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病理学 > 第九章 消化系统 >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病
这里讲的消化性的溃疡
不仅仅是指的是
发生在消化系统
而是这个疾病的发生
和胃的消化有关
消化性溃疡病
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
主要病变是在十二指肠或者胃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两者同时发生的为复合性的溃疡
患者有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
反酸嗳气等等症状
首先我们讲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我们可以归结起来
第一个是致溃疡力增强
第二个是抗溃疡力下降
第三是影响致溃疡力增强的因素
以及引起抗溃疡力下降的因素
在这里致溃疡力增强
就是胃液的消化作用增强
这里的胃液消化主要是由
胃酸和胃蛋白酶
而抗溃疡力呢
主要是胃粘膜的屏障功能
包括胃粘膜
被覆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上边一层厚厚的粘液
形成的粘液屏障
就构成胃粘膜的结构的屏障
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还有功能性的屏障
那就是前列腺素
影响因素
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
吸烟长期精神紧张
高钙血症胃泌素瘤
胆汁反流等等
我们现在把抗溃疡力
和致溃疡力
形成一个平衡
图例显示
当致溃疡力增加
可引起溃疡发生
第二种情形是
致溃疡力没有增加
但是抗溃疡力下降
使得平衡打破
第三种情形又有致溃疡力增加
又有抗溃疡力下降
平衡明显的打破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它可以使胃酸分泌增多
又可以破坏胃粘膜的屏障
它通常寄生在胃小凹
使得被覆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受到影响
而泄露了抗溃疡力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
既可以使致溃疡力增强
又可以使抗溃疡力下降
第二 长期服用
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
这里的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
主要是阿司匹林
和消炎痛一类的
它的机制主要是
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刚才提到了前列腺素
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它可以使得
胃粘膜保持一定的血供
来抵抗氢离子的液弥散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
阻断了前列腺素合成
使得胃粘膜的这个功能性的
屏障功能削弱
为了避免这个因素的影响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
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
我们通常是要饭后服用
或者把它做成成溶性的胶囊
来避免这个因素的影响
第三吸烟
尼古丁对胃粘膜上皮
有损伤的作用
长期精神紧张
可以使胃酸分泌增加
而增加了致溃疡力
高钙血症可以使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增加了致溃疡力
胃泌素瘤
可以使胃酸分泌增加
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胆汁返流
胆汁是碱性的
胃酸降低以后
使得
胃酸分泌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反而促使胃酸分泌增加
第二它可以使
胃粘膜上面的一层粘液被削弱
它有清除粘液的这个作用
使得抗溃疡力下降
第二病理变化
首先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
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球部的后壁
胃溃疡好发于
胃窦部小弯侧
主要是胃窦部小弯侧那里的血供
相对比较差
而且又是食物流经的通道
所以说胃溃疡常常发生在
胃窦部小弯侧
大体表现
通常是
单个圆形的或者椭圆形
直径通常小于两个厘米
而十二指肠溃疡更小
通常直径在0.5到1个厘米
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一
切面常常呈一个斜漏斗状
周围的粘膜皱襞
呈放射状的向溃疡集中
如图所示
溃疡的底部有四层结构
第一层是渗出层
第二层是坏死层
第三层是肉芽组织层
第四层是疤痕层
溃疡底部
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结构
这是段端神经球
有的时候可以引起病人
顽固性的疼痛
这是看到的另外一种特殊的现象
是闭塞性的动脉内膜炎
当血管要受到损伤
在溃疡的部位
要形成断裂以前
我们具体可以在这个
可能快要断裂的血管里边
让它先闭塞
有一定的防御性作用
来防止这个出血
但通常这个闭塞是不完全的
因此消化性溃疡的出血
也是最最常见的并发症
第三结局与并发症
愈合是最理想的
并发症最最常见的是出血
病人可以出现呕血和黑粪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穿孔
第三幽门狭窄
第四癌变
癌变的概率大约是百分之一
但通常我们不能把
消化性溃疡看做是癌前病变
它和癌的关系不是必然的
而是从统计学的角度
要比正常的人群高一些
这是我们看到的是穿孔的图像
第四临床与病理联系
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常见的症状是
反复的上腹痛
泛酸 嗳气
周期性的疼痛
周期性的疼痛
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不一样
而胃溃疡主要表现是餐后痛
也就是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
而十二指肠溃疡是饥饿痛
餐后3到4小时以后
胃排空了它出现了疼痛
这主要和胃溃疡
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的
机制有微细的差别
胃溃疡胃酸不高
当进食以后促使胃酸分泌
这时候病人引起疼痛
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它是胃酸是高的
饥饿的时候胃酸也高
那么一旦进食可以缓解
所以说它常常表现是饥饿痛
-第一节 绪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一章测试 绪论
-第一节 细胞适应性反应1
-第二节 细胞适应性反应2
-第三节 细胞适应性反应3
-第四节 细胞适应性反应4
-第五节 细胞变性-1变性定义及水样变
-第六节 细胞变性-2脂肪变
-第七节 细胞变性-3玻璃样变性
-第八节 细胞变性-4淀粉样变
-第九节 细胞的坏死-1坏死的定义
-第十节 细胞的坏死-2坏死的类型
-第十一节 细胞的坏死-3坏死的类型和结局
-第二章测试 细胞和组织损伤
-第一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1
-第二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2
-第三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3
-第四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4
-第五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5
-第六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6
-第七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7
-第八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8
-第九节 组织修复与愈合9
-第三章测试 组织修复与愈合
-第一节 充血与淤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止血与血栓
-第四节 血栓形成(1)
-第五节 血栓形成(2)
-第六节 血栓形成(3)
-第七节 血栓形成(4)
-第八节 栓塞(1)
-第九节 栓塞(2)
-第十节 梗死(1)
-第十一节 梗死(2)
-第十二节 梗死(3)
-第四章测试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炎症的定义
-第二节 炎症发生后的形态学变化(1)
-第三节 炎症发生后的形态学变化(2)
-第四节 白细胞的功能
-第五节 炎症介质
--第五节 炎症介质
-第六节 炎症反应的分类(1)
-第七节 炎症反应的分类(2)
-第八节 炎症反应的分类(3)
-第九节 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测试 炎症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第十节 常见肿瘤的举例
-第十一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十二节 肿瘤与遗传
-第十三节 肿瘤免疫
-第六章测试 肿瘤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三节 风湿病
--第三节 风湿病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 慢性心瓣膜病
-第六节 心肌病
--第六节 心肌病
-第七节 心肌炎
--第七节 心肌炎
-第七章测试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呼吸系统解剖结构1
-第二节 呼吸系统解剖结构2
-第三节 组织形态
--第三节 组织形态
-第四节 鼻炎
--第四节 鼻炎
-第五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六节 肺气肿1
--第六节 肺气肿1
-第七节 肺气肿2
--第七节 肺气肿2
-第八节 支气管扩张
-第九节 支气管哮喘
-第十节 肺炎1
--第十节 肺炎1
-第十一节 肺炎2
--第十一节 肺炎2
-第十二节 肺炎3
--第十二节 肺炎3
-第十三节 肺间质性疾病
-第十四节 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五节 鼻咽癌
--第十五节 鼻咽癌
-第十六节 肺癌
--第十六节 肺癌
-第八章测试 呼吸系统
-第一节 食管炎
--第一节 食管炎
-第二节 胃炎
--第二节 胃炎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第四节 阑尾炎
--第四节 阑尾炎
-第五节 炎症性肠病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七节 肝硬化
--第七节 肝硬化
-第八节 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
-第九章测试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第二节 肾盂肾炎
--第二节 肾盂肾炎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第十章测试 泌尿系统
-第一节 乳腺癌
--第一节 乳腺癌
-第二节 宫颈癌
--第二节 宫颈癌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
-第四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第五节 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
-第十一章测试 女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
-第三节 肿瘤
--第三节 肿瘤
-第十二章测试 神经系统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理学
-第十三章测试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甲状腺肿
--第二节 甲状腺肿
-第三节 甲状腺肿瘤
-第十四章测试 甲状腺疾病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概论及结核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结核的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三节 肺结核的分类及原发性的肺结核
-第四节 继发性的肺结核
-第五节 肺外结核病
-第六节 伤寒
--第六节 伤寒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第八节 性传播疾病STD
-第九节 梅毒
--第九节 梅毒
-第十五章测试 传染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血吸虫病
--第二节 血吸虫病
-第十六章测试 寄生虫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四节 髓系肿瘤
--第四节 髓系肿瘤
-第五节 组织树突细胞肿瘤
-第十七章测试 淋巴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