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教育部提出: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课程在继续和发展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系统介绍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容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为一体。选课的学生不需具人类学和生态学基础,教学对象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通识课程,以及向大众系统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国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继续教育课程。 《人类与生态文明》慕课2018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如果你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学文化?不同地区为什么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玛雅文明为什么消失?人类文明如何持续?答案就在《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中!
开设学校:云南大学;学科:理学、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教育部提出: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课程在继续和发展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系统介绍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容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为一体。选课的学生不需具人类学和生态学基础,教学对象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通识课程,以及向大众系统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国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继续教育课程。 《人类与生态文明》慕课2018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如果你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学文化?不同地区为什么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玛雅文明为什么消失?人类文明如何持续?答案就在《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中!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二、什么是生态?
--什么是生态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的关系
-四、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概况
-第1章作业
-2.1.1 地球存在的时间
--地球存在的时间
-2.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2.1.3 地球大气的演变与生命
-2.2.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2.2.2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2.3.1 环境与其资源效应
--环境极其资源效应
-2.3.2 人类的环境
--人类的环境
-2.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
-第2章作业
-3.1.1 人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人类的生物学特征
-3.1.2 人类进化的两种观点与露西
-3.1.3 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3.1.4 直立行走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3.1.5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
-3.2.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3.2.2 直立行走的生态生物学适应意义
-3.3.1 人种与环境
--人种与环境
-3.3.2 社会发展与人的体质变化
-3.4 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第3章作业
-4.1.1 生物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4.1.2 早期人类分布区扩大与生态分化
-4.1.3 生活方式变化在现代人类的快速扩展中的作用
-4.1.4 现代人类与虎的竞争
--现代人与虎的竞争
-4.1.5 现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文化生态适应
-4.2.1 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生态学内涵
-4.2.2 人类文化的发明及其生态学意义
--人类最早的文化
-4.2.3 文化是如何提升人类在环境中的适应与竞争能力
-4.2.4 人类的文化属性
--人类的文化属性
-4.3.1 文化属性对人类、生物和地球的影响
-4.3.2有文化的现代人类与环境的新型生态关系
-4.4.1 文化对人类生物学进化的影响
-4.4.2 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
-4.4.3 科学的“亚当”和“夏娃”
-第4章作业
-5.1.1 建筑文化与环境
--建筑与环境
-5.1.2 饮食文化与环境
--饮食与环境
-5.1.3 婚姻与环境
--婚姻与环境
-5.1.4 原始崇拜与环境
--原始崇拜与环境
-5.1.5 酒文化与环境
--酒文化与环境
-5.1.6 服饰与环境
--服饰与环境
-5.1.7 性格与环境
--民族性格与环境
-5.2.1 两河文明的兴衰与环境
--两河文明的兴衰
-5.2.2 复活节岛文明的兴衰
--复活节岛的兴衰
-5.2.3 玛雅文明的兴衰
--玛雅文明的兴衰
-5.2.4 撒哈拉文明的兴衰
--撒哈拉文明的兴衰
-5.2.5 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变迁
-5.3.1 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观与生态经济系统观
--生态经济系统观
-5.3.2 人均消费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5.3.3 社会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形态与环境
-5.4.1 文化的变化与演进
--文化的变化与演进
-5.4.2 文化演进的规律
--文化演进的规律
-5.4.3 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第5章作业
-6.1.1 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6.1.2 文化的环境影响的基本模式
-6.2.1 狩猎与采集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6.2.2 农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6.2.3 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6.2.4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2.5 信息社会及全球一体化对环境的影响
-6.3 人类世
--人类世
-第6章作业
-7.1.1 可再生能源、物质循环重复利用
-7.1.2 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谐的种间关系
-7.1.3 数量增长受限、共存、适应环境
-7.2.1 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7.2.2 水体污染和水生生态系统变化与水危机
--水体污染与水危机
-7.2.3 森林减少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7.2.4 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与污染
-7.2.5 农田退化与粮食危机
-7.2.6 生物入侵与生态退化
-7.3.1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人类文明
-7.3.2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服务功能
-第7章作业
-8.1.1 生态系统的服务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条件
-8.1.2 盖雅( Gaia)假说与生态保护
--盖亚假说
-8.1.3 现代人类的发展不是靠生物学进化,而是文明化
-8.1.4 自然环境的产品服务已难于支撑现代人类社会
-8.1.5 人类发展必定会改变自然环境
-8.1.6 现代人类具有对环境的强大改造和建设能力
-8.2.1 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的定义
-8.2.2 传统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区别
-8.2.3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8章作业
-9.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9.2.1 生态文明的体制建设
--生态文明体质建设
-9.2.2 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
-9.2.3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生态文明精神建设
-9.3.1 生态规划、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9.3.2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
-9.3.3 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
-9.4.1 生态足迹与碳足迹
--生态足迹和碳足迹
-9.4.2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9.4.3 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建设
-9.5.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
-9.5.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9.5.3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9.5.4 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建设
-第9章作业
-结语
-期末考试题
苏文华,男,博士,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生态学系主任。 云南省级教学名师。参与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生态学》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生态学》建设负责人的,参与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自然生态法则与人类生态文明》的讲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人类与生态文明》负责人。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植物生态学》等教材和专著6本,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