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RS、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连爆发使预防医学倍受关注,渐入大众视野。本课程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融入到教学中,让学习者建立预防为主的健康思维。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学科:医药卫生、
SARS、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连爆发使预防医学倍受关注,渐入大众视野。本课程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融入到教学中,让学习者建立预防为主的健康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预防医学
-第二节 健康决定因素
-第三节 三级预防
--第三节 三级预防
-第四节 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第五节 我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简介
-第六节 传染病防控
-第一节 走近环境污染性疾病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吸烟
-第四节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述
-第二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第二节 职业性损害
-第三节 职业病(一)
-第四节 职业病(二)
-第五节 工作有关疾病
-第六节 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营养与健康概述
-第二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三节 食品安全概述
-第四节 食品腐败变质
-第四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
-第二节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实践要素
-第三节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提出诊断相关临床研究问题
-第五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及应用
-第六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二节 暴发调查
--第二节 暴发调查
-第三节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七章章节练习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及威胁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 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常见传染病
-第八章章节练习
-课程评价
-结课考试
徐苑苑,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从环境与健康研究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4项,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3部。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美国毒理学会和国际毒理学大会青年研究奖多项。现任美国毒理学会金属分会秘书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等。担任Toxicological Sciences、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等国际期刊同行评议专家。负责课程的设计与预防医学部分内容讲授。
2.皮静波,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0和1995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分别获得预防医学学士和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得医科学-环境生态系博士学位;2002-2006年分别在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NIEHS)和美国哈姆那健康科学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始在美国哈姆那健康科学研究院先后任Research Investigator、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3年9月以团队方式引进中国医科大学,担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至今。长期致力于环境氧化应激的健康效应机制研究,近年重点关注转录因子Nrf2和Nrf1介导的适应性抗氧化反应在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慢性病发生和防治中的作用。发表SCI论文/英文论著110余篇,论文它引5500余次。曾获得美国NIEHS“杰出青年”研究基金(NIEHS-ONES Award)等2项NIH科研项目资助,并任美国毒理学会干细胞分会主席、以及多家SCI学术期刊编委或专刊的客座主编。目前受聘担任《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杂志副主编、专刊主编及《Toxicology Reports》杂志副主编,并任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和工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辽宁省第二批“十百千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和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友谊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负责绪论部分第一节和第四节内容讲授。
3.潘国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民健康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评委,辽宁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连续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一项、“十二五”科技惠民重大项目一项,“十三五”重点科研项目一项,主持10余项国际合作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SCI论文42篇。负责绪论部分第五节内容讲授。
4.谷渊,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负责绪论部分第六节内容讲授。
5.郑黎强,医学博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兼任图书馆副主任和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方法学。2016-2017年在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公共卫生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一年,参与全球著名的BHS(Bogalusa Heart Study)队列研究和数据分析。现为第六届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血管风险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循证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科学会常委,沈阳市医师协会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包括《中国医学临床影像杂志》在内等多本杂志特约编委。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市科技振兴奖各一项。获得第十届辽宁青年科技奖称号及沈阳市2015年度市级青年岗位能手。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科研论著58篇,包括30篇SCI论文,单篇IF最高6.499,参与发表SCI科研论文120余篇。长期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开展临床研究方法设计和统计分析等相关讲座,现已研发多个临床研究相关培训课件,举办超过百余场临床研究讲座。负责人群健康研究方法部分内容讲授。
安丽,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参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省级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营养学》负责人。现任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营养学会老年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郭晓英,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四节内容讲授。
8.邓宇,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度入选省“千百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现已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尽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篇。担任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分会理事。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一节内容讲授。
9.贺淼,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秘书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沈阳市拔尖人才,从环境与健康科研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承担日本文部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基金、沈阳市科技项目以及多项校企横向合作项目,作为项目组织联系人和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参编《环境监理》教材,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指导教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辽宁省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辽宁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二节内容讲授。
10.高倩,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环境与健康研究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负责生活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三节内容讲授。
11.李昕,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六完成人;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第四完成人。《Endemic disease in China》,《预防医学(国家医学电子书包)》,《自由基毒理学》编者。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会员,日中医学会会员,沈阳市科技评审专家。负责职业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五节和第六节内容讲授。
12.董静,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职业与环境健康研究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曾参编全国高等学校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1部。负责职业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讲授。
13.刘芳炜,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从事职业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负责职业环境与健康部分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讲授。
李雪莲,博士,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教学骨干,辽宁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流行病学》主讲教师,“十三五”规划教材《国际卫生项目管理》编委,辽宁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会秘书,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生殖与健康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呼吸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二等奖,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并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慢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学技术奖励各1项。在本课程中讲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
王甲娜,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工作和社会医学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5篇。负责人群健康管理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