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灵里种下一颗健康之树,打开心灵之窗,开启智慧之门,欢迎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学校:北京林业大学;学科:理学、
在心灵里种下一颗健康之树,打开心灵之窗,开启智慧之门,欢迎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追求幸福人生(上)
-第二节 追求幸福人生(下)
--第一章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大学生新生适应
--第二章第一节 习题-作业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章第二节 习题-作业
-第三节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上)
--时间管理(下)
--第二章第三节 习题-作业
-第一节 自我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上)
-第二节 自我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下)
--第三章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四章第一节 习题-作业
-第二节 进化与人生的意义
--进化与人生的意义
--第四章第二节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上)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下)
--第五章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
--第六章第一节 习题-作业
-第二节 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第六章第二节 习题-作业
-第三节 大学生压力管理
--第六章 第三节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上)
-第二节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下)
--第七章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学习策略的促进
--第八章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恋爱心理
--第九章第一节 习题-作业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心理
--大学生的性心理
--第九章第二节 习题-作业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知识教育(上)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知识教育(下)
--第十章 习题-作业
雷秀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精协孤独症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孤独症协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中心负责人,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负责人。 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青少年心理、自闭症儿童心理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本科生选修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专业选修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等。 主编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主持完成学校专业建设教课题、精品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系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等教改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0余人(其中三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硕士生11名(已毕业5名)。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主持完成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援助”;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巿幼小衔接教育环境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教育工会委托项目“北京市教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参与京市劳动局依托项,二级心理咨询师评审等多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 专著1部《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译著4部《癌症可以战胜》、《超越奇迹》、《游戏疗法》、《家有顽童》,其中专著《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入选为“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优秀教育图书”和入选中国教师报推荐为2013年暑期教师阅读书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学术论文共计30余篇,其中外文论文2篇;C刊物9篇,一般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会10余次。其中两篇论文获得学会优秀论文奖。
杨智辉,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 “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诊断”“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等。主编《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副主编《变态心理学》等书。完成或正在主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教改项目和“心理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儿童焦虑障碍的发生机制”、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项目“广泛性焦虑个体的认知行为干预”、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儿童情绪障碍病因与干预模式的生态化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9篇、责任作者3篇;第一作者SSCI论文1篇,CSSCI论文13篇,国内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1篇。获北京林业大学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届青年学术论文奖,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金灿灿,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入选2014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康复心理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网“战疫最前线”在线心理帮助平台心理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系主任,心理教工党支部副书记。研究领域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工、老年人)、网络心理、统计技术的心理学应用、人事测评与选拔。
王广新,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北京市心理咨询师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虚拟现实与心理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审稿人。目前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与心理学;临床与文化心理学。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西方心理学史”、“消费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压力调节”和研究生课程“心理学科学前沿”。其中消费心理学采用双语教学。作为主要参加者在“研究性教学在当代心理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性研究”获得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教材《生态环境心理研究》。2008年度,和雷秀雅老师共同主持教改课题“心理系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森林防火心理应激的应用”、参与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焦虑相关障碍的环境治疗模式研究”、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森林防火心理应激的应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5篇。均为第一作者。2010年获得北京林业大学首届科技创新大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王明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部分课程中的应用”校级教改课题,主持“心理学研究方法I”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持、参与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朴素物理理论中概念转变的机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婴儿执行功能的发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幼小衔接教育环境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学儿童算术认知策略发展与促进研究”等。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方向,涉及:执行功能、朴素理论、婴幼儿早期教育等领域。
田浩,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文化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参编教材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等。主持“心理学专业课程整合研究”等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三项。作为团队成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两项,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心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围绕文化心理学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等国际国内会议数十次,应邀做文化心理学方面学术报告十余次。参编《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等著作4部,译著有《心理勇气》(合译)、《中小学短期心理咨询》。
项锦晶,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领域、表达性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绘画测验与绘画治疗)、投射测验的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生必修课《生理心理学》、《专业技能实务训练》,本科生选修课《表达性心理治疗》《自我分析与体验》《人际交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心理测量》《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以进化心理学为框架,探讨跟人类社会性有关的各个方面:家庭关系,择偶心理,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两难。长期目标,打通人性研究的生物与文化两大视角,把进化论跟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建构以进化论为原点的学术体系,把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融为一炉。发表学术著作十余篇。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讲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婚姻家庭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学和实践。
刘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现任人力资源与劳动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职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机械工业部)企业员工心理疏导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特聘心理顾问。 2003-2014,参与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鉴定项目(包括国家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培训、命题、审核);2006-2014,参与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项目(包括培训、审核);2006-2009,参与国家职业信息分析师职业资格鉴定项目(包括国家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命题、审核)。并多次承担国家级测评系统的开发工作。曾多次参加国家组织部以及各地区组织部的党政领导人才考评工作(包括北京、山东、广西等)。曾为中组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原)、北京市委组织部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以及为文化部 (对驻外干部,各大使馆文化参赞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及人力资源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国家男子篮球队、国家乒乓球一二队、国家游泳队、国家射击队、国家围棋队、国际象棋队、国家青年花样游泳队)、国家林业局、北京双高人才评测中心、北京市交委,北京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等多次授课,包涵管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内容,并起草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方案。从2010年起,一直参与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心理调适工作。为全国各省市的退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适的讲座以及辅导工作。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课题成果《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获得2012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本人均排名第四)。同时,被北京奥组委聘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12355志愿者热线督导专家。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未成年人工作先进个人。
杨阳,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2015年-2016年在日本群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在在前桥工科大学任助理研究员,并在北京工业大学未来网络高精尖创新中心任海外特聘兼职研究人员。2019年7月来校任教 。 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科学、脑信息学(Brain Informatics)、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和特殊儿童心理学。主讲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等;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担任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