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系列的课程中,授课教师将结合自己十余年来自己的研究经验、给全日制研究生教授质性研究方法中遇到的常见议题,以及很多想要用质性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经验,来分享质性研究的方法、技巧、程序和路径。
开设学校:北京大学;学科:教育教学、
在这个系列的课程中,授课教师将结合自己十余年来自己的研究经验、给全日制研究生教授质性研究方法中遇到的常见议题,以及很多想要用质性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经验,来分享质性研究的方法、技巧、程序和路径。
-1.1.研究信念
--1.1.0.导言
-1.2.风格体验
--1.2.0 导言
-- 1.2.3.定义重要概念
-1.3.质性研究的定义及解释
-第一讲作业
-2.0.导言
--2.0.导言
-2.1. 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2.2.自然式的情境
-2.3.互动式的探究过程
-2.4.关注意义
-2.5.好的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
-2.6作业
-3.0.导入
--3.0.导入
-3.1.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
-3.2.研究目的
-3.3.作业
-4.0.导言
--4.0.导言
-4.1.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4.2.操作性定义与研究框架
-4.3.研究方法选择
-4.4.资料分析与研究总结
-4.5作业
-5.0.导言
--5.0.导言
-5.1.非正式的对话访谈
-5.2.一般性访谈导引法
-5.3.标准化开放式访谈
-5.4.访谈前的内容准备
-5.5.访谈问题的时间框架和序列
-5.6.访谈问题的组织
-5.7.访谈者的态度
-5.8.视频:柴静访丁仲礼
-5.9作业
-6.0.导言
--6.0.导言
-6.1.什么是观察
-6.2.观察的类型
-6.3.如何分析图像资料
-6.4.作业
-7.0.导言
--7.0.导言
-7.1.把握资料的整体:做接触摘要单
-7.2.把握资料的细节:本土概念和感知概念
-7.3.资料片段的分析(1):微分析
-7.4.解释矩阵与故事线
-7.5. 资料片段的分析(2):提问法
-7.6.形成编码表
-7.7.作业
-8.0. 导言
--8.0.导言
-8.1.资料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8.2.开放编码
--8.2.开放编码
-8.3.建立代码的三种方式
-8.4.编码中要注意的状况和问题
-8.5.形成分析框架和做出结论
-8.6.作业
-讨论题
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与政策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业导师、中国教育法律与政策学会理事,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研究、质性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取向在于以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研究公共教育政策,注重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导向理论的一般化及至为决策咨询服务。教学致力于“教育政策研究基础”、“公共政策评估与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等。出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独著)、《教育政策研究基础》(合编)等,论文发表的代表性作品有《促进大学教师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分析归纳法与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两种研究路径》、《普通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的“理念型建构”:因果适当还是意义适当?》、《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等。 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优秀教师志愿者等;荣获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北京大学未名学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