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e时代的教与学——慕课引发的混合式教学 > 第1周 认识混合式教学 > 1.4 专家访谈:实施操作 > 专家访谈:实施操作
返回《e时代的教与学——慕课引发的混合式教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e时代的教与学——慕课引发的混合式教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那李老师 我想每一位观看我们这个课堂的同行
大概都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没错 概念我都非常清晰了
什么是慕课?什么SPOC?什么是混合式学习?
但是对于我来讲 对于一名老师来讲
混合式学习对我有什么用呢?
我想这个问题包括我自己也特别就是想知道
对我的教学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我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就是翻阅了一些文献
我首先看到了一些老师在使用混合式的教学
改善他本人的课堂教学 我先举几个例子
然后我们来一块看看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第一个例子我看到了这个
伯克利计算机系的这位教授
他开了一门课叫《软件工程》
其实起初他也是把这门课放在慕课资源上的
但是后来就是他在这个伯克利大学里边
给本科四年级的课的这个学生做了这个SPOC
SPOC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
其实它是一种混合教学
那么在Amand Fox的这门课里头
它首先利用了慕课的很多在线的这种视频资源
包括试题测试 包括这个自动评测的工具
其实这些资源都是慕课上的
但是Amand Fox对这门课程的设计是这样的
就是它一个学期十五周的教学时间
它可以允许学生去根据这个在线的资源去学习
同时这门课就是在课上的形式是比较松散的
同学可以被允许自由地选择哪一个章节
你来到课堂来学习
但是最终要完成的作业就是写一个程序
同时这些同学又被分成四到五个人的小组
跟他们真正的硅谷的客户去对接
来做一个Project
所以这是整个课堂课上和课下的一个设计
那么在这门课程结束以后如果你要问我好处
在这个老师的报告里头他说
这门课程吸引了就是比它选课的历史上
最高人数的四倍还要多 实施这个SPOC以后
另外他说他的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
他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以后百分之五十的客户
也就是说他硅谷的对他这门课程
提出真正的设计要求的那些客户
愿意雇用他的学生
另外这门课程也使Amand Fox这位教授获得了
在他的所有评分
就是教学评分史上获得了最高的分数
这是一位老师
另外我想说说我们学校还有一位老师
叫于歆杰老师的
大家可能都知道他那门课程
你也知道他那门课程
我跟他主讲这门课程
对 你们应该很熟悉的
那么我看到他有一个课程是
就是来专门把他的学生
就是设计成这个SPOC课程的
有四十多位学生参加了于老师的SPOC课程
那么一个学期结束以后
就是除了这些学生他在分数上
好像比平行班的学生增加了8.6分以外
这是一个成绩的增长
说明他学习的这种掌握程度
要比平行班的同学要好
另外一个我听于老师说就是在教师的这种
对学生的时间的安排的这种灵活度上
和对学生的个人
就是person to person的这个沟通上
时间要自由掌握了很多
所以这是我从两门课程的课例
跟大家展示它的好处
从这两个课例可以判断
我起码就是据我看可能也有三个好处
对于我们课程教学来讲
第一个就是它能够克服传统课堂教学
在知识覆盖面上的问题
因为混合教学它是一个
就是异步安排的教学
然后教学资源是不限于教科书
然后他的这个就是教学时间
可以不限于两个四十五分钟
这样的一个规定的教学时间
所以他在课程的这种内容的覆盖面上
混合教学是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的
另外一个就是说我刚才提到两门课程
其实在课堂上都是有因为我们是先学后练
那么练是放在课堂上的
所以所谓的就是课程的作业讨论
都是要在课堂上进行
那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
所以这解决了一个主动学习的问题
可能我们不知道这个以前布置的作业
学生在底下是怎么完成的
现在完全就是暴露在同学和教师的面前
所以大家有一个互相的监督和提升
所以这是第二个解决了一个主动学习的问题
第三个我认为它还解决了一个问题
就是团队协作的问题
我们看到这几门课程
包括Amand Fox的课程
和于歆杰老师那个课程
因为他最终布置的这个Project
是让大家做一个耳机
其实Project based learning
就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很好地锻炼了大家这个问题解决的能力
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所以这是总结起来我觉得从现在看
我觉得混合学习基本上能够比较好地
培养我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
要求大学生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
那按李老师刚才所说的
实际上我跟李老师汇报
我个人的课程也在进行这种混合式的学习
对 我注意到了你的那个《马克思主义原理》
对 我们课堂课上通过这种线上的教学
但是我们课后还有一些讨论
包括这种辅导报告
但是我想信息混合式学习的这些老师
有可能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什么疑问呢?
第一个就是我为什么要进行混合式学习?
或者说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学方式?
那么第二个疑问呢?
就是混合式学习它有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
如果是有一种固定的模式 它是标准化的
那对于我们来讲操作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还是说这种混合式学习
它会因课程的内容的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这种模式、不同的方式
这个请李老师给我们做一个解答
是的 我注意到就是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然后Amand Fox的《软件工程》
于老师的《电路原理》
对 还有我看到过华盛顿大学有一门
就是《商业基础课》
这些课程其实是不同学科的课程
有时候是不同年级的课程
比如说伯克利的那个课其实是学生的必设课
那么所以混合式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说
第一个问题问他对于什么样的课程合适
我想这些课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说
他没有说我只适应某一类课程
或者说某一个学科类别的课程
或者是某一个深度的课程或者是基础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从刚才所举的那几门课的例子里头
我们可以看到混合式教学
其实本质上是一个理念
就是我们要吸收多种渠道的这种教学资源
能够把它有效地整合到
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
所以没有一定之规说课上多少课下多少
前置性学习应该占多少 后置性学习占多少
所以因为课的性质不一样
任课的老师的这种个人的优势和特点也不一样
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探索
那李老师 能不能这样理解
混合式学习对于我们来讲
或者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讲
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认同
那么在这样一个理念下面
我们可以尝试根据每个人的特点
根据每门课的特点
需要有不同的混合的方式 对的
那在这样的一个理解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教学的发展过程中
刚才你也提到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过程性的产物
那么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
混合式学习你认为它的一个存在性
或者说它的一个可持续性是什么样的呢?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次我觉得还是
就是从实践的经验上去判断
这个实践的经验我想是基于以往
大家实践的这个历史经验来判断
比如说我拿美国来举例
其实美国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开始大力地推行教育技术
甚至就是提出就是在线教育或者说是远程教育
可以代替围墙的大学
那个时候创办的菲利克斯大学我想大家都知道
有一段时间曾经非常的就是引人注意
但是后来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
也就是在2000年的时候
美国出了一部《教育技术白皮书》
在这个《教育技术白皮书》里边他就说
这个就是在线教育或者远程教育
它不能代替传统教学 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也不能代替传统的学校教育
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或者学校目标
那么对它是这样定位的
所以这是从实践上去判断
我们认为传统教学一定是有它的好处
是不可以替代的
这是一个实践层面上的意思
所以也提出了一个混合的概念
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我想的就是说
从理论上去做一些判断和思考
就我们这个研究教育学
或者是教育心理学的这些学者来看
混合教学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建构主义的理念
所谓建构主义的理念其实很早就提出了
六十多年之前皮亚杰、维果茨基他们就提出了这个
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 所谓协作教学
学习的情境 学习的环境 交互式教学
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他提出之后
大家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这种理论贡献
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践当中
很多年以来我们的研究都是处于这种
辩证性的研究的过程中
那么到了九十年代
突然这个就是建构主义就变得
被大家就是热情地接受起来
为什么?是因为技术达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
给我们提供了可以
就是支持支架式教学
这样的一些这种技术背景和技术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技术或者说其他的技术
是越来越把这样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给他一共了一个适合他生长的环境
所以适合他生长的环境
那么就是说这种教学法或者学习法是得宜了
找到了它生长的地方了
从这个理论的角度去判断的话
我觉得给我们的一个
就是很正面的一个积极的鼓励的这种因素
那么另外我就觉得
从我们中国的这种教育实际去判断的话
我觉得我们跟美国又不一样
其实美国在近期出现了一种这种对教育技术
或者在线学习有这种歧义的声音
那么所谓歧义的声音呢
他们是因为在传统上 在教育文化传统上
他是重学轻教的
可是我们是反过来是重教轻学的
那么这种建构主义的混合学习的概念
其实我们是需要把更多的这种时间
和更多的这种思考放给学生
让学生来做这个学习的这种主角
让他们来作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来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觉得这种混合学习对于我们中国目前
这种特殊阶段的教育问题来讲
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老师 你给我们讲了这么多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方方面面
我想各位老师各位同行有可能跟我一样
都蠢蠢欲动 想去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探索
那么李老师 就在我们探索的过程中
在我们实施的这个过程中
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给我们各位同行吗?
我觉得混合式学习其实这种学习模式
本质上是在技术驱动的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所以我想混合式学习的实施
首先离不开一个比较好的技术平台
所以就是怎么样能够帮助教师做一个
交互性非常好的
然后又相互依赖的
能够把人和技术 把教师和学生
把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
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这样的一个交互平台
是非常重要的
您说的就是学堂在线这个平台吗?
我希望学堂在线能够继续开发一个学堂在线2.0
是专门为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
去进行探索的一个平台 这是我的一个期望
第二个就是说作为我们教师本身
我想就首先我们应该还是一个
非常强有力的一个知识整合者
我们是一个知识的这种整合者和创造者
所以因为所有的这种非常优秀的
这种教学内容的提供
还得依靠我们教师本身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刚才我说的
它是一个教育技术驱动下的
一个新的这种教学模式
所以我们还需要变成一个就是拥抱技术
和不拒绝技术的人
只要有这一份就是对技术的这种接受的模式
我们就会把这个混合教学
在其他更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
能够进行得更好
李老师刚才在对于我们实施过程中
提了一些建议 我想三点
一个是从教师而言他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承
和一个知识的创造者
同时他也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者
更重要的对于老师来讲我们有更高的一个要求
就是对于技术的一个吸收
或者对于技术的一个运用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
能够和李老师利用这三十分钟的时间
就慕课、SPOC、翻转课堂
特别是混合式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
以及混合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做了详尽的讨论
我想对于一线老师来讲
我们共同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 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混合式学习
在我们教材中的实践
-1.1 你知道MOOC吗—— 校园随机采访
-1.2 e时代的教与学
--e时代的教与学
-1.3 专家访谈:概念辨析
-1.4 专家访谈:实施操作
--讨论题
-1.5 教师体会
--教师体会
-第1周 认识混合式教学--第1周作业
-2.1 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2.2 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法:MOOC为什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 用OBE思想进行课程设计
-2.3 课程案例访谈
-第2周 课程设计--第2周作业
-3.1 识其厚薄,因势利导
-3.2 循其旨要,有法乃高
-3.3 着眼实效,静以示道
-3.4 重在实操,动方生妙
-3.5 眼明心了,因材施教
-3.6 教师访谈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第3周 线上教学——动静结合的艺术--第3周作业
-4.1 线下学习设计原则
--线下学习设计原则
-4.2 面向学生设计线下内容
-4.3 线下学习脚本设计
-4.4 线下学习的分组安排
-4.5 心理上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
-第4周 线下学习的设计与准备--第4周作业
-5.1 前三周最关键
--前三周最关键
-5.2 引导性发言和总结
--引导性发言和总结
-5.3 授课场所的翻转
--授课场所的翻转
-5.4 翻转课堂的组织
--学生自由讨论
-5.5 学生课堂表现计分的思路和技巧
-5.6 学生课后的任务
--学生课后的任务
-第5周 线下学习的实施--第5周作业
-6.1 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6.2 哪些课程适合混合式教学
-6.3 如何看待教师投入的时间和收效
-6.4 大班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
-6.5 如何使用调查问卷收集反馈
-6.6 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6.7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