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六节 互构模型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主要考察了社会建构论的基本内涵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

这一立场的哲学基础及其引发的争论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基础

在上节课我们曾经考察了

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思路

其第一步的目的在于

消解科学与自然之间的关联

第二步强调科学只是科学家们所从事的活动

第三步则指出科学家是社会的一员

因此社会通过科学家进入了科学

可以看出第一步实际上是社会建构论

为了驳斥传统的二分模型的科学观

所要进行的工作

后两步则是他们为了建构一种新的科学观

所要完成的任务

因此 其哲学工作的最主要任务

就在于消解科学与自然的关联

并用社会来替代自然的位置

那么如何消解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呢

实际上在传统二分模型之下

哲学家们的工作

就已经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思路

在本讲第三节中

我们曾经考察了二分模型的哲学基础

所存在的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启发

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第一 观察渗透理论

是说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

观察中会有理论的负载

也就是说观察结果是我们面对的事实

观察者与理论背景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建构论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他们会认为 科学家通过经验进行观察

以便获取事实

但是他们所得到的事实

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之中才能获得意义

因此 哪怕是面对同一个观察对象

人们对这个对象的认知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就如英国社会学家哈里·柯林斯所言

这个世界以这张纸的形式存在于那里

人们可以随意在上面写数字

通过这种方式会画出任意一张图纸

那么人们的绘画规则是如何确定的呢

来自于社会约定

第二点是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

既然证据无法完全决定理论的取舍

那么科学家进行取舍决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同样在于背后的社会机制

我们可以选取一个案例对此进行说明

争论研究是社会建构论经常采用的方法

因为在争论中

不同立场的科学家之间的分歧

会表现得更加地明显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判定标准

也会更加地清晰

17世纪中期

霍布斯和波义耳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的主题是自然界是否存在真空

霍布斯沿袭古希腊以来的主流观点

认为不存在真空 而波义耳则认为存在

很明显 大家应该清楚这场争论的结果

因为我们今天的中学课本中都已经告诉我们了

真空是存在的

两位历史学家史蒂夫·夏平和西蒙·沙弗

对这一案例进行了考察

因为这个案例非常重要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也会再次用到这一案例

所以我们稍微详细地考察一下

大家可以想一下

如果在今天针对同一问题存在两种立场

那么合理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显然 我们可以做实验

实验支持谁 我们就支持谁

但是大家要注意

17世纪的实验跟我们今天实验室里的实验

是有很大差别的

那个时候的实验设备主要是靠科学家个人

及其雇佣的技师进行制造

而且 在很多时候 并无确定的先例可循

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因此 人们称空气泵为“17世纪的粒子加速器”

正是由于制造的难度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重复或者说能够重复

波义耳的空气泵实验

但最终结果是

波义耳的观点在争论中取得了胜利

既然没有多少人做过实验

那么胜利的原因就只能来自于其它地方

那来自于哪里呢

两位作者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总结

公开实验演示

如果某位对空气泵感兴趣

却没能力完成空气泵实验的人

可以到波义耳那里观看波义耳的公开演示

而且并不是所有人

都可以去参观波义耳的实验的

他所邀请的往往都是社会地位非常高的人

因为人们更相信这些社会地位高的人所说的话

而且霍布斯等顽固的反对者

通常是不会被允许参加的

大家注意化学的前身是炼金术

可以想象

炼金术士是不会轻易进行公开实验演示的

在此意义上波义耳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书面呈现技术

如果某些人不在伦敦 不在英格兰

没办法亲自见证波义耳的实验

那如何让他们相信波义耳的结果呢

波义耳为此创造了一种精致的书面呈现技术

也就是说 波义耳在其文章中对实验的过程

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文字描述

同时也聘请技艺高超的雕版师为其制作雕版

以便能够印刷出精致的图示

大家再看一下波义耳的这幅图

他严格按照统一的比例进行缩小

并对实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同时又通过阴影的变化以增加真实感

所有这些处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

要让读者仿佛真的看到了真实的实验过程

尽管他们并不在现场

个人性格

霍布斯在个人性格和理论主张上都非常的专断

毫不妥协 难以相处

而以波义耳为代表的实验哲学家群体

则谦虚 谨慎 包容

容易获得大家的支持

知识权威与出版权

在皇家学会某些成员与霍布斯的争论中

皇家学会拒绝将其当时的主要学术刊物

《哲学汇刊》提供给霍布斯

同时也对霍布斯提交的争论性文章的发表

设置障碍

同时在17世纪70年代

霍布斯不准以英语出版任何政治和宗教著作

而波义耳所在的皇家学会

却具有自行许可出版书籍的特权

知识与秩序

霍布斯的独断论极易导致争议

当权者认为这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

霍布斯对君权神授和教会特权的批评

甚至使得他不得不流亡法国

而且其观点也容易导致无神论

而波义耳则一方面坚持与宗教结盟

并称实验哲学(家)为“自然的教士”

同时其以实验为基础产生共识的知识生产方式

比较容易在异议者之间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实验哲学不容易带来分歧

因此 相较于霍布斯的哲学

它更容易获得官方的认可

综上可以看出

波义耳的观念为何取得了胜利呢

主要是社会原因带来的

波义耳的身份 地位 实验技巧

知识传播技巧 神学立场 政治立场等

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波义耳能够取得成功

于是我们就可以说社会建构了科学

就如社会学家巴恩斯所言

所有的知识 不管是“科学知识” “解释学知识”

还是其他什么知识

从根本上而言 都是人们预期

与控制下的利益的产物

它也必须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

与传统二元论模型相比

社会建构论的这种科学观 显然是非常激进的

因此 它也遭到了传统哲学家 社会学家

以及科学家群体的不断地批评

这些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社会建构论主张社会建构了科学

但对于社会如何建构科学

并未作出太多的阐释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科学命题

我无法找到社会成分进入其中的通道

例如 英国社会学家麦肯齐

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利益与英国统计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考察

并指出阶级结构和阶级利益的变化

内在性的嵌入到了统计学的内容之中

不过哲学家查尔默斯对这一案例

进行研究之后却指出

麦肯齐的工作并未做到这一点

第二 社会建构论混淆了知识的可信性问题

和知识的基础问题

从霍布斯和波义耳之争

这一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出

夏平和沙弗实际上考察的主要是

自然界存在真空这样一种观点

是如何获得大家的认可的

但这对这一命题为何会成立

并没有提供完整的说明

大家想一下 当我们说某一观点合理正确的时候

实际上这意味着两个层面

一方面 这一观点要与某种自然机制之间

存在某种关联

尽管这种关联

不一定就是如二分模型所说的那样

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一方面

这一命题要获得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社会建构论所做的实际上是第二个层面

但其结论却强行过渡到了第一个层面

所以 这里存在着一个乱政的断裂或者说混淆

第三 上述混淆

进一步导致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社会建构论无法解释科学的可预言性

或者说 科学的成功

在第三讲中 我们会专门讨论上世纪90年代

所发生的一场有关科学的论战

名字叫做 “科学大战”

在“科学大战”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家

艾伦·索卡尔曾经说

如果社会建构论者会认为物理学定律

仅仅是一种社会约定

那么我可以请他从我公寓的窗户中跳出去

来试一试这些定律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我住在21楼

作为一名科学家

索卡尔以非常朴素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反驳

当然社会建构论者并不否认科学的有效性

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为这种有效性

做出哲学上的说明

第四个问题叫做反身性问题

其基本的意思是说

某种理论的结论也要适用于他自己的学术立场

这是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学家们提出的自我要求

显然 他们的工作最终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因为如果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即社会建构了科学 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结构

那么他又如何获得认识论上

或者说知识层面上的优先权

来对其他知识做出这样的判定呢

这就像是说谎者悖论一样 会陷入矛盾之中

第五个问题涉及观察渗透理论

因为既然科学家的工作渗透着理论

那么社会学家的工作是否也渗透着理论呢

如果是 那么社会学家们最终所作出的判定

同样面临客观性 中立性的责难

最后 社会建构论主张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

并最终试图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但其结论却又认为

科学不过是一种社会建构之物

并不具有认识论上的特权

那么 其方法论的合理性又来自于哪里呢

正是因为面对上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社会建构论内部部分学者

也开始不断地调整立场

最终导致了这一研究流派的分裂

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讨论的主题

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最后一种模型 互构模型

同学们 下次课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