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前面三次课

我们主要讲述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第一种模型

也就是二分模型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两者关系的第二个模型

社会建构论模型

这一模型的核心立场是

科学知识不仅其外围特征或者说非本质特征

是带有社会性的

而且其知识内核同样带有社会性

在正统观念看来

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立场

在接下来的两讲中

我们会主要考察一下这一立场的基本内涵

并对之进行哲学的审视

社会建构论

是在批评二分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看一下

它是如何批评二分模型的

前面我们曾经讲到过二分模型的核心内涵是

要区分科学的认识论维度和科学的社会维度

前者是哲学的范围

后者是社会学的范围

社会建构论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这种分工

受建构论的理论奠基者之一

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家

大卫·布鲁尔就明确指出

社会学不能够把自己局限于

对科学的制度性框架

以及对于科学的增长率

或者发展方向有关的外部因素的关注上

因为这种做法并未触及

被如此创造出来的知识所具有的本性

因此 知识社会学

完全可以强有力地深入到哲学家们

这些人一直容许自己承担界定知识本性的任务

现在所占据的领域之中

也就是说在布鲁尔看来

传统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并未触及知识的本性

也就是认识论

而新社会学所要做的就是要进入认识论

可以看出 布鲁尔所要发展的

是一种社会学化的认识论

我们一会儿会再对这个词进行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

社会建构论将传统默顿式的社会学

批评为科学家的社会学

意思也就是说

传统科学社会学仅仅关注科学家行为规范的

社会维度

并不关注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维度

我们打一个比方

大家就能够理解这里的差别

大家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

学校都会发给大家一本学生手册

这样的手册

为了维持良好的校园秩序

会对大家的日常行为规范 学习规范

考试纪律 奖学金评定 学分认定等等

作出统一规定

但是 这个手册只是对大家的行为的要求

而并不是对大家课堂学习内容本身进行的判定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正是在此意义上

社会建构论有时也自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

其原因就在于

因为科学社会学这个名字

已经被默顿等社会学家占用了

所以为了表明与他们之间的区别

科学知识社会学这个名字也就应运而生了

可以看出社会建构论

主张用社会学来研究认识论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很自然就是 应该如何进行研究

或者说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进路是什么呢

布鲁尔明确指出

社会建构论与哲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差别

在于两点

首先哲学家们往往使用先验的方法

对科学进行分析

而社会学家们则使用经验方法

或者历史方法对科学进行分析

其次 哲学家们所关注的是

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

而社会学家们则研究人们

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哲学家们关注的是科学的应然状态

即科学家应该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

对客观的事实和理论进行客观的逻辑分析

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为

一种超脱于具体情境的普遍科学辩护

因此其研究方法也必然要摆脱经验

因为经验方法

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逻辑分析就成为其首选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逻辑分析

并非在字面意义上指纯粹的逻辑推理

而是说采取一种

能够超越社会历史背景的理性方法进行分析

而社会学家则认为

哲学家们所说的科学研究的应然层面

在现实中似乎很难实现

我们对二分模型哲学基础的批判性考察

似乎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因此他们所关注的是科学的实然状态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在现实中

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呢

例如他们如何使用证据

如何进行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

科学家们是否会使用某些修辞的手段

他们的研究与某种社会利益之间

是否存在关联等等

因此 社会学的方法很显然是经验主义的

即对科学研究的经验案例的考察中

发现科学的本质

不仅如此

社会学家们认为经验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

当社会学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的时候

社会学本身也就成为科学了

可以看出 社会建构论或者说科学知识社会学

从其学科属性上来说是跨学科的

它采用了社会学的方法

来研究的却是哲学的主题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

社会学化的认识论的意思

在坚持二分模型的学者看来

科学是一种客观的 确定的 真实的知识

而之所以把它们界定为

客观的 确定的 真实的

就是因为它们与自然之间

保持了某种必然性的关联

因此哲学家的任务

就是要为这一知识的客观性做辩护

于是科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就成为了他们的考察主题

而社会建构论则不同

他们普遍认为科学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信念

正如布鲁尔所言

对社会学家来说

人们认为什么是知识 什么就是知识

他所表示的不过是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

如果说科学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信念

那么社会学家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就变成了这种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

于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便成为了他们的主题

那么人们为什么称其立场为社会建构论呢

许多领域的学者都曾经使用过这个概念

于是就有了文化的社会建构

性别的社会建构等等

我们来看一下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思路

假设我们现在要采取社会建构论的立场

来论证X是社会建构起来的

那么人们一般会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 X产生和存在并不具有必然性

或者说X并不是由其自然属性

或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第二步 X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的一种产物

第三步 人类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开的

因此X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来代替X

那么就会出现不同对象的社会建构

以科学为例 按照上述步骤

我们就可以重构出社会建构论的论证过程

首先科学并不是绝对必然的

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是由其自然

或者说科学的内在逻辑所决定

第二 既然科学与自然的关系被消解

那么它就只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了

第三 人类活动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特征

因此社会通过人类个体的活动

进入到了科学之中

于是科学就成为了一种社会建构之物

这种建构并不仅仅是指二分模型下

科学的社会维度

而是说科学的认识论特征

也就是科学的知识内核也都是社会建构的

社会建构论的科学观一经产生

就迅速扩散到人类思想的其他领域

在此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是女性主义 二是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是对英语词汇Feminism的翻译

女性主义最初被视为是一种政治运动而存在的

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争取性别平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权主义

实际上在二分模型中

女性主义已经开始进入到对科学的研究之中了

不过这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科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其目的也在于打破科学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但是在社会建构论的启发之下

女性主义开始进入到科学的认识论维度

从而提出了其核心主张

科学从本性上而言

是充满着性别编码和性别身份的

近代科学是一种男性科学

是男性性别意识形态的产物

与女性主义一样

后殖民主义

最初也主要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批判运动

他主要关注的是非西方世界

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

新获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与西方国家

特别是其原来的宗主国之间的

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爱德华·赛义德 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等等

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

同样 在社会建构论的启发之下

后殖民主义者也开始认为

西方科学的普遍性

只是西方殖民扩张和科学扩张合谋的一个结果

正如学者桑德拉·哈丁所说的

欧洲扩张把世界变成了欧洲科学的实验室

而欧洲科学则使这一扩张成为可能

进而他们认为科学也是带有文化和种族特性的

不同的种族 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传统

会有不同的科学

这些科学与西方科学一样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是平等的

更有激进者呼吁要用一种种族科学 土著科学

来取代西方科学

当然了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科学和技术传统

当代学者也完全可以从这些传统中

汲取灵感和知识的营养

但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就必须要用传统知识来替代现代西方科学

可以看出社会建构论为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等当代思潮提供了科学观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建构论者

就一定认可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这些立场

实际上大家在学习思想史的时候

同样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我们提及某种学术流派

这是以牺牲这一流派内部的差异为代价的

就以社会建构论为例

尽管许多学者都可以归入这一立场之下

但事实上不同学者之间的立场

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大家在课外学习的时候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

好 各位同学 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下节课我们将会对社会建构论的哲学立场

及其引发的争议进行考察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