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7272

当前课程知识点: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 >  第二章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 >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

返回《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在线视频

下一节:讨论题4

返回《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内容

目前

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10万项左右

其国家级的1300多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题

的命题早已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传承非遗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

更需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承的渠道

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中

非遗传播的主体 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其突出的表现

首先是传播主体扩大化

近年来

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非遗传播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推广

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

再到学界 媒体界 商界的加入

传播主体不断扩大

其次是传播渠道多元化 数字化

最初

非遗的传途径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

并且其中以纸媒为主

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非遗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 数字化

主要体现在

利用新媒体 短视频 直播等新型渠道传播非遗

例如

2017年9月15日

文化部 中央网信办启动了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网上媒体报道51.6万篇

网民转发讨论189.5万条

微博平台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 等

相关话题阅读量5981万人次

非遗数字化是采用

数字化的采集 储存 处理 展示 传播等技术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 再现 复原成为共享

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

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

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在数字化后

非遗相关内容才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而实现网络传播

同时

AR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

非遗的展示手法和传播方式

例如

百度曾借助AR技术还原和展示苗族银饰制作工艺

这让从事苗银锻造35年的国家级技艺传承人

吴水根先生赞叹不已

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还处在初级价段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7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

青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量的72.1%

他们是互联网渠道开展非遗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

网络媒介在推动非遗传播方面已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媒介传播潜力尚待进一步的挖掘

下面就如何丰富非遗传播形式

如何以更强的互动性体验感来充分展现

非遗精髓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

以数字技术为翼

即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来自传统的非遗予以活态展现

让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非遗能够听得见 带得走 学得来

使之触手可及

例如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数字非遗领域、中

公众通过扫描AR卡片

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

妈祖信俗 中国剪纸等一系列的非遗展品

只需要戴上VR眼镜

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

学习烙画 漆画等非遗技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非遗数字化的传播过程中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与新技术的结合

可能使一些非遗数字化项目流于形式

我们应清醒认识到

非遗数字化只是一种实现手段

不能过于强调这层光鲜的外衣

其次

温度质感为体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

要思考如何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因此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 共享的特点

加快建立非遗资源要素的现代转化机制

革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例如

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的品牌活动

锦绣中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中

在6天内上演11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服饰秀

23家网络直播平台参与了联动直播

累计获得近5800万次的点击观看量

以及超过1000万条网友互动效应

再次

要充分发挥借力意识来促进非遗传播

要学会借助社会时代发展大势来传播非遗

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衍生品设计者

要积极践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倡议

不断更新非遗的表现形式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助推华夏非遗精神走出国门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都应该与时俱进, 搭乘数字化班车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

目前

传统媒体只占据整个社会传播份额的20%左右

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日渐式微

因此

要以整合 借力眼光来看待媒介

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整合优势

通过运用算法机制实现非遗内容的有效分发

通过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 加强互动的方式

来加深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

借助社交力量不断拓展非遗传播半径

作为当今中国服务创新 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

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在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同时

地域非遗文化衍生品文化资源如何能借助

互联网+模式带来的高新技术应用

提升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影响力

从而形成文化品牌

如何能够挖掘自身的品牌资源

使非遗文化衍生品持续不断的迸发出生命力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课程列表: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脉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脉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2.1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基本概念

--2.1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基本概念

-2.2 非遗和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共生

--2.2 非遗和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共生

-2.3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基本概念

--2.3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基本概念

-2.4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核心原则——立足民族与地域特色

--2.4(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核心原则——立足民族与地域特色

--2.4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核心原则——立足民族与地域特色

-第二章(作业1)

-讨论题3

-2.5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2.5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2.6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手工技艺

--2.6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手工技艺

-2.7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传统图案装饰

--2.7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传统图案装饰

-2.8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字装饰

--2.8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字装饰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

-第二章 (作业2)

-讨论题4

第三章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方法

-3.1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基于非遗传统技艺,改进工艺及扩展功能

--3.1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基于非遗传统技艺,改进工艺及扩展功能

--3.1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基于非遗传统技艺,改进工艺及扩展功能

-3.2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归纳典型,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

--3.2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归纳典型,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

--3.2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归纳典型,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

-3.3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沿用传统题材,进行衍生品设计

--3.3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方法——沿用传统题材,进行衍生品设计

-3.4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提供材料包,引导手工体验

--3.4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提供材料包,引导手工体验

--3.4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提供材料包,引导手工体验

-3.5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定位

--3.5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定位

--3.5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定位

--3.5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定位

-第三章 (作业1)

-讨论题5

-3.6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静态叙事性情境

--3.6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静态叙事性情境

--3.6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静态叙事性情境

-3.7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动态叙事性情境

--3.7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动态叙事性情境

--3.7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动态叙事性情境

--3.7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动态叙事性情境

-3.8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形象创新过程分析

--3.8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形象创新过程分析

--3.8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形象创新过程分析

-3.9 用户体验:“独一性”需求

--3.9 用户体验:“独一性”需求

-3.10 用户体验:“可感性”需求

--3.10 用户体验:“可感性”需求

-第三章 (作业2)

-讨论题6

第四章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文化营销与人才培养

-4.1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发展对策

--4.1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发展对策

--4.1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发展对策

-4.2 非遗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

--4.2 (上)非遗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

--4.2 (下)非遗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

-4.3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人才培养

--4.3 (上)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人才培养

--4.3 (下)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人才培养

-4.4 重视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

--4.4 (上)重视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

--4.4 (下)重视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

-4.5 基于符号学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4.5 (上)基于符号学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4.5 (下)基于符号学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第四章 (作业1)

-讨论题7

-4.6 3D打印技术对非遗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影响

--4.6 (上)3D打印技术对非遗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影响

--4.6 (下)3D打印技术对非遗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影响

-4.7 设计策略——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设计

--4.7 (上)设计策略——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设计

--4.7 (下)设计策略——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设计

-4.8 设计案例——敦煌壁画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4.8 (上)设计案例——敦煌壁画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4.8 (下)设计案例——敦煌壁画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4.9 设计案例——楚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4.9 (上)设计案例——楚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4.9 (下)设计案例——楚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的文化传播

-第四章 (作业2)

-讨论题8

2.9 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数字化传播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