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一、 中共创建: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 > 1. 时代的召唤 > 时代的召唤(1)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中共创建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
这一部分呢
实际上 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宏观的历史大背景
中国共产党
这样一个政党
这样一个组织
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
登上历史舞台的
他来干什么来了
这个问题
也就是习总书记
多次强调的那个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登城的问题
也就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那个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问题 大家都知道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1921年
当时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
全国一共才有58个党员
就是58个
以前呢
我们就这个数字啊 不是特别的清楚
只是模糊的说50多个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
58个
这58个党员呐
是我们一个一个掰着手指头数出来的
大家看
仅仅97年
我们的党
现在已经发展到了8900多万
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政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
当时在中国的大地上
可不仅仅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一个党
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党小派
中国近代引入政党制度引来
曾经有过两次
组党的高潮
一次
是在1911到1914年
另外一次
是在1919年前后
这两次组党高潮之后呢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
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
政党政团二三百个
比较典型的就有100多个
那么多的党派政团
大家看
大多数都昙花一现
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了
但中国共产党却生存下来了
而且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有八个字
特别能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旅程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
这八个字呢
最早是出自庄子
他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新生事物
一开始可能很粗糙
很简陋 很粗卑
甚至被人瞧不起
但是
只要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他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1956年
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当年的一大代表董必武
到上海一大会址视察
为纪念馆提写了这八个字
现在这八个字
仍然挂在上海 一大会址纪念馆里
但是
最早用着八个字
来概括中国共产党发展里程的
不是董必武
而是毛泽东
1945年
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
毛泽东
在谈到我们党成立情况时
用了这八个字
那么多党派政团
都消失了
中国共产党
却能有简到钜
发展到越来越壮大
其中 最深层的原因
就是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
是历史的偶然
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
她的诞生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需要的产物
民族复兴这个词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
这个词呢
也很容易理解
复就是再
复兴呢就是再次兴盛的意思
这个词本身
就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
曾经兴过
当然这个词
也同时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
肯定有过一段不兴的历史
由兴到不兴
然后我们才谈得上复兴
就整个中国近代史而言
我们都知道
近代史的划分
现在我们是从1840
到1949
就这个历史而言
我们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走过的路
所走过的历史的轨迹
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母来形容
哪个英文字母呢
就是那个U字形
我们从一个高点
慢慢的向下落
落到一个低点以后呢?我们开始反弹
就整个中国近代史而言
U字形的开端
可以放在1840年
U字形的结束端
可以放在1949年
这就是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
U字形的最底端在哪里?
也就是说 什么时候
是我们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
发展最低谷的时候
什么时候是我们这个国家
最痛苦
最悲催
最绝望的时候
关于这个问题呢
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
这个最低端
可以放在1937年
就是上个世纪
中日两个国家全面打响战争的那年
但是
更多的学者认为
这个最低端
应该放在上世纪
转角的时候
就是1900年前后
1900年前后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发生了一件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
就是八国联军侵华
一个民族落后 就要挨打受欺负
这没有问题
但是
八个国家联合起来
欺负1个国家
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少有的
八国联军直接打进了我们的首都北京
当年的北京城
没有现在这么大
现在的北京城大家也都知道
不断地向外扩
但当年的北京城
大概只有现在二环以内 那么大的区域
那么大的区域
八国联军打进来以后
分区占领
一个国家站一片
在他们的片区
只能挂他们的国旗
而且 据一位
当年的英国随军记者记载
当年的北京城简直就成了一个大坟场
为什么呢
很多中国人被杀害了
但是
没有人掩埋
任凭野狗吞噬
八国联军侵华后的第二年
就是1901年
强迫清政府签了一个条约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
辛丑条约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受欺负
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
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
有学者曾经统计过
这些不平等条约
严格说起来大概有400多个
而辛丑条约
是其中最最最屈辱的一个
为什么说他最屈辱呢?
不说别的
单说赔款一项
每一个不平等条约
大概都有赔款这一项
但辛丑条约赔的特别的多
赔多少呢?
四亿5千万两
为什么是四亿5千万两呢
为什么不是三亿5千万两
为什么不是五亿5千万两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可能你也知道
因为我们当时中国人
正好是4亿5000万人
外国列强
就把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惩罚
放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
您不是4亿5000万人嘛?
ok
我让您一人陪一两银子
这个数字
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
清政府当年的财政很虚弱
他肯定一年还不起
于是呢
这笔款子就分39年还清
这样呢 就产生了一笔利息
本息加在一起
加上一些地方性的赔款
我们一共需要支付
九亿八千万两
九亿八千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总和的
12倍
这个条约的签订就是亲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华民族
完全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跌到了 文明发展的最谷底
就在中华民族
从一个高点不断向下沉沦的过程中
民族复兴的任务就提出来了
那么 民族复兴的任务是什么?
这个任务在当时很简单
就是四个字
救亡图存
就是争取生存的权利
我们都知道
世界上有四个古老的文明
到了那个时候
除了中华文明之外
其他的三个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巴比伦
都已经断流了
都没了
他也正是到了那个时候
这四大古老文明中
唯一仅存的中华文明
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也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 当时的仁人志仕奋起呼吁
保国 保种 保教
保国
保卫我们的国家
保种
保卫我们的中华民族
保教
保卫我们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是提出来了
但是 民族复兴这个词
当时还没有
那么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个词
是谁 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呢 有学者也曾经考证过
这观念的最早的萌生
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
1894年提出来的
振兴中华那样一个口号
但是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
离现在我们民族复兴的概念
好像还有点远
我们来再往下推延一下
这个词的最早的提出
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元老李大钊先生
在五四前后提出来的
他当时的提法叫做中华民族之复活
后来呢 民族复活这样一个提法
慢慢的也演化成了民族复兴
这样一个概念
民族复兴的任务提出来之后
当时 中国社会上存在的几个主要直接的精英分子
都先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拿出了自己救国的方案
进行了一番救国的尝试
结果 都失败了
为了民族复兴
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
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这段话
听起来有点文学色彩
但它不是我写的
他是咱们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原话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
为了民族复兴
近代仁人志士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和尝试?
太平天国起义
可以说是农民阶级救国的尝试
结果失败了
农民阶级失败了以后
起来的是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搞了个洋务运动
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也失败了
地主阶级的尝试失败以后
起来的是资产阶级
资产级又分为两派
一派是维新派
想通过变法
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
结果呢 这个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
为首的六君子就被杀害在了北京的菜市口
变法失败之后
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那么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
就这个问题呢?
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 成功了 有人说 失败了
这两种看法
看起来完全矛盾
但实际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
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是从辛亥根本的地位和意义上来讲的
那么 辛亥根本的意义是什么?
说起来也很简单
它的主要的意义就在于推翻了清王朝
那么 推翻清王朝的意义在哪里呢?
推翻清王朝的意义很大
他实际上意味着
我们中国
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帝国
开始像一个现代的民国
进行转型
辛亥革命
实际上是我们国家
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开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那么 为什么又有人说他失败了呢?
说他失败了
是从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结果上来看的
因为辛亥革命所追求的
并不仅仅是想推翻清王朝
它是想在推翻清王朝以后呢
见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清王朝是推翻了
但是 资产阶级共和国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您对那段历史一定也并不陌生
其实 我们可以一块儿来 稍微回顾一下
清王朝被推翻以后
我们的国家
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对 可以说 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状态
碎成一块儿一块儿的
军阀格局
连年混战
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之后
我们整个国家的状况
在某些方面来讲
从某个角度来说
不是更好了
而是更坏了
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有的学者说
辛亥革命
是失败了
-序言
--序言
-1. 时代的召唤
--时代的召唤(1)
--时代的召唤(2)
-1. 时代的召唤作业
-2.政治逻辑
--政治逻辑(1)
--政治逻辑(2)
-2.政治逻辑--作业
-夺取政权: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
-1. 锻造了坚强的党力
--1. 锻造了坚强的党力--作业
-2. 掌握了强大的军力
--2. 掌握了强大的军力--作业
-3. 凝聚了广泛的民力
--3. 凝聚了广泛的民力--作业
-1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1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作业
-2.前后两个“三十年”
--2.前后两个“三十年”--作业
-期末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