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返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在线视频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下一节:5.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返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道德这个词对于同学们来说耳熟能详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道德的起源这个问题呢

自古以来 许多思想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阐释

宗教神学把道德的起源说成是上帝意志的创造

比如基督教《旧约》当中的摩西十诫

就被认为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

并通过摩西向教民宣讲教规和道德禁律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 与生俱来

道德规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良知良能 善良意志

比如孟子认为 人人都有的

仁义之心 恻隐之心 羞耻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四端

这四端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 即认为道德意识起源于心

只要致吾心之良知 即可以得到圆满的知识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

而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

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

还有一些思想家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

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

比如洛克 边沁 密尔 爱尔维修 费尔巴哈等都主张感觉欲望论

他们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善恶道德之源

对感官上的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持生物进化论道德观的思想家认为

人类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都来于自动物界

人类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延续

比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人类 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也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互助本能

同学们可以看到 以上的这些观点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

以及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现象

因而不能科学地解答道德的起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论基础

从劳动 社会关系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科学阐释了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的道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因而道德的起源必然与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发展密不可分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

揭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

那么劳动就成为理解人类道德起源的秘密所在

正是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人 人们又是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

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创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

同样 人类也是在劳动中萌发出意识及其载体语言和思维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个人独处时 不构成现实的人际关系 也就无所谓道德

至少是两个人的接触才需要调节关系的规范

比如 鲁滨逊在岛上独处的时候无需要讲道德 直到他看见沙滩上的脚印

关系是交往的产物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

社会交往是进行社会生产 形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前提

有了社会交往 才会产生社会关系

或者说 社会关系只能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德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早在中国古代《说文》就把作为儒家道德核心的仁解释为

亲也 从人从二

意思是说仁是体现在两人的相处之中的

道德反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原始人对社会关系还不能有所意识

那么即使客观上产生了调整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

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需要

道德仍然是不可能产生的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

以及产生了调解矛盾的迫切要求时 道德才得以产生

因而 意识是道德发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当然 没有体现意识的语言和思维

就无法对社会道德关系进行抽象和概括 也就不能形成道德意识

意识 关系和劳动三者密不可分

人类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是在人的自觉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关系也是人类自觉意识到的关系

意识 关系和劳动三者统一于人类的生产实践

什么是道德的本质

所谓道德的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区别于其他物的根本性质

大家在中学阶段就已经了解了道德的一般本质

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

这里 我们再简单地概括一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所谓经济关系 根本上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

迄今为止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

一种是统一的社会道德 一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

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做出善恶的判断

从而形成较为固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一般说来 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

新的社会道德将会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当然 这种更替并不一定即时 而是或早或迟 或快或慢

同时 这种更替也绝非彻底

新道德总是要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继承旧道德的某些传统

在人类道德史上 一切道德上的兴衰起伏 进退消长

从根本上说总是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即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

如果经济关系发生了局部变化 道德的某些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们以封建社会当中的忠君思想为例

在君臣关系上 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

西汉董仲舒则提出了君尊臣卑的思想

再到宋明时期演变为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忠君思想内容的这一变化恰恰反映了

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形成 发展 成熟到没落的历史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 道德对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表:

绪论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0.1 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0.1 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0.2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养成优良的学风

--0.2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养成优良的学风

-0.3 确立成才目标,塑造新的形象

--0.3 确立成才目标,塑造新的形象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html

-1.1 人的本质

--1.1人的本质

-1.2 人生目的与意义

--1.2 人生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端正人生态度 创造人生价值

--html

-1.3 端正人生态度

--1.3端正人生态度

-1.4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4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5 人生价值的评价

--1.5 人生价值的评价

-1.6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6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一次作业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2.1 理想的含义、类型与特征

--2.1理想的含义、类型与特性

-2.2 信念的含义、特征与结构

--2.2信念的含义、特征与结构

-2.3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2.3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2.4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4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5 理想如何转化为现实

--2.5 理想如何转化为现实

-2.6 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三条基本原则

--2.6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三条基本原则

-2.7.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

--2.7.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

-2.7.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2.7.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2.7.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2.7.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2.8.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8.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8.2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8.2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8.3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8.3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第二次作业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html

-3.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3.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3.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3.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3.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html

-3.4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html

-3.4.1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3.4.1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3.4.2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3.4.2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3.5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html

-3.5.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3.5.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3.5.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3.5.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3.6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3.6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3.7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7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8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特点

--3.8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特点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html

-3.9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9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10 立志报国、成建国才

--3.10 立志报国、成建国才

-3.11 履效国之行

--3.11 履效国之行

-第三次作业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灯”

--4.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灯”

-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团结的“稳定器”

--4.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团结的“稳定器”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涵养心灵、守望道德的“栖息地”

--4.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涵养心灵、守望道德的“栖息地”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4.3.1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4.3.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4.3.2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4.3.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4.3.3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3.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四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1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1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2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实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2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实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3 以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为价值指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3以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为指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4 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4.4.4.1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4.4.4.2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4.4.4.3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4.4.4.4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四次作业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html

-5.1 道德释义

--5.1 道德释义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5.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5.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5.4 道德的变化发展

--5.4 道德的变化发展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html

-5.5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5.5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5.6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html

-5.6.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5.6.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5.6.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5.6.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5.6.3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6.3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6.4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5.6.4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5.7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7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8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html

-5.9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5.9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5.10.1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上)

--5.10.1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上)

-5.10.2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下)

--5.10.2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下)

-5.11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5.11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5.12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5.12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html

-5.13.1 “为人民服务”的提出

--5.13.1“为人民服务”的提出

-5.1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5.1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5.13.3 为什么要反对为人民币服务

--5.13.3 为什么要反对为人民币服务

-5.13.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5.13.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5.14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html

-5.14.1 关于“集体”的概念

--5.14.1 关于“集体”的概念

-5.14.2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要义

--5.14.2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要义

-5.1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提倡集体主义

--5.1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提倡集体主义

-5.14.4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践

--5.14.4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践

-5.15.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5.15.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5.15.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15.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15.3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5.15.3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5.16.1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16.1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16.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5.16.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5.17.1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5.17.1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5.17.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5.17.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5.18.1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5.18.1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5.18.2 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

--5.18.2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html

-5.19 向道德模范学习

--5.19 向道德模范学习

-5.20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5.20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5.21 引领社会风尚

--5.21 引领社会风尚

-第五次作业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6.1.1 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6.1.1 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6.1.2 法律的本质

--6.1.2 法律的本质

-6.1.3 法律的特征

--6.1.3 法律的特征

-6.1.4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6.1.4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6.1.5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6.1.5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6.1.6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6.1.6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2.1 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6.2.1 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6.2.2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6.2.2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6.2.3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6.2.3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6.2.4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6.2.4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课堂链接《领导人是怎样练成的》

--课堂链接《领导人是怎样练成的》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6.3.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6.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6.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6.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6.3.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6.3.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4.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4.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6.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6.4.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4.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课堂链接 张维为教授:《中国信心》

--课堂链接 张维为教授:《中国信心》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6.5.1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6.5.1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6.5.2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6.5.2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6.5.3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6.5.3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6.5.4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6.5.4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6.6.1 法律权利及其特征和种类

--6.6.1法律权利及其特征和种类

-6.6.2 法律权利与人权的关系

--6.6.2 法律权利与人权的关系

-6.6.3 法律义务及其特点

--6.6.3 法律义务及其特点

-6.6.4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6.6.4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6.6.5 政治权利与义务

--6.6.5 政治权利与义务

-6.6.6 人身权利与义务

--6.6.6 人身权利与义务

-6.6.7 财产权利与义务

--6.6.7 财产权利与义务

-6.6.8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6.6.8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6.6.9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6.6.9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6.6.10 依法行使权利

--6.6.10 依法行使权利

-6.6.11 依法救济权利

--6.6.11 依法救济权利

-6.6.12 尊重他人权利

--6.6.12 尊重他人权利

-6.6.13 依法履行义务

--6.6.13 依法履行义务

-第六次作业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5.2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