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在线视频

下一节:【§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

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第一个模型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的理论内涵

并就社会学家们

对科学的社会学考察进行了分析

这节课 我们继续上节课的主题

同时 我们也会考察一下

这种社会学理论的哲学根基

在二分模型之中

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第二个维度

主要体现在对科学共同体的群体性特征的研究

科学共同体 英语是Scientific Community

Community在英语中有社区的意思

在这里 人们一般翻译为共同体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提出来的

在这之后 它就成为了人们讨论科学时

所无法绕开的一个概念

不同哲学家 社会学家

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大不同

不过 从其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

科学共同体的意思是指由科学观念相同

主题和研究方法相近的科学家

所组成的共同体组织

当然这种组织有时候是有形的

例如 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各种学会 研究会

比如说某某物理学会

其成员也就属于这一共同体组织

但在很多时候共同体也可能是无形的

共同的理论倾向 学术问题 研究方法等

会使得人们聚集成一个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某位学者可能与美国的某位学者

同属于某一个共同体

他们甚至可能都没有见过面

所以 有时人们也会把这样一种共同体

叫做无形学院

科学共同体的群体性特征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例如 科学家的师承关系

对科学家的成长是否有影响

科学家所在的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与科学家本人的影响力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科学家的性别 国籍等等

是否对其科学成果的承认度有影响

科学家之间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

还是一个存在分层的社会呢

科学家群体的年龄结构如何

科学家的创造力是否又与其年龄有关呢

什么样的科研奖励机制

更能够促进科学的良序发展呢 等等

举例而言

科学分层是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

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这样一本书中

使用了当时最新的统计资料

以科学家的声望为基础

描绘出了科学社会分层的金字塔结构

当然 朱克曼对分层的研究

采用的标准是学术声望

而学术声望的判定

又是科学家学术身份的认可度

实际上声望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 论文的引用次数

另外一位社会学家普赖斯 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

除去声望之外

权威 年龄等等因素

也会导致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现象

那么 这种分层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默顿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马太效应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这个概念

这一概念实际上是由默顿

在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中提出来的

马太效应这个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

其基本的意思是说 当有名望的科学家

在做出某些具体贡献或引入某项科学成就时

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承认

而尚未成名的科学家则困难得多

可以看出 马太效应主要是通过承认的差异

来发挥作用的

例如 引用就是一种承认机制

撰写过学术论文或课程作业的同学

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如果你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处引用

那么 你是倾向于引用

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的知名科学家的工作呢

还是去引用某位

仍然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的工作呢

当然前提是假设

这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工作是差不多的

我想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马太效应呢

我们很难说马太效应所产生的作用

是完全正面的或者说完全负面的

对这个问题要客观地看待

一方面 马太效应可能会提高学术效率

如果所有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身份和作用

都是无差异化的

都是完全等同的

那么 这会导致学术研究陷入一种低效状态

但另一方面

马太效应也会导致大量学术资源

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这很可能会带来学术权力的滥用

下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

科学与社会二分 这一关系模型的哲学基础

大家要注意

实际上不管对科学进行社会学 经济学

还是管理学 传播学等视角的研究

都会涉及到研究者的科学观

科学观包括很多层面

但最根本的还是在哲学层面上

即我们要对科学是什么做出一种判定

在此意义上

尽管默顿等社会学家并没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

但他们的工作事实上还是需要哲学根基的

上节课我们曾经提到过

默顿认为一种新的科学知识提出时

必须要坚持逻辑和经验的标准对之进行判定

这实际上就表明了他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客观的知识

其基础在于经验

由此我们可以将默顿的科学观

归于实证主义阵营

很多学科如社会学 传播学等等

都存在着实证主义学派

不过涉及到科学

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最典型代表是逻辑实证主义

一般认为 逻辑实证主义

是现代科学哲学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当然 这一流派的思想非常庞杂

但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事实

科学家可以通过中立的 客观的观察或实验

获得这些事实

然后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

科学理论的大厦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正是由于观察或实验承担了客观判定者的身份

科学研究中的主观性 社会性因素

才能够被排除掉

于是 客观的事实造就了客观的科学

我们经常说 实事求是

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有一位哲学家叫做波普尔

尽管他的哲学立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

与实证主义是完全相反的

但他对自己立场的评价

即 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完全也可以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波普尔是这样说的

客观意义上的知识同任何人自称自己知道

完全无关

它同任何人的信仰也完全无关

同它的赞成 坚持或行动的意向无关

这种知识的最本质特征是客观性和自主性

因此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

它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这样 我们就能够理解上节课一开始

我们说到的在科学身上的那种矛盾现象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却又摆脱了人类的印记

前一句是说科学研究存在社会维度

但这种社会维度不会影响到科学的知识内核

科学本身是客观的

因此 科学在认识论上也就与人无关了

这样 二分模型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来的一些哲学家

尽管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

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他们仍然认为 需要在科学的认识的维度

和社会维度之间划清界限

前者由科学哲学家们去进行研究

后者则由科学社会学家们去进行研究

科学社会学不能触碰认识论

也就是说 社会学不能承担为科学下定义的任务

对这种分工做出最经典说明的是

哲学家 拉卡托斯

拉克托斯说

我们在研究科学特别是研究科学史时

首先要将科学史分为内部史和外部史

内部史主要是指科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史

即 能够用一种逻辑化的理性化的方法

重新构造出来的历史

外部史则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对历史事件的速度 地点 选择等问题

提供非理性的说明

第二 当历史与其合理重建有出入时

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入提供一种经验的说明

我们依旧以默顿的工作为例

来对这两个任务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个任务中所说的

历史事件的速度 地点 选择等问题

实际上指的就是科学研究的速度差别

科学发展的地区差异 科学问题的选择等等

例如 在17世纪初的英格兰

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持续上升

甚至 如默顿所说科学变得时髦起来

在这几个示意图中间

大家应该能够看到这种明显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清教主义之外

还包括人口增加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互动的范围和类型的扩展

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兴起

人们对进步主义的信仰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因素

是无法进入到科学的定义之中的

他们只能够说明 在17世纪的英格兰

为何会出现对科学的职业兴趣的增加 这一事实

但并不能够说明 17世纪的英格兰

诸如万有引力定律之类的科学知识

为何是正确的

那么 在第二个任务中

什么情况才算是与合理重建有出入的情况呢

有出入 在这里的意思也就是说

科学史上会有一些现象

从逻辑上来讲是不应该出现的

它们可以视为科学发展的偏差

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大家就能够明白了

我们这里举N射线的例子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此后 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射线

1903年法国南锡大学教授布隆德劳

也宣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

并且以南锡这座城市的名字将之命名为N射线

N射线的发现

在法国国内外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但科学家们在随后对N射线的研究中

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即 在法国至少有40位科学家

都同样声称也发现了N射线

但是在英国 在德国 在美国等国的科学家

却没有发现这种新的射线

N射线竟然拒绝走出法国边境

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质疑

后来美国的科学家罗伯特·伍德证明

N射线的出现是由于布隆德劳实验操作的失误

并非真实存在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释N射线的出现

以及在法国所进行的重复性实验的成功呢

这显然不能用科学自身来解释

因为科学只能解释 为何X射线是真实的

而不能解释N射线是虚假的

我们只能将之归结为科学家的操作失误

对新射线的心理预期

以及民族主义情感等等方面上

这就是所谓与合理重建有出入的意思

默顿科学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就在于规避这种非正常状态的科学

为此 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四个伦理规范

或者 用他的话来说叫做科学的精神特质

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科研规范等问题

所以 我们会在本课程的第四讲中集中讨论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

第一个模型

也就是二分模型的讨论

可以看出二分模型成立的关键

是确保科学的认识论维度

和社会维度之间的界限

然而默顿及其追随者和逻辑实证主义

为科学所划定的这样一条界线

后来却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

我们下节课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看一下这一模型所存在的哲学问题

同学们 下次课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