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世界上的有机化合物丰富多彩,结构复杂,而这些复杂的有机物是从何而来的?本课程将带你了解奇妙的有机化学,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创造出各种绚丽的有机分子。

开设学校:清华大学;学科:理学、

有机化学课程:前往报名学习

有机化学视频慕课课程简介:

世界上的有机化合物丰富多彩,结构复杂,而这些复杂的有机物是从何而来的?本课程将带你了解奇妙的有机化学,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创造出各种绚丽的有机分子。

前往报名学习

有机化学课程列表:

{{'上次学习:'+learn_list['THU07031000429']['last_leaf_name']}}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1.1.1 引言

--1.1.2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2.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2.2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2.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2.4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一章 绪论--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3.1 几个与命名相关的词

--1.3.2 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

--1.3.3 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一章 绪论--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4 酸碱理论

--1.4.1 酸碱理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2.1 引言

--2.1.1 饱和烃的概述

--2.1.2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1 引言

-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1.1 Newman投影式及乙烷的构象

--2.2.1.2 丁烷的构象

--2.2.1.3 其他烷烃的构象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2.2.1 烷烃化学反应的概述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2.2.2.3a 甲烷的氯代反应

--2.2.2.3b 几个相关小专题

--2.2.2.3c 其他烷烃的卤代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1 环烷烃的概述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2 环烷烃的命名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3.1 环烷烃的稳定性

--2.3.3.2 环己烷的构象

--2.3.3.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3.3.4 十氢合萘的构型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2.3.4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HW-第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2.1 烯烃化学反应概述

--3.2.2 催化氢化

--3.2.3 亲电加成

--3.2.4 氧化反应

--3.2.5 α-氢卤代

--3.2.6 聚合反应

--3.2.7 烯烃复分解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3.1 炔烃化学反应概述

--3.3.2 酸性及炔氢的反应

--3.3.3 加成反应

--3.3.4 氧化还原反应及炔烃的聚合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1.1 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3.4.1.2 分子轨道理论

--3.4.1.3 共振论

--3.4.1.4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3.4.1.5 诱导效应与分子可极化性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HW-第三章章节测试题

第四章 芳香烃

-4.1 芳烃概论

--4.1 芳烃概论

-4.2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4.2.1 芳烃的分类

--4.2.2 单环芳烃的命名

-4.3 苯的物理性质

--4.3 苯的物理性质

-4.4 苯的结构

--4.4.1 苯的Kekule结构式

--4.4.2 实验得到的苯结构信息

--4.4.3 苯结构的解释

-4.5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4.5.1 单环芳烃化学反应概述

--4.5.2 单环芳烃的加成反应

--4.5.3 氧化反应

--4.5.4 芳烃侧链的反应

--4.5.5.1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概论

--4.5.5.2 机理 为何取代而不是加成

--4.5.5.3 卤代反应

--4.5.5.4 硝化反应

--4.5.5.5 磺化反应

--4.5.5.6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4.5.5.7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

--4.5.5.8 氯甲基化反应

-4.6 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4.6.1 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概述和分类

--4.6.2 定位效应的解释

--4.6.3 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

--4.6.4 定位效应的应用

-4.7 稠环芳烃

--4.7.1 多环芳烃的分类

--4.7.2 萘的结构

--4.7.3.1 萘的取代反应

--4.7.3.2 萘的其他反应

-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4.8.1 非苯芳烃

--4.8.2 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HW-第四章章节测试题

第五章 对映异构

-5.1 手性和对称性

--5.1.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5.1.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5.1.3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第五章 对映异构--5.1 手性和对称性

-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2.1.1 D/L构型标记法

--5.2.1.2 R/S构型标记法

--5.2.2 Fischer投影式

--5.2.3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5.2.4 潜手性、等价、对映异位、非对映异位

-第五章 对映异构--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HW-第五章章节测试题

-5.6 平面手性化合物

第六章 卤代烃

-6.1 卤代烃的概述

--6.1.1 卤代烃的分类

--6.1.2 卤代烃的命名

--6.1.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题目要求

-6.2 亲核取代反应

--6.2.1 亲核取代反应的概述

--6.2.2.1 氧亲核试剂

--6.2.2.2 氮亲核试剂

--6.2.2.3 碳亲核试剂

--6.2.3 双分子取代反应

--6.2.4 单分子取代反应

--6.2.5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第六章 卤代烃--6.2 亲核取代反应

-6.3 消除反应

--6.3.1消除反应概述

--6.3.2双分子消除反应

--6.3.3单分子消除反应

--6.3.4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六章 卤代烃--6.3 消除反应

-6.4 与金属的反应

--6.4.1与金属镁反应

--6.4.2与金属锂反应

--6.4.3与金属钠反应

-6.5 不饱和卤代烃

--6.5.1乙烯型卤代烯烃

--6.5.2 烯丙型卤代烯烃

-第六章 卤代烃--HW-第六章章节测试题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7.1 本章引言

--7.1.1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策略

--7.1.2 常用的波谱分析方法

-7.2 核磁共振谱

--7.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1 化学位移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2 偶合裂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3 积分面积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4 氢谱的基本解析

-7.3 质谱

--7.3.1 质谱的基本原理

--7.3.2 质谱解析

-7.4 红外光谱

--7.4.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7.4.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7.4.2.1 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

--7.4.2.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7.4.3 红外光谱图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 解析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HW-第七章章节测试题

第八章 醇酚醚

-8.1 引言

--8.1引言

-8.2 醇

--8.2.1醇的结构和命名

--8.2.2.1 醇的物理性质

--8.2.2.2 醇的波谱性质

--8.2.3 醇的化学性质概述

--8.2.3.1 醇的酸性:生成醇盐

--8.2.3.2 醇的碱性和亲核性

--8.2.3.3(1)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3(2)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4 醚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醚

--8.2.3.5 醇的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8.2.3.6 醇的氧化反应:生成醛酮

--8.2.3.7 邻二醇的氧化

--8.2.3.8 Pinacol 重排

--8.2.4醇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2 醇

-8.3 酚

--8.3.1 酚的结构和命名

--8.3.2 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3.3.1酚的酸性

--8.3.3.2酚的颜色反应

--8.3.3.3酚的亲电取代反应

--8.3.3.4酚醚的合成

--8.3.3.5酚酯的合成

--8.3.3.6酚的氧化反应-生成醌

--8.3.4 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3 酚

-8.4 醚

--8.4.1醚的结构和命名

--8.4.2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4.3.1 醚的弱碱性

--8.4.3.2 醚的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8.4.3.3 醚键的断裂

--8.4.3.4 Claisen重排

--8.4.3.5 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

--8.4.4 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4 醚

-第八章 醇酚醚--HW-第八章章节测试题

第九章 醛和酮

-9.1 引言

--9.1 引言

-第九章 醛和酮--9.1 引言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第九章 醛和酮--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3.1 醛、酮的反应概述

--9.3.1醛酮的反应概述

-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2.1 醛酮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9.3.2.2 含氧亲核试剂

--9.3.2.3 含硫亲核试剂

--9.3.2.4 含碳亲核试剂

--9.3.2.5 含氧亲核试剂

-第九章 醛和酮--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3.1 α-氢的酸性及酮式-烯醇式的转化

--9.3.3.2 卤代反应

--9.3.3.3 羟醛缩合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3.4.1 醛的氧化反应

--9.3.4.2 醛、酮的还原反应

--9.3.4.3 醛的歧化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5 醛、酮的制备

--9.5 醛、酮的制备

-第九章 醛和酮--HW-第九章章节测试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0.1 概论

--10.1 概论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

--10.4.1 酸性

--10.4.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0.4.3 羧酸的还原

--10.4.4 脱羧反应

--10.4.5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10.4.6 二元羧酸的反应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7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10.7.1 羧酸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亲核取代反应

--10.7.2 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比较

--10.7.3 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

--10.7.4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10.7.5 酯缩合反应

--10.7.6 酰胺的酸碱性

--10.7.7 Hoffmann降级反应

--10.7.8 酰胺的脱水反应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0.9 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10.9.1 酸性

--10.9.2 脱水反应

--10.9.3 分解脱羧反应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第十一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1.1 绪论

--本章引言

-11.2 胺

--11.2.1

--11.2.2

--11.2.3.1

--11.2.3.2

--11.2.3.3

--11.2.3.4

--12.2.3.5 季铵盐与季铵碱的反应

-11.3 硝基化合物

--11.3.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3.2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1.4 腈

--11.4.1 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4.2 腈的化学性质

-11.5 异腈

--11.5.1 异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5.2 异腈的化学性质

-11.6 重氮化合物

--11.6.1 重氮化合物的结构

--11.6.2 芳基重氮盐的制备

--11.6.3 由芳基重氮盐制备芳基卤化物

--11.6.4 芳基重氮盐的还原

-11.7 偶氮化合物

--11.7 偶氮化合物

-11.8 本章小结

--11.8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

-12.1 杂环化合物概述

--12.1概述

-12.2 吡咯、呋喃、噻吩

--12.2.1 五元杂环的结构、命名与 物理性质

--12.2.2.1 吡咯的反应

--12.2.2.2 呋喃的反应

--12.2.2.3 噻吩的反应

--12.2.3 吡咯、呋喃、噻吩的合成

-12.3 吲哚 (苯并吡咯)

--12.3.1 吲哚及其亲电取代反应位

--12.3.2 吲哚的反应

--12.3.3 吲哚的合成

--12.3.4 吲哚衍生物

-12.4 吡啶

--12.4.1 吡啶性质

--12.4.2 吡啶的反应

--12.4.3 吡啶的合成

--12.4.4 吡啶衍生物的重要反应

-12.5 喹啉、异喹啉 (苯并吡啶)

--12.5.1.1 喹啉、异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

--12.5.1.2 亲核反应

--12.5.1.3 氧化反应

--12.5.2 喹啉、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12.6 含氧六元杂环

--12.6.1 吡喃酮

--12.6.2 α-吡喃酮和β-吡喃酮的合成

-12.7 多杂原子五元环、六元环介绍

--12.7.1 含二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12.7.2 含二个杂原子五元杂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12.7.3 含多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嗪)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HW-第十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1 有机合成概述

--13.1.2 逆合成分析与切断法

--13.1.3 含碳杂键化合物的切断法

--13.1.4 含芳香环化合物的切断

--13.1.5 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形成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1.6 1,3-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7 1,5-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8 1,2-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9 1,4-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0 1,6-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1 官能团转化及其他

--13.1.12 小结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1

--13.3.1 碳水化合物的概述

--13.3.2.1 单糖的构造式

-- 13.3.2.2 单糖的构型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2

--13.3.3.1 单糖的反应——形成糖脎

--13.3.3.2 单糖的反应——差向异构化

--13.3.3.3 单糖的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

--13.3.3.4 单糖的反应——醛糖的递升与递降反应及酮糖的特殊反应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3

--13.3.4.1 与单糖的环状结构相关的一些事实

--13.3.4.2 单糖环状结构的表示方法

--13.3.4.3 单糖的构象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4

--13.3.5.1 二糖的概述

--13.3.5.2 重要的二糖

-13.4 氨基酸与多肽

--13.4 氨基酸与多肽

构造、构型、构象

-构造、构型、构象

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二、 选择题

-期中考试--一、判断题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试题

有机化学开设学校:清华大学

有机化学授课教师:

李艳梅-教授-清华大学-

李艳梅,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德国Karlsruh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应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及实验”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负责人。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获“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女教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Organic Letters、Frontiers in Chemical Bi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

李兆陇-研究员-清华大学-

李兆陇,研究员,兰州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1995年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1997年起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2001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要研究 1. 自由基化学(新型自由基引发剂合成、自由基生物抗氧化的协同效应) 2.高分子负载药物功能材料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讲授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导论,有机合成专论等课程,编著 “物理有机化学概要,习题及解答”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教育部自然科学提名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有机化学和实验国家精品课,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华瑞茂-教授-清华大学-

华瑞茂,博士、教授,学历:(1)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1986年);(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1989年,有机化学);(3) 东京工业大学博士(1996年) 2002年3月从日本回国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目前是催化类国际学术杂志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的编委,中国区副编辑(2005年-);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 编委(2009-) 研究领域:催化有机合成 研究方向:绿色催化合成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 研究目的:开展绿色催化合成法的基础应用研究、建立有特色的新型绿色催化反应体系。 获2003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第七届(2004年度)和第十一届(2008年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目前主讲基科班《有机化学》;本科生《绿色化学》课程。

付华-教授-清华大学-

付华,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3月毕业清华大学,获理学博士。2000年9月至2002年4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1989年8月至1998年12月在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1月至今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五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北京化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赞助计划”, 2004年获“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励金” 二等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获“Thesis Advisor for 2009 Eli Lilly Asian Outstanding Graduate Thesis Award” 奖,2010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奖,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年获清华大学“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 二等奖。目前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已在化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如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Biochemistry、Chem. Eur. J.、Chem. Commun.、Adv. Synth. Catal.、Green Chem.、Org. Lett.、J. Org. Chem.等发表SCI学术论文170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0多次。目前主讲本科生《有机化学》(B),研究生《生物有机化学》课程。

赵亮-副教授-清华大学-

赵亮,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Peter J. Stang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11月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有机金属簇的合成及反应,超分子配位自组装以及有机硅化学等方面研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 主讲:《有机化学B》。

成昌梅-副教授-清华大学-

成昌梅,博士,副教授,学历: 学士:1984 武汉大学,饱和漆酚冠醚合成研究,王光辉教授 硕士:1987 武汉大学,手性冠醚合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研制,黄载福教授 博士:1998 日本鹿儿岛大学,Synthesis of Carbocyclic Three-Membered and Acyclic α、β-Unsaturated Nucleosides and Their Anti-HIV Activities, 染川贤一教授 科研方向: 以新型核苷及寡聚核酸合成为中心进行抗病毒(HIV,HBV)抗肿瘤活性研究,核酸与遗传密码起源研究,抗艾滋病药物开发。发表论文30余篇,SCI 引用25次。参与编写著作1部。开发日化产品12项,累积创造产值超过4亿人民币。

麻远-副教授-清华大学-

麻远,博士,副教授,教育背景:1986-1990 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 1990-1996 清华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有机化学专业 2004-2005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双语教学培训 工作经历 1998-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0-2001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博士后 2001-2002 美国范的比尔特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系 (Vanderbilt University), 博士后,讲授课程有机化学B,有机化学B(双语),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译著6本。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2004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春-副研究员-清华大学-

李春,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9-1993.6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9-1996.3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3-1998.12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2001.4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2001.4被聘为南京大学副教授。2001.6-2003.5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2003.6-2005.8九州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院,博士后。2005.8至今,清华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李勇-副教授-清华大学-

李勇,博士,副教授,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至198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赴日留学生预备学校学习。1981年至1987年公派至日本爱媛大学化学系留学,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1995年起任副教授。1995年至1997年做为访问学者公派至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以杯芳烃、冠醚、卟啉、酞菁等环状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从事磁共振波谱学、自旋化学、配合物化学、超分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70余篇。1990年获第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王天眷波谱奖。现任国际EPR/ESR协会亚太分会副主席、全国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波谱学杂志》副主编。

陈永湘-副研究员-清华大学-

陈永湘,博士,副研究员,2002年于湖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7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7-2011年先后获德国洪堡博士后基金和马普博士后基金资助,在马普分子生理所化学生物学系 Herbert Waldmann 教授的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于2011年7月获清华大学人才引进,进入化学系工作,任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多肽和蛋白质合成化学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主讲课程:化学生物学(本科生);合讲课程:有机化学 A2 (本科生)。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1. 建筑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2021秋)

  2. 中医老年病学(2021秋)

  3. 运动与解剖学(2021秋)

  4. 法学高级入门(自主模式)

  5. 主题英语(2021秋)

  6. 航天器轨道力学(2021秋)

  7. 学术英语读写与交流 (2021秋)

  8. 孙子兵法(2021秋)

  9. 运动生理学(2021秋)

  10. 公司并购与重组(2021秋)

  11. 有机化学(2021秋)

  12. 公共危机管理(2021秋)

  13. 形势与政策(2021秋)

  14. 经济学原理(2021秋)

  15. 沟通心理学(2021秋)

  1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基础部分)(2021秋)

  17. 军事理论(2021秋)

  18. 中医养生方法学(2021秋)

  19. 工程制图(2021秋)

  20. 大学物理1 (力学、热学)(2021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