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第六节 互构模型 >  第六节 互构模型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六节 互构模型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六节 互构模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

西方学术界出现的社会建构论 这一思潮

实际上这种思潮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到了80年代初

很多西方学者都开始注意到这种思潮的出现

并对之进行了评价 甚至是批评

在对批评的回应中

社会建构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我们一般称之为科学实践哲学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

考察一下实践哲学所坚持的

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互构模型

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指的是科学知识社会学

在前面的课程中

我们曾经提到过

SSK与传统科学社会学的差别了

SSK最早是由爱丁堡大学的

几位哲学家 社会学家提出来的

而当时这些学者们所在的研究机构的名字

叫做Science Studies Unit

因此这些研究有时候也就被称作是Science Studies

国内学界一般将之翻译为科学论或者科学学

不过到了80年代中期

科学论的研究方法开始扩展到技术上

所以就出现了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这样的说法

我们可以将之以为科学技术论或者科学技术学

简称为STS

不过 默顿学派的工作有时候也被称作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可以翻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同样简称为STS

因此人们为了区分这两个STS

就将默顿学派的工作称为ST&S

而将科学技术论的工作称作S&TS

例如 在康奈尔大学有一个院系

叫做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这里所指的就是后者意义上的S&TS

在七八十年代

社会建构论在很多时候是与SSK等同的

甚至有时也会跟科学论甚至S&TS等同

不过随着科学实践哲学

从社会建构论中分化出来

学界现在一般会认为社会建构论

或SSK与科学实践哲学

是S&TS 这一研究纲领下的两个分支

于是准确的说法便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

S&TS 开始分化为两个研究方向

社会建构论和科学实践哲学

S&TS 之所以会分化为两个研究方向

这就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

S&TS内部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分歧

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个分歧集中在社会这个概念上

社会建构论一般认为社会具有稳定的结构

而且这种结构具体化到科学身上

便成了社会建构科学的过程

在后来的实践学派看来

社会结构本身也是变动的

它甚至会受到科学的影响而发生重组

因此 并不存在稳定的社会利益结构

更谈不上这种社会利益结构能够决定科学了

第二个分歧集中在自然因素

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上

社会建构论弱化了自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如 社会学家柯林斯曾经说过

一句引发了巨大争议的话

自然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只起很小的作用

甚至不起作用

实践学派的哲学家则认为

自然和社会都参与了科学的建构

因此 在本体论的层面上

自然和社会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里提到的本体论

其传统含义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的终极存在

就如前面所讲到过的

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追寻一样

在当代S&TS的语境中

本体论指的是在现实可见层面上的

各种因素的建构过程

例如实验的开展过程

这就属于本体论的维度

于是 在社会建构论那里

他们的本体论就是一种社会本体论

而实践哲学大致可以被认为是一种

自然 社会的混合本体论

第三个分歧体现在社会建构论

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划定了一个分割

同时也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之间划定了一个分割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分割

实践学派的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曾经说过

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立场

与哲学和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一致性

他是这样说的

物理学寻求隐藏在流动的生活经验中的

永恒的冷酷规律

社会学具有同样的追求

但追求的是人类存在的永恒规则

这是一种超验的方式

它同样是一种权力

动机是发现控制世界的隐藏力量

实践学派对现象背后

是否还有一个规律性的世界

不管这个规律是物理学家所追寻的自然规律

还是社会学家所探求的社会规律

他们都不感兴趣

他们主张在对现实科学实践的描述中展现科学

第二个分割

实际上是指认识与存在之间的分割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会认为存在着电子 细菌

而后形成了关于电子和细菌的认识

实践学派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会认为细菌和关于细菌的认识

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后面的讨论中

大家就能够看到这一观点的内涵

与社会建构论一样

互构模型立场的社会学家们

也就是实践哲学家们

同样认可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过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主张彻底的经验主义

因为社会建构论的经验主义

仍然预设了自然和社会的分割

因此 他们的经验主义在本体论上是不完整的

只关注到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而忽视了自然的维度

实践哲学家

所谓彻底的经验主义

是指在考察科学时不做任何预设

不要预设什么内容是自然的

什么内容是社会的

要通过完全的描述来展开科学的真实状态

实践哲学中最为著名的学者之一

法国哲学家 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

用一幅比较有意思的漫画来表明这种方法论

漫画采用了《圣经·箴言篇》中的一句话

懒惰的人哪

你去观看蚂蚁的动作可得智慧

回答者说

我尝试过了

但是蚂蚁也不知道答案

拉图尔所属的理论流派叫做行动者网络理论

英语是Actor-Network Theory

简写为ANT

这与英语中的蚂蚁(ant)这样一个单词的写法

是一样的

拉图尔在这里意思是说

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要做的

仅仅是像蚂蚁一样做一个近视眼的研究者

只能够看得见眼前所见之物

研究者不具有像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概念中的

那种能够洞息一切的能力

因此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为大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方法

它并不提供结论

描述主义的方法论带来了一个后果

不管是在二分模型中

还是在社会建构论这一模型中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承担起了界定科学的任务

而在互构论模型看来科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看科学家在实践过程中

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

换句话说 科学家本人就是非常优秀的哲学家

他们可以对科学是什么做出合理的界定

因此 哲学家应该向科学家学习什么是科学

实际上 严格来说 互构模型

并不仅仅是指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

它同样指科学与自然之间也是一种互构关系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首先科学是自然和社会相互构造的结果

我们可以以拉图尔的一个案例考察为例

来进行说明

拉图尔参加了一批科学家

在巴西进行的一项考察

考察的主题是

亚马逊河流域 雨林和草原之间的界线变化

雨林和草原到底是谁在扩张 谁在后退呢

拉图尔描述了科学家们的研究经过

他们首先在亚马逊河流域选取了一个场点

接着在这个场点范围内

按照一定的规则 在地面上做上了标记

而后在标记之处

用专业工具在一定的深度进行土壤的取样

接着将土壤样本按照一定的规则

放入到一个名为土壤比较仪的设备中

最后设备被带回了实验室

经过科研仪器的分析得出了数据

最终科学家在数据的基础之上

建构模型得出了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看到的是

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之间的不断地交织

最初亚马逊河流域是自然的

但选取博阿维斯塔地区作为考察对象

则是带有社会性的

接下来 博阿维斯塔的这个场点也是自然性的

但做标记时所依据的规则又带有社会性

再下一步

雨林和草原交界地带被标记的点是自然性的

但是 利用既定工具 也就是螺旋钻

在既定的点上取出土壤样本又是带有社会性的

于是 科学在自然与社会的不断交织中

最终得以形成

其次 科学会对自然和社会进行重构

拉图尔有关巴斯德案例研究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炭疽病是发生在牲畜身上的一种病

死亡率极高

巴斯德通过研究指出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导致的一种病

巴斯德制造出了炭疽疫苗

大大减少了牲畜的死亡率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自然和社会都被巴斯德的科学所改造

从自然的方面来说 原来的自然存在于细菌

牲畜 如牛羊等

农场 农民 卫生专家所组成的一个网络之中

在这个网络中细菌处于最高层

它能够决定其它动物的生死

决定农场和农民的命运

不过 有了巴斯德的疫苗 力量发生了颠倒

农民和动物的力量变得强大了

细菌反而变得弱小了

自然的秩序被改变

从科学的层面来说

科学的稳定性也被打破

巴斯德之前 一边是实验室内的结晶学

一边是千百年来未有多大改变的卫生学

现在巴斯德将两者结合起来

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微生物学

科学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社会的稳定性同样被打破

原先由细菌 可以说是农场里野生的细菌

农民 卫生专家 化学家 农业部等

所组成的社会网络

现在必须要为作为“细菌驯养人”的巴斯德

和他在实验室里改造过的细菌和疫苗留出位置

而且 借由巴斯德和疫苗的力量

法国的畜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

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进而可以说 假设你处于当时的法国社会之中

你将无法忽视巴斯德的工作

就像我们今天无法忽视网络的存在一样

在此意义上

拉图尔那本书的英文版的名字

叫做《法国的巴斯德化》

意思就是说

巴斯德及其细菌对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重构

这就是互构模型的基本内涵

它一方面强调了

科学是自然和社会相互构造的一个结果

另一方面又强调

科学毕竟会带来自然和社会的重组

于是在这种模型看来

一切都无定形 一切都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

好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下节课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互构模型的哲学寓意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六节 互构模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