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  第四讲 良知千古: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  1龙场悟道 >  龙场悟道

返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龙场悟道在线视频

下一节:五经臆说

返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龙场悟道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在王阳明的思想变化历程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那便是“龙场顿悟”

那么在龙场

究竟发生了什么

使得阳明幡然醒悟

不再向外求理

不再依附于他人

追随于人

而笃信“心即理”

应该说其中一个

重要的要素

当是王阳明

获悉父亲龙山公

被刘瑾免职的消息

这个事情使他意识到

刘瑾不知何时又会

将魔爪伸到自己的面前

于是心中

不免涌起生死之念

虽然我们说王阳明

能够超然面对

在龙场的荣辱得失

和艰难困苦

但他对生死之道

还没有看得那么开那么透

在佛教和道教中

生死算是一件大事

儒家对此也非常重视

孔子在回答弟子

提问的时候

曾经谈到过死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在这里非常直率地

道出了儒家的生死观

那就是活着跟死去相比

实实在在地生活

也是一种对死的超脱

此外《周易》中

也有所谓

天地之大德曰生

意思是指顺应天地自然之道

其实就是超脱生死之道

对后世儒者来说

生死观是修行中

的一件大事

不能打通生死关

也就不能成就圣贤之道

因此理学家朱熹说

生死乃是一种理

只有至理才能够克服死

明末大儒刘宗周

面对死亡时

内心也曾起过大波动

于是痛感自己的学问尚不彻底

转而更加刻苦地修行用功

王阳明自己也曾论述过

超脱生死之念的重要性

他说学问功夫

于一切声利嗜好

俱能脱落殆尽

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

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

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

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

透得过

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

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在王阳明看来

儒者做学问的目的

就是要穷尽天下万物之理

探寻天下万物之本源

并将其应用于具体

自己的社会生活当中

如果不能超脱生死之念

就不可能实现儒者的理想

王阳明在龙场意识到

自己仍然没有

自己仍然没有

超脱生死之念之后

就在屋后面建了一个石墩

日夜端坐其中

来参悟死之要义

来寻求心之静一

以求自己能够超脱生死之念

有一天夜里

王阳明恍然顿悟

随即发狂般地

欢呼雀跃起来

感觉就像云开雾散

豁然见到阳光一样

终于使至今未曾参透的

格物致知之旨露出了真相

他觉悟到

原来圣人之道蕴藏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直以来所沿用的

向心外求理的方法

本身是错误的

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在龙场顿悟之前

王阳明通过跟

湛若水的交流

以及自身的经验

已经多多少少

对格物致知有一些想法了

但是一直苦于

未能实现物之理

和人之心的融释

悟道之后

王阳明尝试

用脑海中的五经之言

去验证自己顿悟的成果

结果发现一一契合

反而是朱熹的注释

和自己所完全不同

下面为阳明先生

年谱中的记载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久之胸中洒洒

而从者皆病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

那么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它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王阳明通过主静修行

而超脱了生死之念

然后以此为媒介

在实现心和理统一的过程中

体悟到格物致知之理

不是像朱熹那样从心外求理

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求理

也就是说道德原理

是来源于人的本心的

这里的心就是指人心

理指道德原理或道德准则

朱熹说性即理

就是说性是理在心中的表现

而人心则杂有人欲

所以人心和道心是由区别的

所以在理学家看来

道德原理不能根源于人的内心

而只能来自于普遍的天理

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

就很不同意他的观点

两人曾经在江西的鹅湖

发生激烈的论辩

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字子静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提出了

心即理的观点认为

有了心人就有了认识事物

判断是非的能力

也就有了进行道德实践

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事能力

可惜陆九渊的观点虽然独到

但是论证还不充分

许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所以在南宋

朱熹的观点

得到了更普遍的支持

王阳明通过

自己的道德实践

发现了陆九渊思想的价值

并进一步肯定和完善了

心即理的思想

因为两人都肯定心的作用

可以说王阳明的龙场体悟

与陆九渊对心即理

说的体悟是相通的

所以人们现在把

王阳明和陆九渊的思想

称为陆王心学

我们回溯王阳明的少年时期

他十一岁就有希望

成为圣贤的愿望

但后来理学家娄谅告诉他

圣人必可学而至

直到他三十六岁才在龙场悟道

从十一岁到三十六岁

中间隔了足足二十五年

为什么王阳明

能够在贵州龙场

一下子就顿悟到圣人之道呢

这里面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王阳明通过自己的

道德实践和思考

道德实践和思考

认识到人的

内心道德原理和道德准则

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的要求

那么寻找自己的本心

提供自己的本性

人就可以不断的完善自我

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二龙场老百姓给了他

很好的启示

当时的龙场人

不懂孟子所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各类经典道德信条

但他们自然而然在做

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用实际行动奉亲抚养

即便不知道

什么是恻隐之心

什么是恻隐之心

什么为是非之心

在看到差人气势汹汹的

侮辱王阳明的时候

他们会不计后果地

去打抱不平

基于此王阳明得以在

贵州的龙场悟了道

从此以后

王阳明在追求成圣

的道路上有所怀疑了

也参透了人的生死

但是这条道路绝非坦途

这从王阳明

后来的学问之三变中

也能看出来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奠定了王阳明

以后做学问的方向

可以说王阳明真正

笃志于圣学

就是从龙场悟道开始的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课程列表:

前序

-鸣谢

-课程前序

--课程前序

-章练习

第一讲 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的家世及为学经历

-1阳明先祖

--阳明先祖

-2状元之家

--状元之家

-3不羁少年

--不羁少年

-4第一等事

--第一等事

-5五溺时代

--五溺时代

-6阳明格竹

--阳明格竹

-7为学三变

--为学三变

-章练习

第二讲 此心光明:王阳明来贵州的前前后后

-1八虎之乱

--八虎之乱

-2上疏致祸

--上疏致祸

-3赴黔路线

--赴黔路线

-4贬谪龙场

--贬谪龙场

-5宦途辗转

--宦途辗转

-6破军中贼

--破军中贼

-7真三不朽

--真三不朽

-章练习

第三讲 心系一方:王阳明与贵州少数民族的情谊

-1贵州渊源

--贵州渊源

-2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

-3龙场九驿

--龙场九驿

-4初至遇侮

--初至遇侮

-5伐木建屋

--伐木建屋

-6尺牍止乱

--尺牍止乱

-7苦心导化

--苦心导化

-章练习

第四讲 良知千古: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1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

-2五经臆说

--五经臆说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4良知之路

--良知之路

-5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

-6岩中花树

--岩中花树

-7儒学三题

--儒学三题

-章练习

第五讲 心学遗脉:黔中王学的簇花硕果

-1席书入门

--席书入门

-2戒学四条

--戒学四条

-3后学分布

--后学分布

-4阳明后学

--阳明后学

-5黔中王门

--黔中王门

-6理学三先生

--理学三先生

-7弟子群像

--弟子群像

-章练习

第六讲 谪居山月:王阳明的谪黔诗文及其文学思想

-1智者仁心

--智者仁心

-2德性启迪

--德性启迪

-3节庆乡思

--节庆乡思

-4君子四记

--君子四记

-5咏物抒怀

--咏物抒怀

-6至乐真趣

--至乐真趣

-7礼赞光明

--礼赞光明

-章练习

第七讲 文化孳乳:阳明心学的近现代应用及精神转化

-1贵州精神

--贵州精神

-2师承前哲

--师承前哲

-3书院道统

--书院道统

-4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5勇于救世

--勇于救世

-6近现代影响

--近现代影响

-7当代转换

--当代转换

-章练习

第八讲 斯人永在:阳明文化圈与贵州名胜古迹

-1和谐的天人景观

--和谐的天人景观

-2修文阳明遗迹

--修文阳明遗迹(上)

--修文阳明遗迹(下)

-3贵阳祠堂楼台

--贵阳祠堂楼台

-4黔东南阳明遗迹

--黔东南阳明学遗迹

-5.其他地区阳明学文化遗迹

--其他地区阳明学文化遗迹

-6阳明书法遗迹

--阳明书法遗迹

-章练习

龙场悟道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