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道路工程材料 > 第六章 建筑钢材 > 第2节 钢材的技术性质 > Video
同学们大家好
现在开始讲授第六章第二讲
钢材的技术性质
本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钢材的力学性能
钢材的的工艺性能
钢材中的元素组成
钢材力学性能
在拉伸过程中
低碳钢通常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弹性阶段
拉伸过程的最初阶段
应力应变曲线是一条直线
应力与应变呈正比
与A点对应的应力为弹性极限
第二阶段为屈服阶段
超过A点之后
应力应变不再成正比
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
此现象称为屈服
以屈服下限作为钢材的屈服点
可用来表征钢材的屈服强度
第三阶段为强化阶段
由于钢材内部组织在受力时候的畸变
使钢材性能得到强化
对应最高点的应力值表征为抗拉强度
第四阶段为颈缩阶段
受力超过C点后
钢材抗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尺寸断面因变形迅速而被拉细
因此称为颈缩阶段
到达D点钢材被拉断
屈服强度
当钢构件受到的应力超过屈服点时
一方面将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
同时受力较高的部分应力不再提高
而自动将荷载重新分配给
应力较低的部分
因此屈服强度是确定钢结构
允许应力的主要依据
抗拉强度是钢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高于此应力
钢材将丧失对变形的抵抗能力
抗拉强度不能直接作为
结构设计计算依据
但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比值
即屈强比对钢材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该比值越小
钢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越高
但比值过小
则意味着钢材有效利用率的浪费
反之该比值越大
表示钢材的利用率越高
但是钢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越低
对中碳钢或高碳钢
拉伸时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如右侧的应力应变图所示
难以测出其屈服点
因此规定产生残余变形
为原标距长度的0.2%时
对应的应力值
作为确定屈服强度的依据
称为条件屈服点
钢材的塑性可用拉伸过程中
得到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来表示
两项指标越大
表示钢材的塑性越强
通常要求伸长率要大于5%
收缩率要在10%以上
冲击韧性
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
在专用设备上
带有V字形槽孔的钢材
经受摆锤的冲击作用
以破坏后缺口处单位面积上
所消耗的功ɑk来表示
该值越大冲击韧性越好
冲击韧性与化学成分
金属晶格完善程度
以及冶炼质量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
当环境温度降低至某一温度时
钢材的冲击韧性会骤然下降呈脆性
即钢材的冷脆性
冷脆性对应的温度
看作是钢材的脆性温度
该温度越低
钢材的低温冲击韧性越好
耐疲劳性和硬度
钢材在交变荷载反复作用下
常常在最大应力
远小于其抗拉强度时就发生破坏
这种现场称为钢材的疲劳破坏
通常把钢材承受交变荷载
1乘10的6次方至1乘10的7次方次
作用时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作为疲劳强度
硬度是钢材抵抗硬物压入表面的能力
根据硬度检测方法的不同
可得到布氏硬度或洛氏硬度
其中常用布氏硬度
作为钢材的硬度指标
硬度值越大
说明钢材的抗塑性变形能力越强
上述钢材的性质除抗疲劳性外
实际上真正独立的性能是强度和塑性
二钢材工艺性能 冷弯性能
常温条件下
钢材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
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塑性能力评价手段
是反映钢材缺陷的一种工艺性能
表示方法有弯曲角度
弯心直径与厚度的比值
可焊接性能是表示钢材
是否适应通常的焊接方法
与工艺的性能
要求焊接处不形成裂纹
气孔和夹渣等缺陷
强度不会低于原钢材不硬脆
影响因素取决于钢中的化学成分
特别是碳含量
小于0.25%时具有良好的可焊性
冷加工及时效
冷加工通常指冷拉拔工艺
通过冷拉拔使钢材屈服强度得以提高
同时增加钢材的有效长度
时效是指经历自然放置
或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
其冷拉拔效果更加显著的现象
能够显著提高屈服强度
节约钢材
在提高强度和长度的同时
钢材的塑性韧性都会降低
三钢材中的化学元素
钢材中除了铁元素之外
还含有碳 硅 锰 磷 硫 氧
氮 钛 钒等元素
其中碳元素是钢中的必须元素
硅 锰 钛 钒等元素
对钢材起到性能改善的作用
而磷 硫 氧 氮对钢材的性质
起到消极作用
直接影响到钢材的质量
钢材中的碳是决定钢材性质的核心元素
随碳元素含量的增加
钢材的强度 硬度提高
而钢材的塑性和抗冲击韧性降低
如右图所示
钢材中的硫元素对钢材性质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以硫化铁的形式存在
分布在铁金属晶格的晶界处
由于其熔点较低
当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这些硫化物会首先熔化
在钢材内部留下裂缝和缺陷
从而严重降低钢材质量
磷元素同样对钢材带来危害
它以磷和铁的化合物形式存在
显著降低钢材的强度
塑性和冲击韧性等众多性能
尤其在低温时对钢材的塑性
和韧性影响程度更加明显
锰元素具有较高的脱硫和去氧能力
同时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
是我国低合金钢的主要合金元素
钒和钛也具有显著的脱氧功能
能提高钢材的强度
改善钢材的韧性等
本节的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绪论
--绪论
-第1节 岩石的组成、分类
--Video
-第1节 岩石的组成、分类--作业
-第2节 岩石性质与技术等级
--Video
-第2节 岩石性质与技术等级--作业
-第3节 集料分类和物理性质
--Video
-第3节 集料分类和物理性质--作业
-第4节 粗、细集料和矿粉特性
--Video
-第4节 粗、细集料和矿粉特性--作业
-第5节 集料筛分、级配与级配理论
--Video
-第5节 集料筛分、级配与级配理论--作业
-第6节 集料组成设计方法
--Video
-第6节 集料组成设计方法--作业
-第1节 石灰
--第1节 石灰
-第1节 石灰--作业
-第2节 水泥的定义、组成、水化及硬化
-第2节 水泥的定义、组成、水化及硬化--作业
-第3节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第3节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作业
-第4节 硅酸盐水泥的强度与技术标准
-第4节 硅酸盐水泥的强度与技术标准--作业
-第5节 硅酸盐水泥的腐蚀与防止
-第5节 硅酸盐水泥的腐蚀与防止--作业
-第6节 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
-第6节 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作业
-第1节 分类、工艺组成及胶体结构
-第1节 分类、工艺组成及胶体结构--作业
-第2节 密度及绝对黏度
-第2节 密度及绝对黏度--作业
-第3节 相对黏度(针入度、软化点)
-第3节 相对黏度(针入度、软化点)--作业
-第4节 低温及感温性
--沥青延度演示视频
-第4节 低温及感温性--作业
-第5节 加热稳定性
-第5节 加热稳定性--作业
-第6节 改性沥青
--第6节 改性沥青
-第6节 改性沥青--作业
-第7节 沥青分级及技术要求
-第7节 沥青分级及技术要求--作业
-第8节 乳化沥青、泡沫沥青
-第8节 乳化沥青、泡沫沥青--作业
-第1节 水泥混凝土的组成及特点
-第1节 水泥混凝土的组成及特点--作业
-第2节 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
-第2节 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作业
-第3节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特征
-第3节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特征--作业
-第4节 水泥混凝土的变形特性
-第4节 水泥混凝土的变形特性--作业
-第5节 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
-第5节 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作业
-第6节 普通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
-第6节 普通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作业
-第7节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
-第7节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作业
-第8节 新型水泥混凝土
--新型水泥混凝土
-第8节 新型水泥混凝土--作业
-第1节 组成结构与强度形成原理
--Video
-第1节 组成结构与强度形成原理--作业
-第2节 基本路用性能
--Video
-第2节 基本路用性能--作业
-第3节 体积参数与技术要求
--Video
-第3节 体积参数与技术要求--作业
-第4节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和选用方法
--Video
-第4节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和选用方法--作业
-第5节 Marshall组成设计方法
--Video
-第5节 Marshall组成设计方法--作业
-第6节 Superpave组成设计方法
--Video
-第6节 Superpave组成设计方法--作业
-第7节 SMA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Video
-第7节 SMA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作业
-第8节 沥青混合料再生及组成设计方法
--Video
-第8节 沥青混合料再生及组成设计方法--作业
-第1节 钢材的冶炼与分类
--Video
-第1节 钢材的冶炼与分类--作业
-第2节 钢材的技术性质
--Video
-第2节 钢材的技术性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