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5.《大学》《中庸》导读 >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这个中庸就是你选择了中庸
但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中庸很难呐
所以呢
在中庸里面呢
孔子
又说 天下国家可均也
白刃可蹈也
爵禄可辞也
中庸不可能也
我们知道天下国家可均就是可以平均
要做到人人都平均
人人都有一种经济上的一种平等
这个实际上是很难的
但是孔子认为
尽管很难还是可以做到
白刃
白刃就是刀尖儿
蹈就是舞蹈
刀尖上是可以跳舞的
但我们知道刀尖上很难跳舞
除非你练过硬气功
爵禄可辞
就高官厚禄是可以辞去的
但我们说
高官厚禄有些人呐
他是很难
辞去的
但是孔子也认为也是可以辞的
是吧 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做到
很难做的东西都可以做到
但是中庸不可能
这说明中庸之难
而且在
《中庸》里面还有这样的话
愚而好自专
贱而好自用
就有些人愚昧
但是
他却自己
刚愎自用
自以为是
思想格调不高
但是
却能够
以此坚持固我
不知善而改
在人群当中的的确确有
这样一种现象
所以这个
这个子思才会提出中庸
这个思想
当然我们说中庸这个思想
不是子思单独提出来的
他是继承了他的
祖父
孔子的思想
加以了发挥
所以我们说中庸作为方法论
它既有它的宇宙论上的一种根源
也有一种人际上的一种根源
那么具体到我们今天的年轻人
我们怎么样做 才能做到中庸呢
才能够做到
恰好呢
在《中庸》里面
子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什么叫做忠
忠按照朱熹的解释
那就是尽己之谓忠
什么叫做恕
朱熹说推己之谓恕
所以忠恕 按照忠恕去做
这个就离道不远了
其实孔子的弟子曾子
曾经也问过孔子
有一言可以终身奉之乎
孔子的回答是
其恕乎
就是这个恕道
孟子也说过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所以你看忠恕之道
是
一个人
保持中道
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其实在
儒家思想里面
它还提倡
另外一种客观的方法
我们说忠恕之道它是主观的
尽己也罢
这个推己也罢它都是从我出发的
那么有没有客观的一个
这个实现中道实现中庸的一个方法呢
实际上是有 什么东西呢
这就是在《中庸》里面提到的礼
在《中庸》里面子思说
就有一次
这个子贡就问孔子说
怎么样才能做到中呢
孔子的回答说
礼乎礼
礼可以致中也
荀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曷谓中
礼义是也
也就是说按照礼的原则标准去行动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
实行中的一个客观的原则
在《中庸》里面呢
同时还提到了一些
其他的
一些处理事情的
这个中道的原则
比如说
什么叫做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就是君子的行动的话
他的行为方式的话
就是跟据目前他所处的处境出发
而不是
由外在的原因和环境来决定
你处于富贵的状况
那么就要根据这个
比较富贵的这个家境
来发展自己的人格
来发展自己的智力
如果你处于贫贱的这种状况
那就要根据
贫贱的这个状况
来发展自己
如果处于夷狄的这个环境
当然我们说夷狄就是边远地区
的这个环境这个处境
那就要根据当时的这个处境
这个环境
来发展自己
所以这叫做什么呢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所谓无入而不自得就是君子
他无论是在好的环境里
还是不好的环境里
乃至在一些不发达的地方
都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
因为君子
他 知命乐天
那么在《中庸》里面呢还有一种方法
它就提到
如何处理各种事情
能够保持中
那就是凡事预则立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预就能够立
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什么叫预
预就是有准备
无论你是讲话也罢做事也罢
先把事情要
进行的那个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然后才可能把事情
做到恰好
所以我们看呐
在这个《中庸》里面
它的的确确也提出来了一些
这个
这个实践中庸的方法论原则
这就是我们说的忠恕之道
我们说的礼的原则
我们说的素位而行
我们说的反思
预则立
中的这个思想实际上来源是
很 远的
在这个《尚书洪范》之中
曾经就提到
所谓的
建用皇极
这个皇就是大的意思
这个极就是中
中道
也就是政治的确立
它必须以中道
和中
为根本的原则
应该说
后世儒家包括子思
是受到了这种
传统的文化思想的一种影响的
所以中国人
奉行中道的原则去行事
奉行平衡的原则去行事
不走极端
这样就比较稳定
比较稳重
好 关于《中庸》的
中的问题我们就
说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中之后
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和了
所以在《中庸》里面说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又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这个和
它实际上就是在
事物都保持中的这个情况下
他们彼此之间就能够和了
所谓的和就是不同的事物
之间它们彼此
能够和睦相处
在《中庸》里面有个很经典的
表达叫做什么
万物就是天地之间的所有的事物
他们都
得到了发展发育的这个机会
却不相害
道
这个道当然就是 任何事物
任何人
他们所走的路
都能够并行但是却不相
违背
这就是《中庸》里面强调的
这个和的精
它其实上就是一种
宇宙和谐的精神
当然这种和的精神是建立在中的
这种基本精神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每个人都中
这个社会就中
那么中了以后就能和
社会就能和谐
好
今天我们
这个问题呢就
暂时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人生观
-周易的道德观
-周易的对话
-1.《周易》导读--测试题
-老子其人
-《道德经》这本书
-上善若水
-反者道之动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的思想
-3.《庄子》导读--测试题
-《论语》与《对话录》
-孔子的历史形象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学习之道
-4.《论语》导读--测试题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墨子、墨学与《墨经》
-《墨经》的逻辑学
-《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心经》解析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对理的疏解
-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王阳明其人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说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