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6.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在线视频

下一节: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让我们继续本小节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吧

第四 针对性的金融举措

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

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而这种产业所需要的资本规模

与生产活动的风险特征

具有差异性

发展金融的目的在于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不同的要素禀赋决定了

不同的产业结构

最终决定最优的金融结构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要素禀赋及其结构

在一定时点是不变的

但是随着时间是可以变化的

其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

亦是可以变化的

最优产业结构的变化

会形成对金融结构服务的特定需求

而合适金融结构的安排

在规避风险 动员储蓄

乃至分散风险等方面

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在任何国家 银行业都是

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

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结构

存在显著的差异

但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是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其国内银行的平均规模往往越大

银行业结构越偏向于

以大银行为主导

例如 作为间接融资的

地区性中小银行

更适合收入较低的阶段

而大银行和资本市场

更适合高收入阶段

为此 最优的金融结构内

生于产业结构

及其要素禀赋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

应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来设计

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发达国家的

金融结构或金融制度

长期以来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金融举措

县域优势产业

难以

做强做大

优势资源

难以得到较优地转化

而金融举措

又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讲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这表现为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确立以金融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

驱动作用

通过金融举措

盘活县域资源 整合企业

壮大优势产业

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金融手段主要是

以金融创新

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以区域性资本市场为突破口

通过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这往往会脱离

该县域产业结构而进行金融创新

县域经济金融举措

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县域资源禀赋条件

产业结构等特点量身定制

第五 针对性的创新举措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

创新或技术是有结构的

一个经济体的创新结构

往往是不同类型创新方式的组合

新结构经济学也认为

创新结构也是内生于

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

这是因为不同的创新结构

所需要的禀赋结构不同

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其用处不同

因此禀赋结构决定了

创新结构的成本

产业结构决定了创新结构的收益

从而不同发展阶段

(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同)的经济体

其最优创新水平

及其创新结构是不同的

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前述五种类型的产业而言

创新方式各有特色

追赶型产业的创新

主要是以引进 消化 吸收为主

领先型 换道超车型

跟国防安全

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

主要依靠自主研发

转进型产业的创新

可以是进入到附加值高的

微笑曲线两端

包括经营品牌 产品设计

营销渠道管理等

需要产品研发

或管理方式的创新

也可以是把

失去比较优势的生产部分

转移到国内或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地方

不同的产业

应该用不同的创新方式

才能够得到最高的效率

第六 针对性的产业链举措

新结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

从禀赋结构角度

研究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的

内生机制

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

进而研究促进

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

或可称之为产业结构变迁的林毅夫法则

产业链和价值链工具的

主要意义在于

将多种比较优势组合叠加

形成一根链条

转化为整体的竞争优势

单一的比较优势

往往难以形成持续 强劲的竞争优势

也可能会成为

廉价生产要素供应地

而多个比较优势叠加后

会形成互补与合力

使得各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总量

能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特点急剧扩大

在区域竞争中 竞争者大多

只能模仿一两个特色

而很难

模仿整个产业链

也就无法具备同等同质的竞争力

对于面广

量大而

又同质化竞争严重的

县域经济而言

要在区域发展中

脱颖而出 实现领先

更加需要注重

产业链的挖掘和整合

根据地方资源禀赋

和技术

选择确立发展的产业链

针对产业链举措所进行的战术需要

从品牌 技术

创新驱动政策 生产 物流等方面着手

同时重视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中

五大产业政策的实施

要挖掘

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产品的价值量

带来价值增值

同时 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

不规则的分布于县域及农村地区

制约了

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中小企业整合起来

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

通过将产品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

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

在不同环节之间

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

通过良好的组织协作

使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

实现产业的良好发展

带来更大的竞争力

和更多发展机会

第七 针对性的特色小镇

乡镇一级是县级的基本组成单位

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

主体和基石

镇域强

则县域壮

相对县域经济

这个长期火热的时髦词汇

镇域经济并不为人所熟知

但实际上 县域经济并不是最基本的

区域经济发展单元

它由镇域经济组成

广为传诵的“苏南模式”就是

乡镇企业和镇域经济

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一般被解读

为浙江特色的

民营经济发展道路

其实它的最大特色

就是以“一镇一品”

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为此 应该从

各乡镇资源禀赋优势出发

围绕着龙头企业需求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产品品质

发展集约生产

根据该县特点

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品”

“一乡多品”等

特色明显

和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

第八 针对性的软硬基础设施举措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

基本观点

经济发展不是

静态的资源最优配置

而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 产业不断升级

以及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

不断完善的结构

变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技术创新

和产业升级的先行者

给予外部性的补偿

和协调相应的

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些工作仅能由政府来做

因此 也必须有一个“有为的政府”

经济结构才能顺利

按照要素禀赋结构

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变动

随着工业变迁

一国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

越来越大

对运输和电力的需求

也越来越大

这就又需要政府来提供

或者协调这些经济部门的变化

从而为单个企业的升级

和多样化提供便利

就高铁而言

自2008年以来 由于高铁的开通

中国许多县告别了

没有火车站的历史

张俊(2017)选取2008-2013年

首次开通高铁的县

作为处理组

使用“匹配倍差法”

考察了高铁开通

对“高铁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图4)

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发现

高铁开通对有高铁的县级市

经济增长

贡献为34.64%

而对县级单位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

就高速公路而言

刘冲和周黎安(2014)基于

1997-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

高速公路电子矢量分布图

发现高速公路建设对县级人均GDP的提升

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且 结合工业企业数据

进一步发现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带来了更多的企业进入

和资本流入

以及企业平均效率的提升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

一个地方发展什么产业

最核心的取决于其自身要素禀赋

及其结构(县情)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

和生产技术

才具备自生能力 才会最具有竞争力

从而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

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

要素结构提升

进而促进经济结构

转型升级

只有符合当时当地的

禀赋条件所决定的

潜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才能充分利用

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只有当地的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利用

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进而积累资源禀赋的

速度才最快

因此 一个县域采取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

成功发展的

根本之道

不同县域在

发展阶段 区位特点 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物质资源

技术资源 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禀赋条件不同

其符合比较优势的

发展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

以及战略架构也就不同

为此 政府因势利导地

实施的人才政策 金融政策

开放政策

亦具有差异性

最终实现四个“因”: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结构制宜

因势利导

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列表:

0.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1.An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rigin of NSRE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Chapter 1 discussion

2. Classical Theo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Chapter 2 discussion

3.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nd Its Policy Application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Chapter 3 discussion

4. Principals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Chapter 4 discussion

5.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Chapter 5 discussion

6.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6.3.3 The Case of Hotan

--Chapter 6 discussion

7. A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Chapter 7 discussion

Final Examination

-Final examinat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