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动物遗传学》课程在教材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更正。紧跟遗传学研究新进展。在教学方法上也做到不断创新,除了应用传统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设立答疑专场,应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双语教学加实验技能培训外,还做到“产学研”结合,研究生辅助试验教学及模拟生产现场教学外。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性,按照受众导向、差异化、动态调整的原则,我们不断尝试混合式教学,聚焦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模式进行改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将线上学习与面对面课堂讲授、拓展学习、实操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和师生互动和更多的学习效果检验途径。多年来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2006该课程申报了广东省精品课程,2014年我们团队完成了精品课程视频录制工作。同学们可以依托本课程的省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视频不断巩固知识,效果很好。依托视频教学、建立微信群、开通APP说课端。还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开设学校:华南农业大学;学科:农林园艺、
首先《动物遗传学》课程在教材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更正。紧跟遗传学研究新进展。在教学方法上也做到不断创新,除了应用传统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设立答疑专场,应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双语教学加实验技能培训外,还做到“产学研”结合,研究生辅助试验教学及模拟生产现场教学外。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性,按照受众导向、差异化、动态调整的原则,我们不断尝试混合式教学,聚焦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模式进行改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将线上学习与面对面课堂讲授、拓展学习、实操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和师生互动和更多的学习效果检验途径。多年来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2006该课程申报了广东省精品课程,2014年我们团队完成了精品课程视频录制工作。同学们可以依托本课程的省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视频不断巩固知识,效果很好。依托视频教学、建立微信群、开通APP说课端。还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绪论
--绪论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妃子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物质的改变
--遗传物质的改变
-基因表达调控
--第六章 第七节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染色体和DNA水平调控视频
--基因表达调控
-非孟德尔遗传
--非孟德尔遗传
-动物基因组学
--动物基因组学作业
-动物的遗传操作
--动物的遗传操作作业
-群体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作业
-数量遗传学
--数量遗传学作业
-动物遗传学期末考试题(1)作业
:199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育种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学的教学工作与鸡的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致力于研究开发各种遗传标记并将其用于肉鸡的遗传改良。近年来主持完成各级课题近20项,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123篇,1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动物遗传学》慕课中承担了第一章:绪论(2节);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4节);第三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节);第五章:遗传物质的改变四个章节的内容(3节).
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动物遗传学、养禽学、发酵工程学和分子遗传学教学工作与鸡的抗病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致力于研究开发各种抗病和生长代谢相关标记并将其用于肉鸡的遗传改良。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课题近30项,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获学院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承担的动物遗传学课程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全校老师中排名第二十名,学院排名第一。在《动物遗传学》慕课教学中,主讲第四章:遗传的基本规律(6节);第六章:基因表达调控(8节);第七章:非孟德尔遗传(4节);第十章:群体遗传学(5节);第十一章:数量遗传学(4节),一共承担27节课。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主讲本科生《动物遗传学》和博士研究生《动物分子与细胞高级实验技术》课程。发表教改论文1篇,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1部,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领域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特支计划,2项广东省畜禽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工程项目,1项华南农业大学青年科技人才专项,主持在研经费超过200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州市科技项目重点专项等4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SCI收录11篇。有专利5项。在《动物遗传学》慕课教学中,主讲第八章:动物基因组学(4节);第九章:动物遗传操作(5节),共承担9节课。
聂庆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2005年12月-2006年4月在肯尼亚国际家畜研究所(ILRI)从事合作科研;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导师为Susan J. Lamont教授;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英国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做高级访问学者,导师是Olivier Hanotte教授。目前兼任国际学术期刊Sci Rep编委、广东省家禽业协会秘书长、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动物遗传标记学会理事、全国家禽学会理事、广东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以及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和参编《分子遗传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2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Cell Death Different等期刊公开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项、制定种鸡地方标准2项,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
王翀: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主要从事“动物遗传学”及猪的功能基因组及分子育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猪肌肉与脂肪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研究、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研究与利用、猪分子育种的研究与推广。2008-2009年于美国 Cornell大学访问研究一年,2015.3-2015.8,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高级研究学者半年。第六届广东省千百工程培养对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2013年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岗位专家、2016-2021年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种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专题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973”子项目、国家“863”子项目、广东省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等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授权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