枪》

--27.1《断魂枪》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2《断魂枪》小说人物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3 末世情节与小说重点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27.4《断魂枪》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现代小说(五)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1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品导入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2 解题、情节线索与叙事方式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3 小说中意象的语义分析和王雄的精神分析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28.4 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现代新诗(上)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1 20世纪现代新诗的起源和发展

-29.2 李叔同《送别》

--29.2 李叔同《送别》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4 戴望舒《我的记忆》

-29.5 徐志摩《偶然》

--29.5 徐志摩《偶然》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现代新诗(下)

-30.1 关于余光中

--30.1 关于余光中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2 “乡愁”的文学渊源

-30.3《乡愁》赏析

--30.3《乡愁》赏析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4北岛与朦胧诗

-30.5《回答》解读

--30.5《回答》解读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30.6 北岛元素与朦胧诗的限度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现代散文(上)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1 散文的现代处境

-31.2 关于朱自清

--31.2 关于朱自清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解读

-31.4 关于梁实秋

--31.4 关于梁实秋

-31.5《雅舍》解读

--31.5《雅舍》解读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现代散文(下)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1 回望文革的不同方式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2《怀念萧珊》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3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

-第三十二章习题

29.3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