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为北师大历史学院主推慕课,建设历时三年之久。课程采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提供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主要介绍了陈垣、刘乃和、白寿彝、何兹全及刘家和五位史学名家的为人为师为学的历程,其中渗透了相关重要治史理论、思想和方法,对年轻一代学者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开设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历史、
本课程为北师大历史学院主推慕课,建设历时三年之久。课程采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提供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主要介绍了陈垣、刘乃和、白寿彝、何兹全及刘家和五位史学名家的为人为师为学的历程,其中渗透了相关重要治史理论、思想和方法,对年轻一代学者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1、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2、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3、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4、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5、陈垣晚年经历
--陈垣晚年经历
-6、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7、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8、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9、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10、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11、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12、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3、陈垣和胡适的交往(四)
-14、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15、陈垣的为师(上)
--陈垣的为师(上)
-16、陈垣的为师(下)
--陈垣的为师(下)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第一章测试
-1、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2、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3、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4、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5、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6、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7、学术经世
--学术经世
-8、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
-9、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10、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11、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第二章测试
-1、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2、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4、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5、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6、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7、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8、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9、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10、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第三章测试
-1、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2、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3、七十年伉俪
--七十年伉俪
-4、记忆中的郭先生
--记忆中的郭先生
-5、“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6、“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7、《教育短波》与《政论》
-8、“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9、“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11、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12、走进何宅
--走进何宅
-13、“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第四章测试
-1、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2、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3、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4、“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5、“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6、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7、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8、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9、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第五章测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所著《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博士生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研读等课程。瞿林东老师负责第二部分“白寿彝的史学成就和治学风格”的讲授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宋史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直至退休。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等。出版论著7种,合著合编论著8种,整理陈垣先生论著9种,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解开<宋会要>之谜》等。陈智超老师负责第一部分“陈垣生平”的讲授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从事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元代文化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古籍整理工作。独立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出版《古籍目录学》、《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藏书与文化》、《元代史学思想研究》等专著,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周少川老师负责第三部分“刘乃和”的讲授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教,现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兼职教授。宁欣老师负责第四部分“何兹全与大时代”的讲授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蒋重跃老师负责第五部分“刘家和先生历史比较研究的思想与方法”的讲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