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提到科学家

大家都会浮现出哥白尼 牛顿

爱因斯坦等人的形象

但是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

在牛顿的时代

会不会有人直接称呼牛顿为科学家呢

实际上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 科学家这个词 在牛顿时代并未出现

那么 这个词是如何出现的呢

这个词所代表的科学家的形象

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这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

科学家一词的出现

是与科学的职业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最初的科学家

实际上 大部分都是科学研究的爱好者

而他们赖以为生的职业实际上大多并不是科学

例如 16世纪的哥白尼

18世纪的普里斯特利

乃至19世纪的孟德尔

他们的职业身份都是神职人员

齐曼曾经总结了

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的许多科学家的职业

其中绝大部分 在我们今天看来 也都与科学无关

显然 既然科学不是他们的职业

那么 也就只能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了

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

进行一种智力消遣的活动一样

那么 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称呼这些人的呢

一般情况下 除了自然哲学家之外

这些人还获得了如下称谓

博学者 学究 科学培育者 科学人 等等

在本讲第一节中

我们曾经提到巴黎科学院成立时

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批准

并从国王的资助中获得报酬

因此 巴黎科学院里的这批科学研究者

也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职业科学家之一

到了19世纪 特别是在德国

研究型大学开始形成

这类大学要求教师也要进行科学研究

甚至要求将科学研究视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这样 大学中也开始出现专门的科研人员

此外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

也使得企业中

开始出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这些人士的出现使得人们意识到

应该有一个词来称谓这群人

1833年 英国哲学家惠威尔

在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会议上

建议使用Scientist这一称谓

1840年在其著作《归纳科学的哲学》中

他正式提出了Scientist一词

他这样说道

我们非常需要一个称呼

来称谓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培育者

我倾向于将之称为 科学家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

就像艺术家可以是一位音乐家 画家

或者诗人一样

科学家也可以是一位数学家 物理学家

或者博物学家

不仅如此

惠威尔同时也创造了物理学家 Physicist 这一称谓

不过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这样的称谓

在英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

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构思法的角度来说

不管是Scientist还是Physicist

人们都认为 这并不是优雅的英语词汇

特别是Physicist的复数形式

如当时的一篇评论所言

有4个“咝”的辅音 发音就像是在放爆竹

第二 Scientist这个词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这就使得一部分英国人甚至认为这个词

是美国人造出来的

一直自认为是美国人老师的英国人

自然接受不了

现在反而要使用美国人造出来的词汇

这样一种情况

第三 Scientist的意思指代的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Scientist是那些将科学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这对传统科学的纯粹性 自由性而言

绝对是一个贬低

因为 在传统的业余爱好者时代

为了金钱去从事科学研究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因此 Scientist在英国一直受到抵制

直到20世纪初

抵制的声音 仍然存在

不过 正如普朗克的那句话所说的

一条科学真理 并不是通过使其对手信服

并获得其认可而取得胜利

而是因为其对手最终都会离世

熟悉它的新一代最终成长起来

到了20世纪上半叶

英国科学界也就逐渐接受了Scientist这一称谓

尽管Scientist一词曾有争议

但这个词所代表的那样一个研究群体

却一直备受赞誉

例如 美国学者迈克·哈特梳理和总结了

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100位重要人物

在这100人中

相当一部分都是科学家或技术发明家

其中有牛顿 爱因斯坦 巴斯德 伽利略

达尔文 欧几里得 法拉第 麦克斯韦 等等

再如 美国两位社会学家

曾在全美国范围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

主题是 人们对不同职业的公共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 与科学相关的职业

所获得的评价分数是非常高的

这说明 普通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高度认可

在谈到居里夫人时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

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学家徐迟在其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

更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

潜心科学 不问世事的陈景润的形象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谈到科学家时说

科学家必须要以科学为志业

志业 在这里的意思是说

科学家不能将科学视为谋生手段

而是要将之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

按照这一要求

他认为 科学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必须接受过专门化的训练

这个主要是由于学科的分化导致的

第二 必须要热爱科学

必须要立志成为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科学家

第三 科学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灵感

进而 第四 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第五

必须要有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

其他的态度 不管是为了金钱从事科学研究

还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状态 而进行的科学研究

都是不纯粹的

第六 科学必须是价值中立和政治中立

可以看出 韦伯对科学家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他为我们所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科学家的形象

不过 对比现实 我们会发现

当代对科学家的训练

实际上只注重了韦伯所说的第一点

而其他几点 尽管当代的科研体制

并没有认为它们不重要

但至少在教育体制和培养体制方面

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

也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科学家的形象

不过与韦伯描绘的科学家形象不同

拉图尔认为 对科学家形象的研究

必须要深入到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必须要深入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

基于此 拉图尔在美国索尔克生物实验室

进行了两年的人类学考察

基于这项考察 拉图尔认为

出色的科学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科学家必须能够写出足够出色的

学术论文或著作

他虚构了两位朋友之间的一场谈话

来表明日常生活中的争论与科学写作的差别

甲和乙针对是否存在一种治疗侏儒症的新疗法

发生了争论

在第一个回合中 甲说 存在这种疗法

乙说 不存在

那么为了进一步说服乙 甲在第二个回合中说

我这是在一份杂志上看到的

甲想以此来增加其说服力

而乙则用彩色增刊来降低其杂志的说服力

第三个回合

甲试图利用泰晤士报和文章作者的博士头衔

来说服乙

而乙则质疑其作者的身份

但是 到了第四个回合

甲只是引入了一种科学争论的方式

这时 乙的对手变得非常强大

他一下子便失去了反驳的能力

第二 科技论文的力量很重要来自于科学证据

而科学证据则又是从实验室中获得的

因此 科学家力量的第二个来源便是实验室

就如在前面的课程中 我们考察过的

波义耳和霍布斯争论的例子中一样

波义耳拥有了空气泵

这样一个“17世纪的粒子加速器”

使得他的力量急剧增强

第三 当代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

和社会运作能力

拉图尔为我们展现了

当代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形象

一种是日夜沉浸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

和论文写作的科学家

另一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外

进行购买仪器和实验材料

建立合作 募集资金 发表演讲

争取项目 成果推广等等工作的科学家

这两类科学家对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来说

都是必不可少的

离开了前者 实验室缺少了基本的科研力量

离开了后者 实验室可能会马上陷于停滞

不过 如果我们用可替代性

来衡量一个岗位的现实重要性的话

那么 大家应该就可以看出

这两种科学家 谁对于实验室来说更重要了

拉图尔的评价是

实验室内的科学家就像是一只雏鸟

而实验室外的成鸟则忙于筑巢和喂养他们

同学们

从上述科学家形象的讨论可以看出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

作为一名科学家

应该具有如下的素养

第一 必须要接受专门化的训练

当代教育体制为培养科学家

设计了学士 硕士 博士三级培养体系

同时还设计了博士后 访问学者等等

科研能力的提升机制

这实际上

都是为了培养和提升科学家的专业能力

第二 科学家必须要对科学拥有热情

这样 科学研究才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从来只承认第一 不承认第二

第三

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关系

切忌以产业应用或利益导向

而影响科学研究的诚实态度

第四 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立下的从医誓言

今天仍然适用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

也就是今天的教育部高教司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词

这一誓词的宣誓仪式

也就成为每一位中国医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

最后 要树立良好的科研规范意识

坚守科研底线

绝对不能出现科研不端行为

良好的科研规范意识

是成为合格的科学家的前提

正因为 科研规范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所以 下一节我们将会专门针对科研不端行为

展开讨论

同学们

下次课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