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教&学微辞典 > 课程大纲与学分 > 学分 > 学分
大家好
我先来讲清华大学
教务微科词典的第二个名词
学分
学分在高等教育史上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配合
这个弹性学制啊学分制啊
这些制度
结合起来使用的
因为有学分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同学
有了相对选课上的自由
可以照顾自己的兴趣
同时呢
当这个在教学管理中
出现转系转校
然后延迟毕业
这些制度呢
都通过学分这样一个概念
可以完成
那么在以前学年制的这个
实行的时候
如果是要进行转学转系转校的话
那么对接起来是很难的
所以学分在高等教育史上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
具有这样革命意义的
这样一个重要的管理概念
那么首先我来讲一下这个
学分的历史
那么在1872年的时候
那么哈佛大学有一位新任的校长
叫查尔斯·艾略特
那么在那个时候呢
他把哈佛大学的所有课程一一列出
列出来了以后呢是因为
当时工业革命以后
哈佛大学的课程也有一个剧增
那么学生到底选什么课
学生呢强调他们有选课的自由
那么究竟选什么课
学校怎么样来规定
所以这个时候呢
需要有一种
选择上的一些政策的辅助措施
那么在哈佛大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
它把所有的课程都列出来
按照这个课程的难度
和学习量的大小
给它赋予学分
那么供学生来选择
那么学生在上学的过程中
如果选择的课程学分
达到了学校最低的学位标准和要求
他就可以拿到这个学位
所以呢
学分是1872年这个
特殊的在哈佛大学的希尔产生的
那么产生以后呢
原来这个一些美国的大学
比如说康奈尔大学啊
或者是其他的这个布朗大学
他们本来就对这个学分
比较感兴趣
所以他们很快就用了起来
那么原本一些不感兴趣的大学
比如说哥伦比亚大学
那么这些大学也相继发现
这个学分制的好处
也都开始推广使用
那么法国或者是英国
这些欧洲的国家呢
他们是20世纪初
才开始接触到这个
学分制的一些管理的制度的
那么他们用的这个概念呢
不是credit
他们用的是unit
叫课程单元制
那么课程单元呢
跟学分不一样
但是也是按照
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难度和量
进行规定的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呢
学分制呢也就传到了这个亚洲
首先接触学分制的是日本
那么是因为特殊的这个历史原因
大家都知道
美国对日本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造
所以他们接受了学分制
那么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呢
一个学士学位的学分是124个学分
这样的一个规定
比如说专业课70多个学分
那么保健课4个学分
必修课36个学分
那么达到124个学分这样一个标准
那么在我国呢
其实是五四运动以后
我们开始实施学分制的
1921年的第一个实施学分制的大学
就是我国的东南大学
后来相继的北京大学
那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也实施了学分制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呢
我们又摈弃了学分制
在这个课程的管理当中
我们用的是学年制
在70年代末呢
我们又把学年制改成了学年学分制
那么目前呢
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里头
我们又开始重新回到
使用学分制来管理
这个学生学习量的一个
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规定
上面是我讲的这个学分制的历史
下面呢我们讲一讲
就是这个学分
到底应该怎么算
在全世界范围内
其实对学分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算法呢
就是讲述课和讨论课的计算方法
讲述课和讨论课
全学期16周
每周1学时
50分钟的课内教学量
加上课外学习两学时
这样的一个学习工作量
我们称为1学分
那么第二类的计算方法呢
是比如说有课程论文
还有其他一些试验
的学分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校不同规定不同
是根据这个学校的一些
具体的规定而给定的学分
所以呢
关于学分的这个计算
基本上呢是
照第一种这个计算方法而来的
那么美国也是这样一种计算方法
对于我们清华大学来讲
对1学分的规定
也应该是沿用第一种计算方法的
计课内1学时
50分钟的教学量加上课外学习
两学时1学分计1学分
那么这个是学分的一个计算方法
总之呢
学分是一种为了方便计算学生学习量
而出现的一种
新的计量单位
虽然在世界各地
各校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略有差异
但基本上都是以学时挂钩的
学分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重要工具
而且也成为计量教师教学工作量
核定人员编制岗位
预测学校办学规模
测算办学成本
收取学费
进行财政拨款
调配教学资源及跟踪评估的手段和依据
所以
一般认为学分制是一种
建立在测量基础上的
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大纲1
--课程大纲1
-课程大纲2
--课程大纲2
-学分
--学分
-学科
--学科
-专业
--专业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