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体育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能了解当代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些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专项训练的规律,提高专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开设学校: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其他、
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体育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能了解当代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些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专项训练的规律,提高专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本节作业
-2.训练和比赛的关系
--本节作业
-3.竞技体育及其功能
--本节作业
-4.竞技能力及其结构模型
--本节作业
-5.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
--本节作业
-6.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本节作业
-7.负荷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作业
-8.运动训练过程及其调控
--本节作业
-9, 训练目标的建立
--本节作业
-10.训练计划的类型和内容
--本节作业
-11.竞技运动能力提升的理论模型发展
--本节作业
-12.当代体能与体能训练
--本节作业
-13.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和趋势
--本节作业
-14.力量训练新进展
--本节作业
-15.速度训练新进展
--本节作业
-16.耐力训练新进展
--本节作业
-17.运动员竞技生涯的阶段特点
--本节作业
-18.年度训练过程的调控
--本节作业
-19.大周期训练的调控要点
--本节作业
-20.周训练的调控问题
--本节作业
-21.训练课的调控
--21训练课的调控
--本节作业
-22.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
--本节作业
-23 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要点:循环-比赛
--本节作业
-24. 负荷的计量和安排
--本节作业
-25. 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
--本节作业
-26.青少年早期专项化与多样化训练
--本节作业
-27.青少年运动员科学参赛
--本节作业
-28. 智能科技与运动训练
--本节作业
-29. 智能化训练系统的构成
--本节作业
-30. 智能化训练系统背后的“黑科技”
--本节作业
-31.可视化技术与运动训练
--本节作业
米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国家教练员学院教练员培训讲师、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运动训练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各级各类教练员进行培训讲座100余次。
陈小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特聘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第二专业为运动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负荷控制和体能训练,发表专业研究论文100余篇,专著5部,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目前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体能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中国自行车协会科研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科技专家。
刘昊扬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国家特聘专家、北京市特聘专家,研究兴趣包括运动测量、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计算力学等多个方面。带领团队开发了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动作捕捉”、“光学-惯性混合定位”等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应用,在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目前担任北京体育大学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努力构建智能科技与体育之间的桥梁,实习“科技助力体育”的目标。
徐刚,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级裁判员,“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人才”、“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备战办总体综合组负责人、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副领队、北京奥组委皮划艇竞赛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主要从事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编写著作18部,主持编制国家标准《运动竞赛场所基本术语》,参与编制完成《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
张莉清,女,1970年生,山东威海人,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与管理。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完成教材、专著多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