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基础笔译 >  第五章 翻译理论 >  5.2功能对等理论 >  5.2.1功能对等理论(上)

返回《基础笔译》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1功能对等理论(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5.2.2功能对等理论(下)

返回《基础笔译》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1功能对等理论(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本讲我们涉及的内容是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下半叶

随着翻译理论的崛起

它们逐渐被介绍到中国

其中包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80年代之后

功能对等理论

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翻译理论

我们主要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

和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964年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

奈达在后期的一些研究中

通过对语义 语境 功能

和文化的深入研究

发现社会符号学

是翻译理论的最佳切入点

因为符号学一方面关注原语文本

另一方面关注语言与功能的作用

因此奈达在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放弃了动态对等

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对等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其功能对等的思想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

为了进一步地指导实践

奈达对改变形式的几种情况进行了总结

他对改变形式提出五个条件

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

例如一部美国影片First Wives Club

被译为大老婆俱乐部

殊不知First Wife

英语是指第一任夫人的意思

与中国封建社会三妻四妾文化没有关系

故以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应该译为

前妻俱乐部或原配夫人俱乐部

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

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

导致原文信息传达错误

例如在某些没有雪的国家

原语为像雪一样白

就不应该被译为as white as snow

可以译为very white

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

不易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例如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

台词My game, my turf, my rules

如果译为我的比赛

我的草皮 我的规则

就不易被中国的观众理解

但是如果译为

我的地盘我做主

就比较生动形象

较为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

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

例如中国近年来提倡和平崛起

最开始媒体把该词译为peaceful rise

这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

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

后改为和平发展peaceful development

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

随后奈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

他发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操作

也是联系两个不同民族沟通的有力桥梁

奈达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中指出

称职的译者应该清楚

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文

也取决于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

例如时间地点 作者 读者以及场合

同时还取决于文化

基于此奈达对功能对等

做出了进一步阐释

他认为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是不够的

原文本可以有几种译文

并都可以认为

达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但是没有一种译文

可以称得上与原文完美的对等

翻译只能是达到功能对等

即实际上的交际对等

因此他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

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

最高层次对等

指的是译文达到高度对等

是接受语读者或听众

在理解欣赏译文时所作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最低层次对等指的是

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接受语的读者和听众能理解和欣赏

原文读者和听众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关于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的问题

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四个阶段

即分析 转换 重组和检验

分析阶段

主要是通过分析原文文本

确定原文文本的意义

即分析词汇 句法和修辞

等各个方面的意义

因此在分析阶段

译者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

转换阶段

即把原语转换成接受语

重组阶段

就是把在分析阶段中

经过原语的表层结构

转换而成深层结构

再转换成接受语的表层结构

检验阶段

即比较原文和译文的意义是否对等

即对比原文与译文

在意义 风格与文化方面

是否做到了对等

基础笔译课程列表:

第一章 翻译概述

-1.1翻译的目的

--1.1翻译的目的

-1.2 翻译的定义

--1.2翻译的定义

-1.3 翻译的过程

--1.3翻译的过程

-1.4 翻译的分类与标准

--1.4翻译的分类与标准.

-第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讨论

第二章 英汉对比与翻译

-2.1英汉语言对比

--2.1英汉语言对比

-2.2 英汉思维方式对比

--2.2.1直线与螺旋

--2.2.2主体与客体、逻辑与直觉

--2.2.3抽象与形象、整体与局部

--2.2.4分析与综合

-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讨论

第三章 文化与翻译

-3.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差异

--3.1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差异

-3.2文化心理与翻译中的文化操纵

--3.2文化心理与翻译中的文化操纵

-3.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译者的文化意识

--3.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译者的文化意识

-3.4翻译伦理

--3.4翻译伦理

-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讨论

第四章 认知与翻译

-4.1信息加工

--4.1.1信息加工(上)

--4.1.2信息加工(下)

-4.2记忆

--4.2.1记忆(上)

--4.2.2记忆(下)

-第四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讨论

第五章 翻译理论

-5.1信达雅

--5.1信达雅

-5.2功能对等理论

--5.2.1功能对等理论(上)

--5.2.2功能对等理论(下)

-5.3目的论

--5.3目的论

-5.4变译理论

--5.4.1变译理论(上)

--5.4.2变译理论(下)

-第五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讨论

第六章 翻译策略

-6.1变词为句

--6.1变词为句

-6.2分译法

--6.2分译法

-6.3重组法

--6.3重组法

-6.4逻辑引申

--6.4逻辑引申

-6.5语用引申

--6.5语用引申

-6.6阐释法

--6.6阐释法

-6.7变通法

--6.7.1词语层面的变通

--6.7.2句法结构与文化个性的变通

-第六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讨论

第七章 段落的翻译

-7.1 英汉段落比较

--7.1英汉段落比较

-7.2句子衔接

--7.2句子衔接

-第七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讨论

第八章 语篇翻译

-8.1人称照应

--8.1人称照应

-8.2指示照应与比照照应

--8.2指示照应与比较照应

-8.3替代

--8.3替代

-8.4省略与重复

--8.4省略与重复

-8.5连接

--8.5连接

-8.6词汇衔接

--8.6词汇衔接

-8.7语篇翻译的连贯

--8.7语篇翻译的连贯

-8.8 逻辑重组和推进层次

--8.8 逻辑重组和推进层次

-第八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讨论

第九章 翻译的类型

-9.1全译

--9.1.1全译(上)

--9.1.2全译(下)

-9.2变译

--9.2.1变译(上)

--9.2.2变译(下)

-第九单元测试

-第九单元讨论

第十章 译者的基本素养

-10.1译者的基本素质

--10.1译者的基本素质

-第十单元测试

-第十单元讨论

5.2.1功能对等理论(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