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水处理工程-物化技术 > 第2章 沉淀 > 2-4 拥挤沉淀 > 2-4 拥挤沉淀
同学们好,在这一讲我们介绍沉淀与澄清的第4节拥挤沉淀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当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比较高时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干扰而发生拥挤沉淀的现象
拥挤沉淀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会出现分层现象
形成一个清水与浑水的交界面,如这个照片所示
所以我们有时也把拥挤沉淀称为分层沉淀
但如果仔细观测这个沉淀柱不同高度的污泥浓度的特征
我们就会发现,拥挤沉淀实际上有四个区域存在
分别是最上部的清水区A、等浓度区B、变浓度区C以及压实区D
清水区下部的各区可以总称为污泥区
在清水区和等浓度区之间有一个浑液面,我们很容易看到
而在变浓度区与压实区也有一个泥面存在,但这个泥面通常靠我们肉眼难以区分
一般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测定手段才能够判别
在等浓度区颗粒浓度是均匀的,为C0
在这个区域,虽然颗粒的大小不同
但由于颗粒之间发生相互干扰,大的颗粒沉速变慢,小的颗粒沉速变快
整体上颗粒沉速趋于均一,因此形成等速下降的现象
在等浓度区由于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的状态,又称为受阻沉降区
在变浓度区颗粒浓度由小变大,而在压实区
由于颗粒逐渐累积在沉淀柱底部,因此颗粒沉速由大变小,逐渐减少为0
在拥挤沉淀中,随着沉淀过程的进行
1-1浑液面以恒定速度vs逐渐下降
而2-2泥面以恒定的速度v2逐渐上升,等浓度区的高度逐渐减少
刚开始时,变浓度区高度基本不变
但当等浓度区消失后,变浓度区开始逐渐减少
最后消失,只剩下清水区A和压实区D
此时,称为临界沉淀点
而如果沉淀继续进行,压实区的污泥会进一步压实
高度逐渐减少,但很缓慢,最后一直到完全压实为止
拥挤沉淀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呢?
它通常发生在颗粒的絮凝性比较强,浓度比较高的情况
比如给水处理中混凝形成的矾花浓度达到2-3g/L以上
或生物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浓度达到1g/L以上
或泥沙含量达到5g/L以上,通常都会出现拥挤沉淀的现象
而当颗粒的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之比不超过6时,四个区通常才会出现
那么我们如何来表征拥挤沉淀呢?
如果以清水区和污泥区的交界面
即1-1浑液面的高度作为纵坐标,沉淀时间作为横坐标
我们就可以得到浑液面高度随沉淀时间的变化曲线
我们把这个曲线称为拥挤沉淀过程曲线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曲线都反映出了哪些特征
从a到b'段,略有一点上凸
这可以解释为在沉淀初期由于颗粒间的絮凝导致颗粒变大,因此沉速逐渐变大
但通常a到b'这一段很短,有些时候甚至不明显,可以忽略
从b'到b段为直线,表明浑液面,也就是清水区和污泥去的交界面是一个等速下降的过程
b点为等浓度区消失点,d点为污泥压实区终点
b到d段为下凹曲线,表明交界面的下降速度是逐渐减少的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变浓度区消失的c点,也就是临界沉淀点,这个点该如何确定呢?
普遍采用的一种近似方法是,过等浓度下降区和污泥压实区作切线,交为c'
再做这两条切线夹角的平分线,与沉淀过程曲线交为c点,就可以得到临界沉淀点
c点之后污泥开始进入压实区,最后的压实的高度为H无穷大
利用这个沉淀过程曲线,我们可以计算浑液面的界面下降速度
根据沉淀过程曲线,在b'-b直线段的任何一点,浑液面的颗粒浓度为C0
浑液面的界面下沉速度为该直线的斜率
等于浑液面的初始高度H0减去沉淀时间t时刻的浑液面高度,再除以沉淀时间t
在等浓度区消失之前,该直线的斜率不变,表面浑液面的界面是等速下降的
而在等浓度区消失之后的b-d段,浑液面的颗粒浓度均是大于C0的
如果我们想求b-d段任何一个时刻t点浑液面的颗粒浓度,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过Ct点作切线,与纵坐标相交于a'点,得到高度Ht
然后根据肯奇(Kynch)沉淀理论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式子
利用这个式子,我们可以计算b-d段任何一个时间点浑液面的颗粒浓度Ct
这个式子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式子的含义是说:在高度为Ht,均匀浓度为Ct的沉淀柱中
所含悬浮物的量和原高度为H0、均匀浓度为C0的沉淀柱中所含的悬浮物量相等
曲线a'-Ct-d为虚拟的高度为Ht、浓度为Ct的悬浮液拥挤沉淀过程曲线
过Ct点的切线斜率可表示浓度为Ct的悬浮液界面的下沉速度
此外,根据实验可知,当采用同样的水样时,无论采用什么水深的沉淀柱
得到的拥挤沉淀过程曲线都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等浓度区浑液面下沉速度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这个相似性,我们可以由某一个沉淀水深H1得到的沉淀过程曲线
来推测出另一个沉淀水深H2条件下的沉淀过程曲线
比如说,沉淀柱水深为H1时的沉淀过程曲线为这条
我们要画出沉淀柱水深为H2时的沉淀过程曲线
就可以按照OP1比OP2等于OQ1比OQ2,均等于H1/H2,来找出P2和Q2点
这样就得到沉淀柱水深为H2时的沉淀过程曲线
从这两条沉淀过程曲线我们可以看到
在等浓度区消失之前,两个沉淀柱水深条件下的浑液面的下沉速度是一样的
但这两条沉淀过程曲线实际上还是有所不同
这个不同出现在污泥压实区
污泥压实区的高度随水深会出现不同,水深越大时,压实区厚度也越大
拥挤沉淀过程曲线的相似性为我们的沉淀实验提供了方便
利用拥挤沉淀过程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比较短的沉淀柱做实验
来预测实际水深条件下的沉淀效果
今天关于拥挤沉淀的介绍就到这儿,谢谢
-0-1 课程定位
--讨论题
-0-2 给水处理工艺
--讨论题
-0-3 废水处理工艺
--讨论题
-第0章 绪论 测试题
-1-1 概述
--1-1 概述
--讨论题
-1-2 胶体的主要性质
-- 1-2 胶体的主要性质
--讨论题
-1-3 水的混凝机理与过程
--讨论题
-1-4 混凝剂与絮凝剂
-- 1-4 混凝剂与絮凝剂
--讨论题
-1-5 混凝动力学
--讨论题
-1-6 混凝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题
-1-7 混凝设备
--1-7 混凝设备
--讨论题
-第1章 混凝 测试题
-2-1 概述
--2-1 概述
--讨论题
-2-2 自由沉淀
--2-2 自由沉淀
--讨论题
-2-3 絮凝沉淀
--2-3 絮凝沉淀
--讨论题
-2-4 拥挤沉淀
--2-4 拥挤沉淀
--讨论题
-2-5 平流沉淀池
--讨论题
-2-6 平流沉淀池工艺计算
--讨论题
-2-7 竖流式与幅流式沉淀池
--讨论题
-2-8 斜板沉淀池
--讨论题
-2-9 澄清池
--2-9 澄清池
--讨论题
-三维交互式演示区
--竖流沉淀池
--浏览器设置方法
--机械搅拌澄清池
--辐流沉淀池
-第2章 沉淀 测试题
-第2章 沉淀 测试题2
-3-1 概述
--3-1 概述
--讨论题
-3-2 气浮理论基础
--讨论题
-3-3 加压溶气气浮
--讨论题
-第3章 气浮 测试题
-4-1 概述
--4-1 概述
--讨论题
-4-2 普通快滤池构成与工作过程
--讨论题
-4-3 滤池的水头损失
--讨论题
-4-4 滤池的过滤方式
--讨论题
-4-5 滤料
--4-5 滤料
--讨论题
-4-6 配水系统
--4-6 配水系统
--讨论题
-4-7 滤池冲洗
--4-7 滤池冲洗
--讨论题
-4-8 虹吸滤池
--4-8 虹吸滤池
--讨论题
-4-9 重力无阀滤池
--讨论题
-4-10 移动罩滤池
--讨论题
-三维交互式演示区
--普通快滤池
--浏览器设置说明
--虹吸滤池
--浏览器设置说明
-第4章 过滤 测试题
-5-1 概述
--5-1 概述
--讨论题
-5-2 消毒的影响因素
--讨论题
-5-3 氯消毒
--5-3 氯消毒
--勘误
--讨论题
-5-4 二氧化氯消毒
--讨论题
-5-5 紫外线消毒
--讨论题
-第5章 消毒 测试题
-6-1 离子交换树脂
--讨论题
-6-2 离子交换反应特性
--讨论题
-6-3 阳离子交换树脂特性
--讨论题
-6-4 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性
--讨论题
-6-5 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讨论题
-6-6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讨论题
-6-7 离子交换设备
--讨论题
-6-8 离子交换法处理工业废水
--讨论题
-第6章 离子交换 测试题
-第1节 概述
--第1节 概述
--讨论题
-第2节 电渗析原理与过程
--讨论题
-第3节 电渗析器构造与组装
--讨论题
-第4节 电渗析工艺计算
--讨论题
-第5节 反渗透工艺原理与工作特征
--讨论题
-第6节 反渗透工艺计算
--讨论题
-第7节 超滤和微滤分离原理与过程
--讨论题
-第8节 超滤和微滤工艺计算
--讨论题
-第7章 膜分离 测试题
-8-1 氧化还原基础与分类
--讨论题
-8-2 臭氧氧化
--8-2 臭氧氧化
--讨论题
-8-3 光催化氧化
--讨论题
-8-4 超临界水氧化
--讨论题
-8-5 电解
--8-5 电解
--讨论题
-第8章 氧化还原 测试题
-9-1 概述
--9-1 概述
--讨论题
-9-2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线
--讨论题
-9-3 吸附穿透曲线
--讨论题
-第9章 吸附 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