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通过本课程,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学习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掌握生态修复和治理环境的理论和措施。课程负责人孟紫强教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其“十三五”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的主编。由山西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老师主讲。

开设学校:山西大学;学科:工学、

生态毒理学课程:前往报名学习

生态毒理学视频慕课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学习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掌握生态修复和治理环境的理论和措施。课程负责人孟紫强教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其“十三五”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的主编。由山西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老师主讲。

前往报名学习

生态毒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概论

-1.1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与学科地位

--1.1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与学科地位

-1.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的区分

-1.3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

-1.4生态毒理学的应用与分支学科

-1.5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5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6生态毒理学简史

--1.6生态毒理学简史

-第1章测试 概论

-第1章讨论 概论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转化及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2.1生物转运与生物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关系

-2.2生物膜的结构、功能与转运方式

--2.2生物膜的结构、功能与转运方式

-2.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对生态毒性的影响

--2.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对生态毒性的影响

-2.4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一)毒物、毒性、中毒与剂量

--2.4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一)毒物、毒性、中毒与剂量

-2.5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二)效应、反应及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5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二)效应、反应及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6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三)作用类型、联合作用与影响因素

--2.6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三)作用类型、联合作用与影响因素

-第2章测试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及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2章讨论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及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及蓄积

-3.1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动力学

--3.1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动力学

-3.2 生物富集因子测定及预测模型

--3.2 生物富集因子测定及预测模型

-3.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

--3.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

-3.4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 (1)

--3.4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 (1)

-3.5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2)

--3.5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2)

-3.6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蓄积

--3.6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蓄积

-3.7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1)

--3.7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1)

-3.8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2)

--3.8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2)

-第3章讨论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及蓄积

-第3章测试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及蓄积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一)作用特点与分子效应

-4.1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4.1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4.2 环境污染物对DNA的损伤效应

--4.2 环境污染物对DNA的损伤效应

-4.3 环境污染物对蛋白质的损伤

--4.3 环境污染物对蛋白质的损伤

-4.4 环境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效应

--4.4 环境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效应

-4.5 环境污染物的氧化损伤

--4.5 环境污染物的氧化损伤

-4.6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1)

--4.6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1)

-4.7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2)

--4.7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2)

-4.8 环境污染物的组学效应

--4.8 环境污染物的组学效应

-4.9 环境污染物对细胞信号转导的效应

--4.9 环境污染物对细胞信号转导的效应

-第4章测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一)作用特点与分子

-第四章讨论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一)作用特点与分子效应

第五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二): 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

-5.1 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5.1 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5.2 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5.2 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5.3 环境污染物致细胞突变与癌变

--5.3 环境污染物致细胞突变与癌变

-5.4组织与器官水平的毒理效应

--5.4组织与器官水平的毒理效应

-5.5 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

--5.5 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

-5.6 环境污染物的生长发育毒性

--5.6 环境污染物的生长发育毒性

-5.7 环境污染物致行为异常和生态死亡

--5.7 环境污染物致行为异常和生态死亡

-5.8 环境污染物的致死效应

--5.8 环境污染物的致死效应

-第5章测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二)细胞与个体水平

-第5章讨论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二)细胞与个体水平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三)从种群水平到生物圈水平

-6.1 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1 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2 群落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2 群落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3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3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4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4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5 半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酸沉降

--6.5 半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酸沉降

-6.6 半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臭氧层破坏

--6.6 半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臭氧层破坏

-6.7 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6.7 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6.8 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气候变暖

--6.8 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气候变暖

-第6章测试 环境化学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三)种群至生物圈

-第6章讨论 环境化学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三)

第七章 陆地与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7.1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7.1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7.2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7.2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7.3 重金属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3 重金属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4 农药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4 农药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5 酸沉降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5 酸沉降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6 外来生物入侵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6 外来生物入侵的陆地生态毒理学效应

-7.7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7.7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7.8 环境污染物的农业生态毒理学效应

--7.8 环境污染物的农业生态毒理学效应

-7.9 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修复作用

--7.9 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修复作用

-第7章测试 陆地与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八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8.1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8.1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8.2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及污染物分类

--8.2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及污染物分类

-8.3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转化

--8.3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转化

-8.4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

--8.4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

-8.5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分子水平、细胞水平

--8.5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分子水平、细胞水平

-8.6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个体水平

--8.6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个体水平

-8.7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

--8.7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

-第8章测试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九章 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9.1 概述

--9.1 概述

-9.2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代谢和食物链传递

--9.2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代谢和食物链传递

-9.3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效应及机理

--9.3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效应及机理

-9.4 海洋环境污染物在细胞及个体水平的响应

--9.4 海洋环境污染物在细胞及个体水平的响应

-9.5海洋环境污染物在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响应

--9.5海洋环境污染物在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响应

-9.6 海洋典型污染事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9.6 海洋典型污染事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9章测试 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第十章 生态风险评价

-10.1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及生态风险的特点和规模

--10.1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及生态风险的特点和规模

-10.2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和科学基础

--10.2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和科学基础

-10.3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一):评价框架和问题形成

--10.3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一):评价框架和问题形成

-10.4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二):暴露表征

--10.4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二):暴露表征

-10.5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三):效应表征和风险表征

--10.5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三):效应表征和风险表征

-10.6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暴露-效应评估方法

--10.6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暴露-效应评估方法

-10.7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二):风险表征方法

--10.7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二):风险表征方法

-10.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三):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10.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三):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10.9 转基因生物引起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10.9 转基因生物引起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第10章测试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开设学校:山西大学

生态毒理学授课教师:

孟紫强-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

孟紫强,男,1939 年2月出生,山西省临汾人,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山西大学环境生物毒理学研究室主任、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监事会监事、中华医学微量元素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毒理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美国国家科学技术促进协会会士、国际DNA修复研究学会理事、美国化学学会会士等,多种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类期刊编委,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及美国《Marquis 世界名人录》。 主要科研和教学领域:环境医学、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教学和科研。主要科研方向:二氧化硫及金属元素毒理学与生理学、沙尘暴与健康、大骨节病、放射生物学、免疫核酸以及生物气体信号分子(SO2、NH3、甲醛)。 主要科学发现:(1)二氧化硫或大气细颗粒物是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毒性作用的全身性毒物;(2)二氧化硫、氨、甲醛是新型生物信号分子。二氧化硫水溶液可以作为气态二氧化硫的供体,氨水可以作为气态氨的供体。二氧化硫在生理浓度下引起的血管舒张其机制主要与BKca离子通道和NO/cGMP信号途径有关,而高浓度引起的血管舒张机制与L-钙通道等有关。(3)砷对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和DNA合成的作用具有双相性,在低浓度下有刺激作用,而在较高浓度下引起抑制作用;(4)沙尘天气(包括沙尘暴)对健康有急性、滞后及长期损伤效应;长期暴露于沙尘天气的农民可引起非典型性尘肺。(5)电离辐射在抑制DNA某些区段转录(基因表达)的同时可促进另一些区段的转录;(6)肿瘤免疫肝RNA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具有肿瘤特异性,提示RNA可传递免疫信息、肝脏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等。 教学与学科建设:1987年,率先为山西大学环保系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生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2006年主编出版《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为国内早期生态毒理学专著。2009年主编出版国内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主编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同时负责制作“生态毒理学慕课”。

张全喜-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

张全喜,博士、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现任山西省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兼党支部书记、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委员。从事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与相关教学10余年,在此期间,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加拿大劳伦森大学访学一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太原市科技项目1项并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编和参编国家级专著10余部。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并参与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洪海征-教授、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洪海征,博士,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于厦门大学获得生物学理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哲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毒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的海洋生态毒理以及全球变化的海洋生态效应。自2014年起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Aquatic Toxicology、Chemosphere等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

巩宁-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

巩宁,博士,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于辽宁大学获得环境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为水生毒理学、微纳米材料毒性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生毒性效应等。自2012年起主讲研究生课程《环境毒理学专题》(后改为《生态毒理学》)。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交通部基础应用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多项。

洪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

洪喻,女,1982年-,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系,200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同年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环境功能材料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参与水专项、环保公益专项等多项课题研究。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文章36篇、EI文章12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40余次。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参编英文论著2部,中文论著多部,参与《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教材的编写。担任中国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青工委委员、国际水协会会员、亚洲化感作用协会终身会员等。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发表论文多次获得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奖,多次获得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等。

秦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

秦国华,山西潞城人,博士,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环境与健康及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参编著作3本;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有《生态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及《环境管理与法学》。

耿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

耿红(1969.5- ),男,汉族,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1年获得兰州大学植物生理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师从孟紫强教授在山西大学进行硕博连读,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致力于环境污染物化学分析与毒理效应研究,从大气颗粒物和水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入手,对它们的化学组成、迁移转化规律、健康影响、毒理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尤其对沙尘暴、灰霾等特殊天气状况下大气PM2.5的理化特性与毒理效应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应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扫描和透射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形貌与化学成分,丰富了气溶胶研究手段、拓展了源解析理论;发现城市机动车流量、沙尘颗粒均对当地大气PM2.5浓度和成分产生影响,城市低矮面源对大气PM2.5的贡献较大,大气PM2.5对高层住户的健康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灰霾发生时,PM2.5中有机颗粒和二次气溶胶大量产生,新鲜海盐加速老化,碳质颗粒和矿物尘颗粒吸湿性增强,更易吸收空气中水溶性有机物和重金属,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地方基金项目多项,总经费400余万元,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指导本科生参加的 “创新挑战杯”分别获得山西省特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成分分析与健康效应研究”获201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同时,广泛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目前担任山西省毒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2003年,参编《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一版)(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参加孟教授负责的《生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两门慕课部分章节的讲授。

张蕾-讲师,硕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

张蕾,博士、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环境生态工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9和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得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博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药品及个人护理品(主要为人工合成麝香和抗生素)、苯系物和重金属的毒性、毒理作用及其生态风险评价。2012年至今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主要从事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的阻控研究及用水生态毒理学方法进行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自2013年起主讲沈阳师范大学污染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生态毒理学》,2019年起主讲本科生《生态毒理学》及《生态毒理学实验》课程。2016年获沈阳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团体赛三等奖、个人二等奖,2017年获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大赛高校微课组一等奖。致力于生态毒理学的教学工作,曾于2017年在山西大学参加环境毒理学及生态毒理学课程培训,2018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参加计算毒理培训班。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1. 生态毒理学(2021秋)

  2. 静水救援技术训练(2021秋)

  3. Compilation Principle(Round 2)

  4. 选题策划与案例分析(2021秋)

  5. 工程电磁场(2021秋)

  6. 广播电视广告(实验)(2021秋)

  7. 陕西琵琶原创作品及平湖派名曲的演奏分析和艺术风格(2021暑假班)

  8. Guidanc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COVID-19 for Staff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Round 2)

  9. 流体输送设备与操作(2021秋)

  10. 机械制图(2021秋)

  11. 医学实验技术与方法新进展(2021秋)

  12. 简明大学化学物质结构部分入门(2021秋)

  13. 汽车行走的艺术(2021秋)

  14. 针灸百日通(2021秋)

  15. 电磁暂态分析(2021秋)

  16. 生活与生态(2021秋)

  17. 大学英语视听说IV(2021秋)

  18. 大学体育1(篮球)(2021秋)

  19. 房屋建筑构造(2021秋)

  20. 大学葡萄牙语(2021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
欢迎学习『生态毒理学视频教程-MOOC慕课-网络教育学院-柠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