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紧密联系着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因此,充分认识周围的环境,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对预防工作者意义非凡。通过《环境卫生学》MOOC课程,你能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也能学会应用医学科学新成就、新方法系统地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这里,你将与中国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的9位老师一起,开启一场不一样的关于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旅程。你会明白长年累月下自然环境的地壳变动、元素沉积所引发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会理解文明变迁后生活环境的车水马龙、工业农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性疾病。任历史风云变幻,环境一直在你左右。准备好了吗?请开启你的《环境卫生学》MOOC课程。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学科:医药卫生、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紧密联系着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因此,充分认识周围的环境,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对预防工作者意义非凡。通过《环境卫生学》MOOC课程,你能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也能学会应用医学科学新成就、新方法系统地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这里,你将与中国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的9位老师一起,开启一场不一样的关于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旅程。你会明白长年累月下自然环境的地壳变动、元素沉积所引发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会理解文明变迁后生活环境的车水马龙、工业农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性疾病。任历史风云变幻,环境一直在你左右。准备好了吗?请开启你的《环境卫生学》MOOC课程。
-1.1 环境卫生学绪论
--环境卫生学绪论
-2.1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2.2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之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2.2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之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之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2.3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3.1 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3.2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3 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3.4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4.1 水资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
--水资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
-4.2 探秘水世界—走进生命之源
--探秘水世界—走进生命之源
-4.3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4.4 水体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4.5 水体污染的危害—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的危害—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5.1 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5.2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5.3 饮用水的净化
--饮用水的净化
-5.4 从“生命之源”到“健康之源”—饮用水的氯化消毒
--从“生命之源”到“健康之源”—饮用水的氯化消毒
-6.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6.2 土壤污染
--6.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7.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2 碘缺乏病
--7.2 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
-7.3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
-7.4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
-8.1 走近环境污染性疾病
--走近环境污染性疾病
-8.2 慢性镉中毒的健康危害
--慢性镉中毒的健康危害
-9.1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9.2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吸烟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吸烟
-9.3 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及居室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标
--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及居室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标
-9.4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10.1 公共场所卫生
--公共场所卫生
-10.2 办公场所卫生
--办公场所卫生
-11.1 城市规划卫生
--城市规划卫生
-12.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1 化妆品对皮肤不良影响
--化妆品对皮肤不良影响
-14.1 最美逆行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最美逆行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15.1 自然灾害与灾害源性疾病
--自然灾害与灾害源性疾病
席淑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项,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项,教育部博导基金1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环境卫生学》、《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本科课程,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第8版编委、《卫生学》第9版编委,《现代环境卫生学》第3版编委。
徐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研究室主任。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拔尖人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环境卫生学》、《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等本科课程,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第四版)》编委。
杨天瑶,中国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教授。2017年7月硕博连读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留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自任教以来,先后承担各层次各专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等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研究方向为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源期刊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教学论文2篇,并以第二完成人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刘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2014年7月硕博连读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留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7年8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学,2018年8月回国。自任教以来,先后承担各层次各专业《预防医学》、《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专业外语》等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研究方向为环境重金属毒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源期刊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
7.郭晓英,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四节内容讲授。
8.邓宇,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度入选省“千百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现已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尽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篇。担任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分会理事。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一节内容讲授。
10.高倩,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环境与健康研究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三节内容讲授。
9.贺淼,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秘书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沈阳市拔尖人才,从环境与健康科研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承担日本文部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基金、沈阳市科技项目以及多项校企横向合作项目,作为项目组织联系人和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参编《环境监理》教材,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指导教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辽宁省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辽宁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二节内容讲授。
王菲,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9-2014.6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4.9-2009.6 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2014年参加工作,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的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卫生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地方性砷中毒致癌机制的研究工作。在该研究方向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外SCI源期刊论文4篇,国内学术期刊论文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