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  第四讲 良知千古: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  7儒学三题 >  儒学三题

返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儒学三题在线视频

下一节:席书入门

返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学三题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王阳明作为一个哲学家

不但在哲学领域成就很高

在军事领域

也是屡建奇功

这在中外历史上

确实是个例外

所以

有人就对王阳明的心学

甚是好奇

甚至

用了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

对其进行了一番解构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王阳明心学

是儒释道的混合体

接下来

我们就选取

儒学的三个重要论题

进一步说明

阳明心学与儒家的关系

第一个论题是

博文与约礼的问题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过

君子博学于文

循循善诱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同时子罕篇也提到

惟夫子使我尊所闻

行所知

由此可知

孔子是将博文约礼

当作为学之道

在这里

博文的意思

是指通过博览群书

来探究天道

而约礼的意思

则是以传统礼法

来约束自身行为

从而不失天道

因此

博文约知

约礼为行

理学家朱熹则认为

君子要做到博文

就要因此多些读书

以求得天道

之后再将这个天道

应用于实践

他的观点就是

广知万物之理

后将其付诸实践

同时

朱熹也认为

应该先博文而后约礼

这正是他所提倡的

先知后行的思想

对此

王阳明的理解

很显然是不同的

因为王阳明

主张的是知行合一

他把博文和约礼

视为了一个整体

而不像朱熹那样

视二者有了先后之别

也就是说

在为学之道上

朱熹更重视的是博文

而王阳明则注重约礼

正因为朱熹重视博文

所以他难以摆脱

先知后行的思想局限

也因为王阳明重视约礼

所以他才提倡知行合一

《传习录》中有一段对话

有关于此的记载

爱问

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

深思之未能得

略请开示

先生曰

礼字即是理字

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

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

只是一物

约礼只是要此心

纯是一个天理

要此心纯是天理

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如发见于事亲时

就在事亲上

学存此天理

发见于事君时

就在事君上

学存此天理

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

就在处富贵贫贱上

学存此天理

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

就在处患难

夷狄上学存此天理

至于作止语默

无处不然

随他发见处

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

这便是博学之于文

便是约礼的功夫

博文即是惟精

约礼即是惟一

我们从王阳明的回答来看

博文就是从具体事情中

去学习存天理

因为天理就是心

所以存天理就成了约礼

同时

他将博文作为约礼的过程

约礼中也就蕴含了

博文的过程

这与他的知即行

观点是一致的

所谓约礼

也就是通过去做

由具体的实践和工夫

去存天理

而朱熹呢

则认为理即心外之理

博文即知晓外物之理

此理存在于圣贤著作当中

所以

他就认为博文

就是通过阅读圣人经典

探究其中的义理的过程

而约礼就是在实践过程中

不去违背圣人之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

朱熹是将博约说

与先知后行说

视为一体了

而王阳明则将博约说

与知行合一说

视为了一体

第二个问题

则是儒学里面

道心与人心的问题

何为道心

道心即道德心

何为人心

人心即人欲

理学家程颐将

道心解释为天理

将人心解释为人欲

同时还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这就是他所谓的二心论

而《尚书·大禹谟》

也提到了这二心

原话是这样的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意思是说

人心是危险难测的

道心是幽微难明的

只有自己一心一意

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

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里的允呢

就是诚信的意思

这十六个字

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

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朱熹反而并不赞同二心论

他没有像程颐那样

只是简单地

将道心当作天理

将人心当作人的欲望

而是提出道心为主

人心必须遵从于道心的观点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

主张整体论

就此问题

徐爱也曾求教于王阳明

爱问

道心常为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听命

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

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 然 心一也

未杂于人 谓之道心

杂以人 谓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 即道心

道心之失其正者 即人心

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谓人心即人欲

道心即天理语

若分析

而意实得之

今曰道心为主

而人心听命

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

安有天理为主

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王阳明认为

心若受到私欲的影响

便多现人欲

心若严守天理

就能保持公正

由此

心自然呈现出

两种表现形式

也就是程颐所说的

道心人心之二心论

但是

程朱所提倡的

严守天理之说过于严苛

会抑制道心

原有的生命力

使人畏惧天理

因此

使道心焕发活力的最佳方法

就是鼓舞人心

王阳明将

道心与人心视为一体

其目的就是

要让人之道心充满活力

那么第三个问题

则是尊德性

与道问学的问题

尊德性即尊重

先天所具德性

道问学则即

依靠后天去做学问

《中庸》里面认为

这两者皆为修身之道

相辅相成

裨益无穷

不过

朱熹却偏重道问学

而陆九渊偏重尊德性

虽然王阳明

反对朱陆的分说论

主张将二者

视为一个整体

但他还是

继承了陆九渊的部分观点

偏重尊德性

就此

阳明弟子黄直

曾求教于王阳明

王阳明如此回答

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

晦翁言

子静以尊德性诲人

某教人岂不是

道问学处多了些子

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

且如今讲习讨论

下许多工夫

无非只是存此心

不失其德性而已

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

更不去问学

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

更与德性无关涉

如此

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

更学何事

道问学即尊德性

王阳明说过

陆九渊授人以尊德性

却不提及所救所授

乃出自道问学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

他是将尊德性

与道问学视作不同

那我们讲学论道

潜心修身的目的

就是要保持心之本原

使他不失德性

不过尊德性

若限于表相

就无益于道问学

同样道问学若限于表相

就无益于德性

因为如果这样呢

讲学论道就会变得

空洞无意了

概括而言

如果将孔子

和王阳明的代表思想

做一下对比

我们就可以得出

如下的认识

首先

孔子儒学的主要思想有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王阳明心学的

主要思想有

心即理 知行合一

明明德 致良知 正事 用敬

孔子主张的是

为政以德

他的治国方略

也叫德治或者是礼治

孔子主张用外在的标准

如社会的道德准则礼教

或是否履行了自身的义务

来约束人民

这种方略

就把德礼施之于民

打破了传统的

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也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

原有的一条重要的界限

其礼治体现了礼制的精神

也可以理解为

现代意义上的

秩序或者是制度

而王阳明则主张心即理

他认为心就是宇宙的立法者

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强调的是良知明明德

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炢惕恻隐之心焉

这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

他是把重心

放在了自己的内心上

时刻在内心上

用功致良知

这样就能够减少

受外界影响的烦恼

而孔子的儒学

则要求每个人

按即有的规则

做应该做的

和必须做的事

如果做的事

出于非道德的考虑

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

这种行为也是不被认可的

其次

孔子的儒学

强调

吾道一以贯之

他强调的是一种

忠恕之道

更关注的是他人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是要使良知

时刻关照着

人的行为和心理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使人不会失其本心

不会让意志

为外物所动摇

从而沦为外物的奴隶

因此他强调的是

我们自身的良知

可以说

孔子的儒学

和王阳明的心学

标志着

中国文化两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则是

孔子让学问

不再被贵族把持

实行了有教无类

第二次则是

王阳明传承弟子

更加有教无类

但是更进了一步

连贩夫走卒

也能根据心学

让自己心灵进步

并且依据

心学的方法和道路

去寻求幸福

不再因为客观地环境

而受到困扰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

他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

的基本格局

而王阳明从学习

朱熹的理学开始

在格竹子失败之后

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

是有问题的

他没有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所以才有了后来

惊天骇俗的龙场悟道

并且创立了阳明心学

所以我们说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家

他是儒家佛家道家

道教的综合

而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

这样的综合

很显然是代表着

思想的发展

进一步而言

王阳明心学

代表了儒学的生命力

在儒学的基础上

传承和变异

他的具体体现

就集中的体现在

他的论著《传习录》

和《大学问》当中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课程列表:

前序

-鸣谢

-课程前序

--课程前序

-章练习

第一讲 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的家世及为学经历

-1阳明先祖

--阳明先祖

-2状元之家

--状元之家

-3不羁少年

--不羁少年

-4第一等事

--第一等事

-5五溺时代

--五溺时代

-6阳明格竹

--阳明格竹

-7为学三变

--为学三变

-章练习

第二讲 此心光明:王阳明来贵州的前前后后

-1八虎之乱

--八虎之乱

-2上疏致祸

--上疏致祸

-3赴黔路线

--赴黔路线

-4贬谪龙场

--贬谪龙场

-5宦途辗转

--宦途辗转

-6破军中贼

--破军中贼

-7真三不朽

--真三不朽

-章练习

第三讲 心系一方:王阳明与贵州少数民族的情谊

-1贵州渊源

--贵州渊源

-2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

-3龙场九驿

--龙场九驿

-4初至遇侮

--初至遇侮

-5伐木建屋

--伐木建屋

-6尺牍止乱

--尺牍止乱

-7苦心导化

--苦心导化

-章练习

第四讲 良知千古: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1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

-2五经臆说

--五经臆说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4良知之路

--良知之路

-5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

-6岩中花树

--岩中花树

-7儒学三题

--儒学三题

-章练习

第五讲 心学遗脉:黔中王学的簇花硕果

-1席书入门

--席书入门

-2戒学四条

--戒学四条

-3后学分布

--后学分布

-4阳明后学

--阳明后学

-5黔中王门

--黔中王门

-6理学三先生

--理学三先生

-7弟子群像

--弟子群像

-章练习

第六讲 谪居山月:王阳明的谪黔诗文及其文学思想

-1智者仁心

--智者仁心

-2德性启迪

--德性启迪

-3节庆乡思

--节庆乡思

-4君子四记

--君子四记

-5咏物抒怀

--咏物抒怀

-6至乐真趣

--至乐真趣

-7礼赞光明

--礼赞光明

-章练习

第七讲 文化孳乳:阳明心学的近现代应用及精神转化

-1贵州精神

--贵州精神

-2师承前哲

--师承前哲

-3书院道统

--书院道统

-4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5勇于救世

--勇于救世

-6近现代影响

--近现代影响

-7当代转换

--当代转换

-章练习

第八讲 斯人永在:阳明文化圈与贵州名胜古迹

-1和谐的天人景观

--和谐的天人景观

-2修文阳明遗迹

--修文阳明遗迹(上)

--修文阳明遗迹(下)

-3贵阳祠堂楼台

--贵阳祠堂楼台

-4黔东南阳明遗迹

--黔东南阳明学遗迹

-5.其他地区阳明学文化遗迹

--其他地区阳明学文化遗迹

-6阳明书法遗迹

--阳明书法遗迹

-章练习

儒学三题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