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定性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  第一节 两种科学模式1 >  两种科学模式1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两种科学模式1在线视频

下一节:两种科学模式2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两种科学模式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两种科学模式

第一部分

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实证科学和反思性科学

实证科学的英文

就是Positive science

反思性科学

是Reflexive science

首先我们需要理清技术方法模式

这三个层面的内涵

从研究技术的角度来看

会有访谈参与观察

它们所对应的实证的

以及反思性的科学模式之下

具体的研究方法

比如说从访谈的维度上面来看

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来说

作为经典的研究方法

可能是调查研究法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Survey Research

这样一个方法

从反思性科学的模式当中

可能是诊断研究Clinical Research

这样一个方法

从参与观察的技术来说

在实证科学理念

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最经典的方法是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这样一个方法

对于反思性科学来说

就是拓展个案法Extended Case Method

这样的一个方法

扎根理论和拓展个案法

可能就是我们今天

所要讨论的两个

在参与观察这样的一个技术当中的

两种最主要的这样一个方法

既然存在着这两种科学的模式

我们就要带着一个终极问题来深入了解

这两种模式的运作方式

何时何地

以及为何我们要采用

两种方法模式当中的某一种

希望大家在我讲的过程当中

都带着问题

最后

我们回归到对于问题本身的

理解上面来

什么是实证科学

实际上遵守一系列能够保证距离的

数据采集手段

就是实证的记录

它的手段包括避免被牵涉进

我们所研究的世界

以及把我们自己从研究对象中隔离出来

从外部观察他们

以及通过中间人来询问他们等

这每一项努力

都是去终止我们对自己所研究的

世界的参与

所以来遵守使得我们能够

与我们的研究保持距离的

这样的一整套数据采集手段

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证科学

由此

实证科学有它自身的这样一个评价标准

也就是凯兹所提出的4R原则

我们把它称为

实证科学四种约定俗成的信条

第一社会科学家必须避免影响

并因此破坏他们研究的事件

这是防止刺激反应

reactivity的禁令

第二外部世界多种多样

所以我们需要有标准来挑选数据

这就是可靠性原则

Reliability

第三被挑选出来的事物

其编码规范的形成要清晰明白

这样任何一个研究

同一个现象的社会科学家

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

这就是可重复性原则

replicability

第四

我们必须保证我们所研究的世界片段

是整体的典型部分

这就是代表性原则

representativeness

凯兹将这些原则作为社会科学的可靠权威

这是4R原则

调查研究这样的一个方法

就是通过表达4R原则

来实践4R原则

有四个方面

第一为了克服刺激反应的问题

访谈被塑造成一个始终如一的

中立的刺激物

以引出多样化的回应

回答者被假设只是对问题作出反应

而问题被提出的媒介则被剥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问题是怎么样去提出的

以及问题是被谁提出的

这个问题在调查研究当中

我们是不去考虑的

第二为了面对可靠性的问题

访问被标准化了

每一个回答者都要回答

用相同的方式提出的相同的问题

第三针对可重复性

外部环境也必须得到控制

由此才能够保证

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所做的研究

它都是能够带来相同的研究结果的

最后针对代表性

回答者必须是一个从更广阔的目标总体中

挑选出来的样本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实证科学

实际上会受到情境效应的限制

有四种类型的情境效应

第一

已经有许多文献证明了的访谈效应

Interview effect

是不是他们制造出了刺激反应的问题

包括访问者的特征

比如说它的民族

它的性别或者访问提纲本身

比如

你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顺序等等这些

都会明显的影响回答

第二

回答者效应respondent effect

问题的意思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那么对它的理解

就依赖于回答者的不同生活经历

问题的标准化不能够消灭回答者效应

不同的回答者

他会基于自身的这样的一个生活经历

来去对问题进行回答

因此

即使问题标准化了

也不能够来消除

回答者自身的这样的一个效应

第三场所效应

Filed effect

简单的说

就是访谈不能够脱离它们发生的

政治社会和经济被情境

对不同时点和地方进行了访问的回答

将由这些外部的情况来塑造

重复性就是被这些

我们不能够控制的外部因素所阻挠的

最后威胁到代表性原则的情景效应

Situation effect

只要意义态度

甚至知识是在各种社会情景中形成的

而不是归属于个体

我们就应该从社会情景的总体

而不是个人总体当中

来抽取样本

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决定

有异议的社会情景的总体

更别提如何抽取样本了

所以在这里

其实就是我们到底是

优先情境还是优先个体

在研究过程当中

到底是情景更重要还是个体更重要

实际上

我们在这里说

基于情境效应的作用

实际上

是应该把情境优先的

这样的一种考量

但是如何来去从各种各样的情景当中

来抽取样本

因此情境效应就是无法避免的

面对实证科学和研究实践之间的

不可避免的裂缝

部落为提出了反思性模式

在反思性科学当中

我们使自己对所研究的世界的参与成为主题

将情境看作是起点

而不是终点

所以在反思性科学当中

有两个概念非常的关键

一个就是参与

另一个就是情境

我们是基于对于研究世界的参与

以及基于对于情境的

这样的一种考量来进行研究的

他们是我们研究的起点

所以拓展个案法

也就是extended case method

是将反思性科学应用到民族志当中

目的是从特殊中抽取出一般

从微观移动到宏观

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

预测未来的这样一种研究

所有的这一切

都依赖于事先存在的理论

反思性科学有它的好处

在既不放弃民族志

也不放弃科学的情况下

它为探索广泛的历史类型和宏观结构

提供了条件

相较于实证科学的4R原则

反思性科学的原则

可以避免成为实证科学阻碍因素的

各种情境效应

所以它也有自身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干预

上面讨论的第一个情境式访谈本身

它不仅是揭示被访者真实状况的刺激物

而且是对他生活的一个干预

在反思性科学看来

干预不仅是社会科学不可避免的部分

而且是一个应该被开发的长处

通过彼此的反应

我们发现了社会秩序的性质

干预传递出参与者世界当中的隐秘

与禁止刺激反应不同

而且禁止刺激反应

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反思性科学要求干预

并对其加以利用

就是我们所说的参与是的观察

反思性科学它是基于参与来作为起点的

第二过程

第二种情境效应就是附属于

访问者刺激物的多种多样的意义

是它破坏了研究的可靠性

人们可以使问题标准化

但不能标准化回答者对问题的理解

回答者带着从不同情境中产生的

各种各样的经验来面对访问

却被要求陷入一个个数据点

反思性科学的任务

不能停留在对情景的理解上

以及恢复情景知识

第一如果反思性知识的目标是

要展现多重的叙事多重的声音

他就可能十分笨重

但是更糟糕的是情景知识是

根植于特定空间和时间的知识

空间和时间都不可以凝固

所以情景之时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

因此像别的科学一样

反思性科学必须做一些简化

在时候简化就是聚集

把情景知识聚集成社会过程

就像调查研究将从大量个案中得来的数据点

和继承可以做因果推论的统计分布一样

反思性科学收集一个个案的多重解读

并把它们聚集成社会过程

这种从情景到过程的移动

总是依靠先前的理论

因此这是第二个原则

第三结构化

第三种情境式访谈发生的外部场所

场所不可能持续不变

所以重复的目标就受到了阻碍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以自己的风格

和不同重复摹写的方式

形塑了他们研究的事件

而且因为外部的场所有它自己的动力机制

各种关系的广阔场域不能被固定

或者悬置起来

而他也超出了参与观察的活动范围

于是我们用社会过程

来刻画出各种社会力量

已将它们印刻在民族志的发生地点上

所以我们是通过结构化的这样的一个立场

来去使得这样的一些外部的力量

来进一步的这样的一个形塑的过程

所以这些社会力量是其他社会过程

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调查进行的场所之外的

这样的一个结果

因此反思性科学坚持

以结构化的立场来研究日常世界

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

各种外部力量场所形塑的结果

并同时反过来形塑对方

第四重建

第四种情境效应涉及到第二种过程

以及社会情景相对于个体的优先性

它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抽样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代表性并不可行

有没有办法生产出一般性

反思性科学的研究

从自己喜欢的理论开始

但是并不是要寻找证据来支撑理论

而是要寻找反正来深化理论

因此反思性科学者

并不担心个案的独特性

因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代表性

而是他对理论重建的贡献

重建并不触动事先存在的理论的核心假定

而是谨慎地吸收进反常之事物

提供新颖的视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反思性科学的四步曲

研究先从一个访谈或一组观察

移向对社会过程的分析

然后到社会结构

最后回到自身的理论当中

在第三个步骤

也就是发现被更广大的社会力量

所影响的基础结构

这样的一个部分

需要一个高度重视宏观结构的理论

卜楼伟指出这些社会力量

在研究场景中经常是不明显的

她说到

这些社会力量是其他社会过程的产物

而这些社会过程大多是调查范畴之外的

由于这些社会力量

可能处在研究对象的意识

及停业工作者可把握的经验之外

所以他们只有通过研究者

所采用的理论

才会变得清晰

就是我们所讨论的

两种科学模式的第一部分

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 课程介绍

-第一节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第二节 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四节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第六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另类范式)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

-第八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第九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第十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一章 测试

第二章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一节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与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讨论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第一节 两种科学模式1

--两种科学模式1

-第二节 两种科学模式2

--两种科学模式2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第四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第五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第六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第七节 阅读推荐

--html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讨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1

--定性研究的设计1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3

--定性研究的设计3

-第三节 选取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第五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第六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八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第五节 实践课1

--实践课1

-第六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第七节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第八节 实践课2

--实践课2

-第九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收集 讨论

第六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html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第五节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第六节 叙述分析

--叙述分析

-第七节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八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九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第十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第十一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做结论:引子

--做结论:引子

-第二节 做结论:理论

--做结论:理论

-第三节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第四节 做结论:扎根理论

--做结论:扎根理论

-第五节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第六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成文与汇报

-第一节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九章 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1

--软件和定性研究1

-第二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2

--软件与定性研究2

-第三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3

--软件和定性研究3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期末考试

-讨论题

两种科学模式1笔记与讨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 评分: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
欢迎学习『两种科学模式1慕课视频播放-定性研究方法-MOOC慕课视频教程-柠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