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涵盖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演化和影响要素、大气污染控制工艺和防治方法、大气污染控制的发展前沿、国内外综合防治的历程和典型案例解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分支之一。
开设学校:长安大学;学科:工学、
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涵盖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演化和影响要素、大气污染控制工艺和防治方法、大气污染控制的发展前沿、国内外综合防治的历程和典型案例解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分支之一。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
--大气与大气污染
--大气与大气污染
-1.2 大气污染物与源
--大气污染物与源
--大气污染物与源
-1.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4 大气污染的可能解决途径
--大气污染防治
-第一章 概论作业
-2.1 燃料的性质 I
--燃料的性质
--燃料的性质 I
-2.2 燃料的性质 II
--燃料的性质 II
-2.3 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
-2.4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2.5 燃烧过程污染物的形成
--燃烧污染物的形成
-第二章 燃烧作业
-3.1 大气圈结构
--大气圈结构
--大气圈结构
-3.2 主要气象要素
--主要气象要素
--主要气象要素
-3.3 大气的热力过程
--大气的热力过程
-3.4 大气的运动和风
--大气的运动和风
-第三章 作业
-4.1 固定盒子模式
--固定盒子模式
-4.2 无界高斯烟羽模式
--高斯烟羽模式
--无界高斯烟羽模式
-4.3 高斯烟羽模式
--高斯烟羽模式
-4.4 污染物浓度估算
--污染物浓度估算
-4.5 特殊条件下扩散模式
--厂址选择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作业
-5.1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粒径与粒径分布
-5.2 颗粒的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 讨论
--粒径分布
-5.3 粉尘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粉尘的物理性质
-5.4 颗粒物净化装置的性能
--净化装置的性能
--净化装置的性能
-5.5 颗粒捕集理论基础I
-5.6 颗粒捕集理论基础II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作业
-6.1 机械除尘器I
--机械除尘器 I
--机械除尘器 I
-6.2 机械除尘器II
--机械除尘器 II
--机械除尘器 II
-6.3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I
--电除尘器 I
--电除尘器 I
-6.4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II
--电除尘器 II
--电除尘器 II
-6.5 电除尘器的结构和设计
-6.6 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
-6.7 过滤式除尘器
--过滤式除尘器
--过滤式除尘器
-6.8 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除尘器选择
-除尘装置 作业
-7.1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
-7.2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物理吸收传质计算
-7.3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化学吸收和吸收设备
-7.4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
--吸附法原理
-7.5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吸附剂及吸附速率
--吸附速率 作业
-7.6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原理-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
-7.7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8.1 硫循环及硫排放
--硫循环与硫排放
-8.2 燃烧前燃料脱硫
--燃烧前燃料脱硫
--燃烧前脱硫 讨论
-8.3 流化床燃烧脱硫
--流化床燃烧脱硫
--燃烧脱硫 讨论
-8.4 二氧化硫烟气脱硫I
-8.5 二氧化硫烟气脱硫II
--烟气脱硫 作业
-9.1 NOx种类与性质
--NOx种类与性质
-9.2 NOx生成机理
--NOx生成机理
-9.3 低NOx燃烧技术
--低NOx燃烧技术
-9.4 烟气脱硝技术
--烟气脱硝技术
-9.5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课
-10.1 VOCs的定义与排放源
-10.2 VOCs末端治理技术:燃烧法和吸收法
--燃烧法讨论
-10.3 末端治理技术:冷凝法控制
-10.4 末端治理技术:吸附法控制
--吸附法 作业
-11.1 机动车污染概述
--机动车污染概述
--机动车污染 讨论
-11.2 机动车排气净化技术及讨论
--排气净化技术 作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委会委员,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陕西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特聘评议专家。曾任《环境科学与技术》编委,现为《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tmospheric Environment》、《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Waste Management》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20余种SCI/EI期刊的特约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大气气溶胶荷电分布观测技术、机动车排放特征、灰霾发展过程中物理与化学作用机制研究。主持承担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灰霾天气气溶胶粒子粒径谱演化的物理与化学机制研究 ”等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曾获陕西省环境保护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陕西省三等奖。
2015.6 起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13.5-2015.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助理研究员 2013.5-2015.6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