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力求全面涵盖目前神经工程学的重要内容,把握该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应用,进而展望未来。为有志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培养。
开设学校:天津大学;学科:工学、
本课程力求全面涵盖目前神经工程学的重要内容,把握该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应用,进而展望未来。为有志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培养。
-1.1 神经工程的前世今生
-1.2 神经工程的未来
--神经工程的未来
--神经工程的未来
-2.1 人脑的进化与发育
--人脑的进化与发育
--人脑的进化与发育
-2.2 脑的组成
--脑的组成
--脑的组成
-2.3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2.4 神经元电生理特性
-2.5 突触与突触传递
--突触与突触传递
--突触与突触传递
-2.6 神经心理学概述
--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2.7 心理过程的神经学机制
-第二章单元测试
-讨论
-3.1 神经系统电信号及检测
-3.2 CT 成像原理及应用
-3.3 fMRI的成像原理和应用
-3.4 dMRI的原理和应用
-3.5 光学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3.6 MEG信号的检测及应用
-第三章单元测试
-讨论
-4.1 脑机接口概述
--脑-机接口概述
--脑-机接口概述
-4.2 典型的脑机接口范式
--脑机接口其他范式
--脑机接口其他范式
-4.3 脑机接口的应用
--脑机接口应用
--脑机接口应用
-4.4 植入神经接口系统
-第四套单元测试
-5.1 神经肌骨动力学概述
--神经肌骨动力学
--神经肌骨动力学
-5.2 肌肉活动与肌电信号
-5.3 步态分析简介
--步态分析简介
--步态分析简介
-5.4 肌骨模型
--肌骨模型
--肌骨模型
-5.5 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
-第五套单元测试
-讨论
-6.1 神经刺激与调控概述
--神经调控技术
--神经调控技术概述
-6.2 经颅电刺激
-6.3 经颅磁刺激
-6.4 深部脑刺激
-6.5 光遗传
--光遗传学
--光遗传学
-6.6 经颅超声刺激与调控
-第六章单元测试
-讨论
-7.1 神经假体基本概念及分类
-7.2 视觉神经假体
--视觉神经假体
--视觉神经假体
-7.3 听觉神经假体
--听觉神经假体
--听觉神经假体
-7.4 神经假体发展趋势
--神经假体发展趋势
--神经假体发展趋势
-第七章单元测试
-讨论
-8.1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8.2 组织工程化神经
--组织工程化神经
--组织工程化神经
-8.3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8.4 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
-8.5 脑外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8.6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第八章单元测试
-讨论
-9.1 智能机器人概述
--智能机器人概述
--智能机器人概述
-9.2 生-机智能交互机器人的组成与共性挑战
-9.3 仿生设计
-9.4 解编码控制
-第九章单元测试
-讨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绪论以及神经检测与成像部分。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首席教授。担任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第15、16、18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域主题专家; IFESS Life Member、IEEE Senior Member、IEEE-EMBS天津分会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委员会副主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神经工程研究团队带头人;天津神经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神经工程学教学、科研和教学教育改革和管理。多年来承担本科生 “医学成像技术”课程、研究生的“神经工程学”、“康复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合作主讲的《电磁波与现代医疗》入选教育部2015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编《神经工程学》、《波动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明东教授坚持“神经工程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向,以脑-机交互为研究主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共计17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重大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航天等10项课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负责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项,软著1项,PCT国际专利2项;发表SCI科研论文53篇,其中JCR Q1级期刊论文30篇,有14篇发表于国际神经工程领域三大顶级期刊JNE、JNER、IEEE TNSRE。担任VECIMS 2012大会主席,以及多次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应邀为iCAST 2015做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以及IEEE CIMSA等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研究成果获得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第二届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天津市专利金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杨佳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神经生理基础部分。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人选。研究方向包括神经生理、神经病理及康复,特别是与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阿尔茨海默、脑卒中、癫痫等)相关的神经机制及新型诊疗技术研究。2016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主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神经工程学》等课程。2016年获首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2017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2018年12月获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博士学位。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获美方奖学金资助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赫尔希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脑损伤机制及天然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已主持并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同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
安兴伟,博士,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脑机接口应用部分。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工程、脑机接口及意识检测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项目、博士后项目等6项,主持科研经费总计超过190万元。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参与团队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神工一号”、“神工二号”等的研制以及“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在轨脑-机交互系统的研制,为我国临床康复工程及载人航天工程的新一代医学工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副主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客座研究员。2012博士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ISVR。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ISVR分别担任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为哺乳动物耳蜗原理、听觉假体、听觉康复客观评估。主持或参与多项欧盟、英国MRC、EPSRC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Hearing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5篇,国际会议论文30篇,获得Marie Curie Fellowship、Rayleigh Scholarships、The Spoendlin Award、The Sir James Lighthill Award等奖励。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副教授。201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方向包括人体步态分析,神经肌骨动力学分析,运动康复的电生理分析等,特别是人体下肢肌骨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以及脑卒中康复评价和预测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等项目,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刘爽,博士,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神经刺激与调控。研究方向包括情绪的响应机制、识别方法和物理调控技术。目前主持基金项目2项,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6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司霄鹏,博士,副教授,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英才计划,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访学。研究兴趣与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信息编/解码、神经接口与调控;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文阐述人脑对汉语声调的动态协同网络加工机制;2011年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青年论文竞赛三等奖。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神经工程中心神经计算组负责人。曾于2010年获得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14-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CN访问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工程,脑-机接口,神经信号处理和神经调控。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2016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2017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2016年度天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蒋大宗青年论文竞赛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uroImage、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集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学术论文曾被IEEE TBME评选为封面论文并被IEEE EMBS官网予以新闻特写与深度报道,被JNE评选为年度高亮论文,获得Science专刊报道。
刘源,博士,讲师,天津大学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运动理解与重建,神经交互技术,神经重塑,医疗康复机器人,如机器人灵巧手、下肢外骨骼、外肢体等。近5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SCI的JCR-Q1区期刊论文和机器人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CRA)论文。当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参与科技部973计划、军口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和开放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