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艺术心理学 >  第四讲 分解艺术形式效应 >  第四讲 >  Video

返回《艺术心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艺术心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

《有关庙的回忆》中有一段精彩描述

他说

“大约任何声音、光线、姿态

乃至温度和气息

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响应

因而有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够知道

说不清楚

却永远记住

那大约就是形式的力量

气氛或者情绪整体地袭来

它们大于言说

它们进入了言不可及之域……”

文学家的感觉与艺术是相通的

如果把这种对形式的感觉进行理性分析

可就说来话长了

为了清理概念上的歧义

我们先来看看形式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形式因素是指一些基本元素

如点、线、面、色彩、质地等

它就像文字的笔划

并没有多少独立表现的意义

例如

形式的均衡作用是在形式因素的关系中产生的

所以

形式是由形式关系构成

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很重要

形象与形式的区别是

形象是写实性表现

而形式则是艺术处理

前者根据真实形态来表现

后者依据的是形式法则

更多的时候是形象(或图形)与形式合为一体

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二 解决艺术表现的核心问题

艺术不同于科学挂图或宣传口号

就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们要决定表现什么并不难

难的是怎样表现

简单的内容配上节奏和旋律

可以使人一唱三叹

普通的形象通过精彩的形式

也能赏心悦目

艺术的感染力必须借助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

是形式赋予了它们的艺术生命

如果艺术家用感性的形象来表现哲理

而理论家又避开艺术形式空谈意义

这对艺术界和理论界来说都是一种不幸

法国美学家苏里奥认为

自然科学是“内容的科学”

美学和艺术学则是“形式的科学”

我们先不去追究这种提法是否全面

仅仅从艺术特点来看

艺术重形式、重感性

重直觉还是对的

艺术的特长是展现而不是说明

扬长避短才是最佳选择

吴冠中一直注重形式研究

他认为

“美术作品的唯一手段就是形式

一切思想感情的表达只能依靠形式来体现

形式它主宰了美术”

他还风趣地说“艺术不宜决定形式

它利用形式

要求形式

向形式求爱

但不能施行夫唱妇随的夫权主义”

总的来说

艺术形式与生物的生命状态

自然形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有时给人以美感

有时只是一种形式感

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发挥它的功效

并不限于艺术美的问题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是由于形式赋予了它艺术魅力

否则

再好的内容也不是艺术

我们研究艺术形式

还要研究人的心理特点

理解不同层面的形式效应

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整体意义

三 “分开做与合起来吃”

为什么要分层面理解形式

不妨先从生活中的例子说起

我们对人的印象也有不同的层面

对人的外观如身材、外形、肤色等等

这些无师自通的感觉属于第一个层面

而对人的行为方式

诸如音容笑貌、动作协调、举止得体

这些感觉来自生活体验

属于第二个层面的视觉判断

而对于职业、修养、人品的认识

来自社会的影响

属于第三个层面

可见

对人的观感也是多层次的

也许有人会问

有必要分层理解形式吗

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你只是吃汉堡包

夹在一起吃

品尝综合性的味道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制作汉堡包

那就需要分层配料

精心调理

还要进一步了解食材的性质和来源

这是厨师必备的功夫

否则就不是称职的厨师

同样

如果对不同层面的意义笼统定性

会得出盲人摸象般的结论

所以

我们不但要研究形式的直观感受

还要了解形式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关联

这样才能有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

这就是形式效应分层论的必要性

一、建立在感官生理上的良性反应

形式的自然属性是第一个层面

这是形式在视觉生理上的自然反应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

在漫长的历史中

生理功能会发生缓慢的变异

感觉也会在遗传基因中逐步进化

对于具体的人来说

视觉感受是基于人的本能反应

就像味觉对甜与苦的反应一样

例如

眼睛不喜欢过强的光线

人的瞳孔会根据明暗变化自动缩放

所以就产生了人的明暗适应以及心理补色现象

人们对色彩的感官适应

成了色彩装饰的重要依据

由于人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

自然属性与心理特点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所谓“异质同构”

就是指自然结构和心理结构的相通之处

所以

人对形式的感觉相对稳定

而且“所见略同”

无论色彩关系

还是结构比例

形式的自然属性与人的视觉生理相适应

从而产生了舒适和快感

在这个层面上

形式以“悦目”为能事

这是形式效应的生物基础

其中有共同的形式规律

形式感来自生活

岩石的凝重感

烟柳的轻柔感

均可成为形式的意象

在生活体验中

物象有情态

色彩也有情调

不通过写实描绘

形式也可以直接抽取它的苍劲或柔嫩的感觉

通常所说的花容月貌

怒目金刚

都是对某种情态的描述

这种情态体现在形式中

可以成为感性沟通的桥梁

成为人们寄托情意的载体

美国的克莱夫·贝尔提出

“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

这个提法很对艺术家的胃口

立即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种形式意味是指一种与情感

情绪、情态相关的形式感受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

那就是形式引起的视觉心理效应

这种效应常常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虽然难以把握

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种形式效应来自视觉经验

它不同于理性判断

也不大涉及观念影响

而是在生活积累中形成的感觉

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虽然人的生活阅历不同

但有基本的规律可循

仍然属于艺术自律的范畴

三、为形式注入社会意义

形式的社会化或符号化表现是第三个层面

形式本身并没有什么社会意义

意义是外来的、附加的

形式只是触发意义的关联物

例如

新绿使人想起了春天

因而作为青春的象征或大自然的象征

残花败柳引发伤春之情

也是由于同样的道理

花、柳本无情

是“残”与“败”的性质与情感发生了关联

因而才能触动感情

又如

红色具有刺激兴奋的色彩性质

因此同革命意义发生了关联

但并不等于说红色本身具有革命性

意义是特定的社会注入的

需要指出的是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

对一种形式可以注入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黄色曾是帝王的专用色

显得尊贵而不可侵犯

民间却把黄色作为下流的代名词

又属于另外一种民俗意义

不同朝代

不同的民族赋予色彩不同的意义

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

如果把社会意义同形式效应混为一谈

就会既扭曲了艺术形式

也曲解了社会意义

当然

艺术确有符号化的表现

不可否认它的特殊意义

由于符号承载了历史文化

浓缩了社会意义

用于艺术变现

可谓言简意赅

以少胜多

有良好的视觉传达功效

但符号表现有一个前提

就是这个符号意义能被普遍认识

并不是任意指定的

无论宗教意义、政治象征

文化符号都是社会赋予的

符号意义需要约定俗成

品牌的影响力也不是靠标志创造的

商标只是企业文化的象征性载体

真正的影响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实力

总之

符号意义不是指鹿为马、任意创造的

必需得到社会的共识

符号学强调能指与所指的任意结合

也正好说明符号意义是外来输入的

然而

这个核心意义却常常被忽略

一些并不复杂的道理被某些符号学论者给扭曲了

他们泛化了符号的范围

还抹上了理论时尚的色彩

艺术心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讲 探索艺术的心理世界

-第一讲

--Video

-第一讲 探索艺术的心理世界--课后习题

第二讲 互动的视觉心理效应

-第二讲

--Video

-第二讲 互动的视觉心理效应--课后习题

第三讲 相对比而变化的心理效应

-第三讲

--Video

-第三讲 相对比而变化的心理效应--课后习题

第四讲 分解艺术形式效应

-第四讲

--Video

-第四讲 分解艺术形式效应--课后习题

第五讲 艺术形式的适应性与功效性

-第五讲

--Video

-第五讲 艺术形式的适应性与功效性--课后习题

第六讲 心理整合与整体设计

-第六讲

--Video

-第六讲 心理整合与整体设计--课后习题

第七讲 视觉传达的心理效应

-第七讲

--Video

-第七讲 视觉传达的心理效应--课后习题

第八讲 吸引注意的艺术心理效应

-第八讲

--Video

-第八讲 吸引注意的艺术心理效应--课后习题

第九讲 力效、动感与动态均衡

-第九讲

--Video

-第九讲 力效、动感与动态均衡--课后习题

第十讲 简化心理与设计方法

-第十讲

--Video

-第十讲 简化心理与设计方法--课后习题

第十一讲 抽象表现的艺术效应

-第十一讲

--Video

-第十一讲 抽象表现的艺术效应--课后习题

第十二讲 万变不离其宗的秩序感

-第十二讲

--Video

-第十二讲 万变不离其宗的秩序感--课后习题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