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返回《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了

科学和技术为什么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那么 很自然的一个问题就是

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呢

实际上尽管在中文中

人们常常把科学和技术放到一起

甚至简称为 科技

但事实上在西方的文化中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独立的词汇

而且 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大多数时间内

科学和技术也都是独立发展的

在后面的三节课中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科学是什么

一提到科学

大家就会想到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数学和实验

其学科范围主要包括

物理学 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 以及数学

不过 在理解科学概念的时候

大家要清楚的一点是

科学所代表的是

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

被认可的 主流的 知识生产方式

这样 它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时代特征

也就是说科学今天所使用的方法

及其所包括的范围

实际上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的产物

如果我们想当然地认为

历史上的科学也是如此

那么 就犯了一个叫做年代错置的错误

因此 我们对科学的考察

首先应该从其历史入手

科学是对应于英语词汇Science的中文翻译

但事实上

当今天被称作科学的那样一种知识

来到中国的时候

大概是在16世纪下半叶

是由利玛窦等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带来的

最初 利玛窦和中国本土的一批知识分子

如徐光启等

采用的是格致 这样一种译法

到了清末

大概在1900年前后

人们又从日语中引进了科学这一译法

此后科学逐渐取代格致

成为了Science的标准中译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当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的时候

今天的科学所包括的物理学等学科

在西方社会并不叫Science

而是叫作 自然哲学

例如 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科学著作之一

也就是牛顿在1687年所发表的那本著作

名字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人们为什么没有称之为科学的数学原理呢

这是因为 在当时

人们并没有将牛顿的这种研究当作科学

就像与牛顿差不多同时代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

在物理的事物方面

人类的勤劳

不论怎么可以促进有用的 实验的哲学

而科学的知识终究是可望不可及的

因此自然哲学不能成功为一种科学

当我们理解洛克这句话的时候

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

洛克是不是持有反科学的立场呀

或者 他对科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这是因为在洛克和牛顿的时代

科学和自然哲学确实不是一回事情

那么 科学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

Science 从词源上来看

来自于拉丁语Scientia

意思是知识

主要是指带那种因果性的

能够从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真理性知识

特别是像欧几里德几何学

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那样能够经过证明得到的必然性的知识

就此而言 大家可以看到

洛克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科学取代自然哲学大致是到了19世纪的事情

想要理解这个取代的过程

就需要对自然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发展

有所了解

自然哲学 顾名思义 就是对自然的哲学研究

因此 要理解自然哲学是什么

首先 就需要理解自然的不同含义

在英语中

自然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

一是本质 本性 本源

二是天然万物的集合

古希腊人是在第一个层面上使用自然概念的

既然是本质 本性 本源

那么它就必然是处于变动不居的

世界背后的那个不变的东西

因为如果有一个东西本身还在变化

这就说明它背后还是有其他东西

使其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都循此思路

对世界的本源做出了界定

例如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

将世界的本源界定为水

后来的哲学家也有人将之界定为火 为气的

甚至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 万物皆数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二个特征是

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既然 自然哲学的任务是寻求现象背后的

那个终极本质和最高存在

那么 单纯观察或者技术性的手段

是无法通达这个隐蔽的本质的

既然如此

那形而上学就成为理解这一本质的

最为重要的方式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这种形而上学特征

很重要体现在

自然哲学家们在构造其知识体系的时候

都需要坚持某个根本原则

而正是这一原则决定了其自然知识的结构

例如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

其核心教义是追求永生

而追求宗教禁忌和研习数学

则是其追求永生的两种途径

因为 万物皆数

认识了数

也就意味着认识了宇宙的灵魂

进而 也就意味着能够达到永生了

同样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模型中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因为在这一学派看来

数字 1 2 3 4 分别代表了几何学中的

点 线 面 体

这构成了基本的几何图形

进而这些几何图形也就可以构造出万物

同时这四个数字所构成的点阵也是最稳定的

因此这四个数字之和也就是10

便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数字

既然10是最完美的

那么宇宙的结构也应该按照10

这样一种最完美的方式组织起来

于是 他们设想宇宙中必然存在10层天球

但就当时的天文学发展而言

人们只发现了9层天球

于是他们便设想了一个

与地球相对的天体的存在

并称之为 对地

意思是与地球相对

而人类则是生活在地球与对地相对的背面

所以 我们一直无法观察到它

但是 它是真实存在的

显然 在这里

形而上学的终极原则

成为了构造哲学的标准和基础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三个特征是

哲学家们构造了一个整体和谐的宇宙

这个宇宙中处处体现着秩序

其空间结构也体现着完美的等级

例如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他首先以月球为界

区分了月下世界和月上世界

地球则处于月下世界

地球上的物体由土 火 水 气四种元素构成

月上世界则由第五种元素

即以太构成

土 火 水 气四种元素是有生灭的

所以地球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而以太则是最高贵的元素

由其所构成的月上世界

进而也就是完美的 永恒不变的

于是整个宇宙处于一种完美和谐的秩序之中

此外 古希腊哲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即其对超越性的追求

这也是古希腊哲学的共同特点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

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 泰勒斯在仰望星辰时不慎落入井中

受到一位机智伶俐的色雷斯女仆的嘲笑

说他 渴望知道天上的事情

但却看不到脚下的东西

苏格拉底接着评价说

任何人献身于哲学

就得准备接受这样的嘲笑

黑格尔对这则故事的评价是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

从不仰望高空的人

才不会掉进坑里

这则故事意在表明

哲学和科学在一定意义上

要超脱于日常所见的现实

去追求看似并无实际意义的事情

这样 才会有哲学和科学的诞生

我们仍然以泰勒斯为例

泰勒斯被公认为是几何学的创始人

下面几个几何学定理就是泰勒斯提出来的

例如任何圆周都被其直径等分 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

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数学著作

《九章算术》中的内容

《九章算术》开篇的一道题为

今有田广十五步 从十六步 问为田几何

答曰 一亩

尽管 泰勒斯的几何学

也是源自于古埃及人的测地术

但是 他将几何从对土地大小的测量

转变为了对抽象概念本身的讨论

这对现实而言

确实是一个本质性的超越

泰勒斯之后

哲学家们不断沿着泰勒斯

所开创的数理传统前进

最终建立了古希腊的数理科学传统

当然 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的看法

与同学们所接受的科学教育的看法

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 当科学史家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在最初开始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与伽利略 牛顿的力学之间的关系时

他不禁发出感慨

亚里士多德似乎不大懂力学

不过 这并不能否认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价值

以及 它在近代自然哲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实际上 尽管近代自然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

在很多方面都分道扬镳

但不得不承认

近代自然哲学

是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它对古希腊自然哲学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和突破

我们在下一次课的时候

将会具体讨论一下近代自然哲学的诞生过程

近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及其被Science这一称谓所取代的历史进程

谢谢大家 下次课见

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列表: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测试】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1.1讨论】谈谈你对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五节 何为技术

--【§1.5讨论】谈谈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看法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测试】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第六节)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2.2讨论】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测试】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八节、第九节)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3.1讨论】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测试】科学技术与人文(第五节~第七节)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4.4讨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测试】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第四节)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一节~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5.8讨论】当代社会中“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测试】科学技术与伦理(第四节~第八节)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