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探秘《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文化 >  1.上篇——《说文解字》与古代天文 >  1.1天人合一: “示” “三” “王” “天” >  1.1天人合一图文

返回《探秘《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1天人合一图文资料文件与下载

1.1天人合一图文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可把这种思想大致概括为:具有主观意识的人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具有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人事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汉代则流行“天人感应”学说,《说文解字》对部分文字的说解即体现了这一学说。

首先来看《说文解字》中的 “示”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一解释源自小篆字形及古文字形。这里,我们顺带说一下《说文》里提到的“古文”主要是指比小篆时代稍早的战国文字。我们看看它的小篆字形怎么写的:它的古文字形又是怎么写的:字形差不多。这个字形该怎么理解呢?许慎认为这个字上面的两横或一横表示的是天,而下面的三垂代表日、月、星,日月星在天空运行,就可构成各种天象,而不同天象又昭告着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古人认为通过观察天文星象就可以了解人世变迁。当然,这应该不是“示”字真正的造字理据,“示”字早在“天人感应”学说产生前就已出现,它的甲骨文字形作有学者认为这个字的造字本义是祭祀台。即便许慎没有能够揭jiē示出“示”字的造字理据,但却反映出了汉代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我们又来看“三”字,《说文·一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本为一原始记数符号,但许慎却把它解释为三位一体的“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作“三才”。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一横是人。汉代王符《潜夫论·本训》指出:“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意思是天属阳,地属阴,人则中和了天地的属性,这三者虽然性质不同,但又相辅相成。这表明,古人构建了一种由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的宇宙框架,形成了“天-地-人”的宇宙模型思维,试图通过对天、地的观察和分析,以探寻人事变化的规律。基于对三者关系的理解,“天”和“地”都成了先民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再来看“王”字,《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三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许慎用声训解释“王”,同时用董仲舒和孔子的说法阐释“王”字的造字理据,认为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把三者串连起来就成为了“王”字,表示“王”可以沟通“天、地、人”,从而天下都归顺于他。许慎对该字的解释也折射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说了“示”“三”“王”三个字,我们再来看一个“天”字。《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颠”是什么意思呢?“颠”意思是“头顶”。意思是“头顶”就是“天”的本义。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天”字形体为人形,为了表现它的字义,整个字形就特别突显其头部。甲骨文字形“天”是这样写的:。然而,“天”的头顶义却很少使用。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说文》释义中还有至高无尚”一句,该义当为其引申义。作为一本主要解释本义的字典,《说文解字》为什么列举了这两个意义呢?大概是因为“天”之本义并不常用,而人头顶以上“至高无上”的“天空”才是其常用义。因此,《说文解字》列举出了“天”之“头顶”义和“天空”义两个义项,也反映了该词词义的引申过程。而这种引申关系也暗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考察一下其他表意体系文字中的“天”纳西东巴文作;古埃及圣书字作;印第安人的玛雅文作。它们都采用象形的方式造字,也就是对天空的轮廓加以描摹。正是记录“天空”一词书写形式的不同,折射出中国汉族先民对天的认识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天”由“头顶”义引申出“头顶以上的世界”这一义项,反映了我国先民在对“天”这一概念加以界定的时候,考虑了“天”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社会属性,充满了对上天的敬畏和崇拜。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一种空间理论,而且具有社会天文学的显著特征。正如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又提到: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中国先民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在古文献中也有大量论述,如《史记·天官书》:“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xiù,地则有州城。”认为日月、五星、列宿xiù等与地上的阴阳、五行及州城等人事相对应。总之,《说文解字》中的部分文字能反映我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古文献中的相关论述一致。一代史学宗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下一节:1.2天神崇拜视频

返回《探秘《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探秘《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文化课程列表:

1.上篇——《说文解字》与古代天文

-文化及文化分类

-1.1天人合一: “示” “三” “王” “天”

--1.1天人合一视频

--1.1天人合一作业

--1.1天人合一讨论

--1.1天人合一图文

-1.2天神崇拜:“神” “祡” “尞” “禷” “禅”

--1.2天神崇拜视频

--1.2天神崇拜作业

--1.2天神崇拜讨论

--1.2天神崇拜图文

-1.3天空形态: “圜” “宇”“宙”

--天空形态: “圜” “宇”“宙”

--1.3天空形态: “圜” “宇”“宙”

-1.4天体运行: “暆” “岁” “曟”“辰”“辱”

--1.4天体运行: “暆” “岁” “曟”“辰”“辱”

--1.4天体运行: “暆” “岁” “曟”“辰”“辱”

-1.5天地来源: “娲”“神”“祇” “一” “地”“五”“晶”“星”“日”“月”

--天地来源: “娲”“神”“祇” “一” “地”“五”“晶”“星”“日”“月”

--1.5天地来源: “娲”“神”“祇” “一”……

-1.6日月认识: “日” “月” “气”“精”

--1.6日月认识: “日” “月” “气”“精”

--1.6日月认识: “日” “月” “气”“精”

-1.7星象占卜:“朓”“朒”

--1.7星象占卜:“朓”“朒”

--1.7星象占卜:“朓”“朒”

-1.8 四象文化:“昴”

--1.8 四象文化:“昴”

--1.8 四象文化:“昴”

-1.9天文观测:“晷”“漏”

--1.9天文观测:“晷”“漏”

--1.9天文观测:“晷”“漏”

-1.10观风识风: “风”

--“观风识风”视频

--“观风识风”作业

-1.11雨之神化: “鹬” “雩” “蜦”“龙”

--“雨之神化”视频

--“雨之神化”作业

-1.12气象成因: “雨” “雲” “雷”“电” “霚”“霿”“雹”“露”“霜” “雪”“风”

--“气象成因”视频

--“气象成因”作业

-1.13多彩天空: “虹”“霓”

--“多彩天空”视频

--“多彩天空”作业

-1.14月相观察:“朔”“望”“晦”

--1.14月相观察:“朔”“望”“晦”

--“月相观察”作业

-2.2表亲婚姻:“舅” “姑” “姪” “出”

--表亲婚姻:“舅” “姑” “姪” “出”

--表亲婚姻 作业

--表亲婚姻 讨论

-1.15时令节气: “时” “气” “节” “候”

--“古代节气”作业

2.下篇——《说文解字》与古代民俗

-2.1劫夺婚姻 :“妻” “娶” “婚”

--劫夺婚:“妻”、“娶”、“婚”

--劫夺婚姻 作业

-2.3死亡观念: “鬼” “死” “亡” “丧”

--死亡观念: “鬼” “死” “亡” “丧”

--死亡观念 作业

-2.4墓葬流变: “葬” “墓” “坟” “棺” “椁”

--墓葬流变: “葬” “墓” “坟” “棺” “椁”

--墓葬流变 作业

-2.5报丧吊唁: “赴” “弔” “唁” “赙” “赗”

--报丧吊唁: “赴” “弔” “唁” “赙” “赗”

--报丧吊唁 作业

-2.6事死如生:“琀” “殓” “殡” “殉” “偶” “俑”

--事死如生:“琀” “殓” “殡” “殉” “偶” “俑”

--事死如生 作业

-2.7古代坐姿: “坐” “跪” “跽” “踞”

--古代坐姿: “坐” “跪” “跽” “踞”

--古代坐姿: “坐” “跪” “跽” “踞”

-2.8古代坐具: “筵” “席” “几” “床” “榻” “枰”

--古代坐具: “筵” “席” “几” “床” “榻” “枰”

--古代坐具: “筵” “席” “几” “床” “榻” “枰”作业

-2.9身体清洁: “洗” “沐” “浴” “沬” “澡” “盥” “漱”

--身体清洁: “洗” “沐” “浴” “沬” “澡” “盥” “漱”

--身体清洁 作业

-2.10古代厕所:“匽” “圂” “圊” “厕”

--古代厕所:“匽” “圂” “圊” “厕”

--古代厕所 作业

-2.11饮食制度: “食” “膳” “饔” “飧”

--饮食制度: “食” “膳” “饔” “飧”

--饮食制度 作业

-2.12古代宴饮: “宴” “飨” “献” “酢” “酬”

--古代宴饮: “宴” “飨” “献” “酢” “酬”

--古代宴饮 作业

-2.13古代调料: “盐” “酱” “梅” “醯” “饴” “豉”

--古代调料: “盐” “酱” “梅” “醯” “饴” “豉”

--古代调料 作业

-2.14古代餐具: “匕” “柶” “勺” “箸”

--古代餐具: “匕” “柶” “勺” “箸”

--古代餐具 作业

-2.15古代食器:“鼎” “簋” “簠” “盨” “敦” “豆”

--古代食器:“鼎” “簋” “簠” “盨” “敦” “豆”

--古代食器 作业

1.1天人合一图文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