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在线视频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介绍重阳节的节日习俗与文化传承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

故曰重阳

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等

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

今天也被称为“老人节” “敬老节”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

一是上古的九月庆典习俗

对于农耕社会来讲

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

因此从远古开始

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

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

重阳节的另外一种起源

是先秦祭祀大火的仪式

从原始社会开始

人类非常崇拜火和火神

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

心宿二星看做是火神的化身

称其“大火”

即天文学上的“天蝎座a星”

并把它当做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

通过观察“大火”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

“大火”星

每年在秋九月隐退

这不仅使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

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

也让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因此

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在原始信仰兴盛的时期

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

来达到避邪消灾的目的

其中最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

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佩俗和食俗的源头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

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

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

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这些习俗大概在先秦二三百年前形成了重阳节

重阳节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 寒食

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

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

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

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这人们这一季节感受展开

2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重阳节主要有以下民俗活动

(1)佩插茱萸

茱萸香味浓

有驱虫去湿 逐风邪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

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

多灾多难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插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唐代之前

佩插茱萸的习俗已然成风

重阳节因此称为茱萸节

登高会

宋元以后

人们更为祈求长生与延寿

因此

菊花酒在重阳节习俗中的地位逐渐超过茱萸

佩插茱萸的习俗至民国时基本衰退

(2)赏菊 饮菊花酒

在中国古俗中

菊花又名延寿客

象征长寿

重阳日

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人潮赴会赏菊

同时

重阳节因为九月九日是“酒神”之日

而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民间将和酒有关的一些习俗都合并到重阳节来

如在重阳节祭祀酒神

将重阳日定为酿酒之日等

也正因为如此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

菊花酒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

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

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效有关

另一方面

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

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汉代以后重阳节

继承了先秦九月庆典群聚宴饮的习俗

并有所发展

多在野外或高地宴饮

从三国魏晋以来

重阳聚会饮酒 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3)登高赏秋

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

它和先民的狩猎 采集等活动有关

后来慢慢与人们关于祭祀 山神崇拜

登高避祸 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

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按阴阳五行说的解释

重九之日

地气上升

天气下降

天地之气交接

古人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

所以才登高以避之

重阳登高也有其客观原因

除了节气和风景有利于愉悦身心之外

还在于重阳节是一个收获的时节

历史上

不少地区的农民将重阳登高与秋季作物采集

等经济活动联系起来

一边登高一边上山采集药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

谓之为“小秋收”

唐宋时期四川一带甚至在此基础上

发展出了以药材交易为主的“药市”

此外

重阳登高放风筝 唤黄雀 养蝈蝈

斗鹌鹑等娱乐或趣味比赛等习俗

现在还在我国许多地区流传

(4)扫墓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节 中元节

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在重阳节这天

很多地区有祭祖的习俗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

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至今

在浙江 福建及台湾等不少地方

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

称为秋祭

重阳扫墓

切合山区实际

大有好处

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 岭上

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走多有不便

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

重阳则不同

正是秋高气爽之时

雨水偏少

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

还可登高远眺

欣赏各处美景

3 重阳节的文化传承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两千多年来

对生命美好归宿的追求

作为重阳节深层结构中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

人们熟悉的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等诗句

就高度概括了

这一节日所蕴涵的丰富的时空观和生命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在发展过程中

重阳节融合了敬老养老的

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

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

驱邪求寿的世俗理念

逐渐由最初的天伦祈祀型国家大礼

转变为人伦娱乐型的民间佳节

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全民传统节日

敬老 感恩作为重阳节的节日文化

得到了统一的传承及弘扬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国人历来注重孝道

百善孝为先

孝行一直是社会推崇的重要道德品行

重阳节在长期的发展中

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

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

而这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

影响深远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我国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

敬老 爱老 助老的风气

这既延续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

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

为重阳节注入了许多新的实质内容

使其转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社会性节日

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感恩

感恩是重阳节文化的发展寓意

也是现在的重阳节日里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过去

人们通过祭拜 宴请的方式

表达对先祖 长辈的崇敬

感谢前辈为后辈的付出

缅怀先人恩情

现在人们倡导感恩

感恩先祖 感恩老人 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

心怀感恩

人则善心 善意 善行

众人心怀感恩

则各族团结 社会和谐

重阳节的这一敬老

感恩内涵为我们当代社会所重视和发扬

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一系列保护和弘扬措施的实施

古老的重阳节

必将会为丰富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其自身也会以新的民俗形式继续流传下去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