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 >  第六讲 >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在线视频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下一节: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

我们的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

决定了我们的均衡价格

那么如果我们的政府

对这个市场进行一些干预

那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

它在配置资源的时候

可能产生一些对于我们社会来说

还是很有效的一些结果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来

系统性地思考一下

那么市场的价格到底是不是真的

就一定会产生一个非常良好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接下来

要对我们前边分析的供给和需求

决定的市场价格它的福利特征

来进行一个分析

那么既然我们说到了

要对市场的价格它的福利特征

要进行一个分析

那么在这里边我们首先

跟大家介绍一个相关的概念

其实到现在为止

我们跟大家所介绍的经济学的知识

都被我们称之为时政经济学

那么我们将要记下来的

所关心的我们的市场价格

它的福利特征

那么就被我们称之为规范经济学

那么什么叫做时政经济学呢

时政经济学它所分析的问题就是

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

就比如说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最低工资是不是会导致失业

那么它描述的是

如果一件事情发生

它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那么它更多的是我们从科学的意义上

来分析我们事情的原因和它的结果

而规范分析它强调的是

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那么相对于时政分析我们可以说

最低工资会不会导致失业

而规范分析的问题就是

我们应不应该有最低工资

我们应不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那么它表述的就是

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么它更多的是出于我们的价值观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开出的一些药方

那么我们所要进行的

关于这个市场价格福利特征的分析

那么就属于我们的规范分析

而这个规范分析里边

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我们的

福利经济学

那么它要讨论的问题就是

从我们的市场参与者的

买方和卖方的利益出发

我们市场决定的价格

是不是最大化了

我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那么如果它最大化了

那么它是如何使之最大化的

如果它没有使之最大化

它背后的阻碍因素到底应该是什么

那么所以我们接下来

要讨论的问题就是

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

是不是最大化了

我们市场中参与者买者和卖者

他的福利

那么既然我们要看最大化

买者和卖者的福利

那么我们首先先分别看一下

买者的福利和卖者的福利

我们应该如何来度量

那么我们首先来度量一下

我们买者的福利

那么要想度量我们买者的福利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

被我们称之为支付意愿

那么所谓的支付意愿

它指的是买方愿意为某种商品

支付的最高的价格的数量

那么这个就被我们称之为

我们所说的支付意愿

那比如说如果我们说

一个消费者对于冰激淋的支付意愿

那么实际上指的就是

这个消费者愿意为吃到这个冰激淋

最多付出多少货币

那么如果我们有了支付意愿

这个概念

那么测量买方福利的指标

被我们称之为消费者剩余

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它指的是买方愿意为一种商品

支付的数量

或者说他的支付意愿减去

买方实际支付的量

比如说这个商品的价格

那么如果是我们的支付意愿

减去我们的价格中间这个差值

就被我们称之为了消费者剩余

那么我们这么介绍这个概念

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

我们下面通过一个例子

让大家来看一下

什么叫做支付意愿

什么叫做消费者剩余

现在我们假设有四个买者

这四个买者呢他们来参加一场拍卖会

那么在这场拍卖会上

我们是要拍卖一张珍贵的唱片

那么在拍卖会开始之前

这四个人他们都分别有

对这张唱片的一个心理价位

那么第一位消费者他的价位是100

第二个他的价位是80

第三个是70

第四个是50

那么这个心理价位实际上

就是这个消费者他的支付意愿

他就表示的是这个消费者

最多愿意为这个商品

所支付的价格是多少

那么如果有了支付意愿

那么我们如何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呢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拍卖会

我们正常开拍

如果开拍之后

假如说我们的拍卖方说

这张唱片我们要价40元

那么如果要价40元的时候

这些拍卖者就会出价

那么出到50元

那么我们最后一个拍卖者

那么他就不会愿意再出价了

那么如果价格再上涨

比如说出到70元

我们倒数第二个拍卖者

他也不出价了

如果出到80元我们第三个拍卖者

他也退出了

因为他最多只愿意为这个商品

出80元

如果我们拍卖方说这个商品

比如说卖80.1元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超出了

他的心理价格

那么这个拍卖者就退出了这个市场

那么他退出市场之后

那么谁愿意买这个商品呢

显然就是我们第一个购买者

因为他的购买意愿是100元

那么如果他的购买意愿是100元

但他实际支付的价格呢

可能只是比80略高

那么因为他的支付价格

只是比80略高

比如我们简化一点我们就假设

他支付的价格就是80

那么在80的时候

第三个拍卖者就选择了放弃

那么如果他支付的价格是80

而他对于这个商品的评价是100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获得了

主观上的一个满足

因为他本来是准备为这个商品

出100块钱的

而现在只出了80

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我们赚了

因为我本来想对这个商品

出一个更高价

但是我现在以一个便宜的价格

买到了这个商品

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

那么赚到了多少呢

就是我们中间的这个差值

那么这个差值我们感觉到主观上的

这种赚到的感觉

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所以说消费者剩余

就表示的是支付意愿减去

我们为了获得这个商品

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消费者剩余

通过咱们这个表格

那大家可能会看到

它这个概念很直观

但是这个概念它实际上

是与我们前边介绍的

需求曲线密切相连的

为什么消费者剩余

它是和我们的需求曲线

密切相连的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它衡量的是我们的支付意愿减去

我们的实际支付成本

那么实际上这个支付意愿

它就是我们的需求曲线本身

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

我们这个需求曲线实际上反映了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呢

我们这么来考虑一下

咱们假设我们还是有刚才的

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么在刚才的这个例子里边

如果我们的这个拍卖品的价格

在80到100

那么我们只有1个消费者

愿意购买这个商品

为什么

因为如果价格在80-100的时候

那么只有一个消费者他认为的

心理价位是比这个高的

那么所以他认为他自己赚到了

因此他会购买这个商品

而如果价格超过了100

那么所有的人

都会超出自己的心理价位

所有的人都不买了

而如果价格落到了80以下

那么我们对这个商品评价为80的人

他也会购买

那么所以说我们的需求曲线

是怎么形成的

因为需求曲线表示的是

我们这个社会价格的变动

对于需求量的影响

所以说实际上

我们的这个需求曲线的由来

它就是当价格变动的时候

在不同的价格上有新的消费者

进入到这个市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图可以看到

实际上我们刚才左边所描绘的

对于这张珍贵的唱片

它人们所展示的支付意愿

它其实就对应于我们后边的这幅

需求曲线

那么如果咱们的市场价格

比如说我们超过了100

如果市场价格在100以上

那么这个时候

因为所有人的支付意愿都比100小

那么就没有人购买

那么我们的需求量就是0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需求曲线

就与纵轴是重合的

那么如果我们的价格降到了100块钱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第一个消费者

约翰这个人他就愿意购买这个商品

因为他对这个商品的心理价位

就是100元

所以当我们的价格是100的时候

那么约翰就进入到了这个市场

他愿意买多少呢 买一张唱片

那么所以这时候我们的需求量

就是1

那么如果我们的价格接着往下下降

如果是位于100到80之间

那么这个时候整个市场上

还是只有约翰一个人

那么如果我们的价格降到了80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第二个保罗

他就进入到了市场

因为他的心理价位就是80块钱

当价格降到80的时候

保罗开始进入到市场

那么保罗买几个呢

买一个单位

再加上前面约翰买的一个单位

所以当价格为80的时候

我们市场整个的需求量

就到了两个单位

那么依此类推

如果我们的价格降到了70

第三个消费者乔

就会进入到我们这个市场

那么这个时候市场的需求量

就变为三个单位

如果我们的价格降到了50

那么第四个消费者进入市场

购买量变为四个单位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

实际上我们的需求曲线

是怎么形成的

它其实就是在当我们的价格

发生变化的时候

我们的消费者续灌进入市场

所产生的一个结果

因此 需求曲线是什么

需求曲线实际上表示了

我们这个市场消费者

对于这个商品它的一个支付意愿

那么如果说需求曲线

表示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前边所介绍的

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一定是和需求曲线是密切相关的

那么消费者剩余它所测量的是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与消费者所付成本之间的差额

而需求曲线呢

表示了我们的一个支付意愿

那么所以说它这个差额

会在什么位置呢

一定是应该在需求曲线

与我们市场真正的价格

中间的这样的一个区域

那么在这个区域里边

那么它就代表了消费者支付的

我们的成本

与消费者愿意获得的最优的这种

支付的意愿之间它的一个差额

那么所以

对于我们的消费者剩余来说

它实际上就是需求曲线

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一个区域

那么我们这段话怎么来理解呢

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

来仔细看一下

它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那么比如说我们左边这幅图形

就是我们刚才利用

我们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所获得的一个市场的需求曲线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

类似于我们拍卖会

如果我们这个拍卖会价格到了80

那么其他的人就退出拍卖市场

只有约翰一个人还在市场中

因为他的保留价格是100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成交价

就是80

那么如果我们的成交价是80

那么这个时候

对于约翰这个人来说

那么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是100

而实际的价格是80

那么这两个的差

就是我们说的消费者剩余

就是支付意愿与他支付的

成本之间的差额

那么这就是约翰这个人

他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如果我们假设我们现在

价格下降了

从80降到了70

那么从80降到了70之后

这个时候因为我们的价格下降

我们第二个消费者保罗进入了市场

那么这个时候当价格为70的时候

我们第一个消费者约翰

他的生产者剩余是多少呢

那么应该是他的保留价格

他的支付意愿100

与我们的真实价格70

中间的这个区域

那么就是我们图形中

这个深蓝色的区域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我们的价格

从80降到了70

那么我们新的消费者保罗进入

那么保罗这个时候

也获得了十个单位的

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因为他的支付意愿是80

而实际价格呢是70

所以他的这个消费者剩余

就是他的支付意愿

与我们 他的支付意愿

与我们的实际支付的价格

中间的这个区域

那么通过这两幅图形

我们就会发现

如果我们给定一个市场价格

比如说是70

那么在这个市场中

消费者的所有个人

每个人的消费者剩余

应该是自己的保留价值

与市场价格的差

那么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保留价值与市场价格之差

那么我们加总所有人

就可以形成这个社会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这个社会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

既然我们是加总了所有人

那么它就会表示是我们整个

这个需求曲线以下

价格线以上这一部分的面积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的

我们利用我们的需求曲线

来分析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我们的价格变化

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者剩余的呢

其实在我们刚才的这个图形里边

我们也可以看到

我们的价格变化

比如说我们通过这个图形我们来看

我们的价格下降

如何通过我们的消费者的进入

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左边的这幅图形

我们假设现在我们的价格水平

在P1的这个位置上

那么如果价格水平

在P1的这个位置上

那么根据我们前边的分析

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应该是需求曲线以下价格P1以上

中间的这个部分的面积

那么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就是我们初始时候的消费者剩余

而我们现在假设我们的价格水平

从P1下降到了P2

那么如果我们的价格水平

由P1下降到了P2

那么根据我们的需求曲线

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

它使得我们的需求量

从Q1增加到了Q2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怎么变化呢

它会有两个变化的来源

首先 对于我们Q1

这一部分的消费者而言

我们在消费Q1的这个数量的时候

原来我们支付的价格是P1

而我们现在支付的价格是更低的P2

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的保留价值

与我们实际支付的P2之间

这个差额就变大了

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原有的消费者

因为价格降低所获得的

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那么这一部分我们这个图形中

B部分的这个面积

那么就导致了我们这样的一个

原有消费者他的剩余的提高

而剩下的这部分

我们这个浅蓝色的三角形

它是我们的消费量

因为价格降低从Q1增加到了Q2

那么随着我们消费量的上升

那么它表示的是

我们新进入的消费者

那么这一部分的消费者

那么现在价格降低了之后

它的保留价格超过了P2

那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

他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所以说当我们的价格

从P1降为P2之后

我们的总消费者剩余

应该是我们这个需求曲线

与价格中间的这个大三角形的面积

那么这个大三角形的面积

它如何比我们原来的

小三角形的面积变多呢

那么实际上就是因为

我们原有的消费者他的价格下降

增加了消费者剩余

同时新进入的消费者

那么因为价格下降他的进入

产生的消费者剩余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要测量

消费者的福利

那么我们的指标用的是消费者剩余

那么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它表示的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与消费者的支付的成本之间差额

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在我们前面的知识里面

它就会表现为

我们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那么如果支付意愿

是我们的需求曲线的话

支付意愿与支付成本的之间的差额

那就表示为了需求曲线

与我们市场价格中间的

这部分的面积

那么当价格变化之后

我们消费者的福利为什么会上升

就是因为原有的消费者

他的福利会改变

同时当价格变化之后

我们新进入的消费者

会出现的福利的提高

那么这就是我们如何来度量

每个消费者他的福利水平

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课程列表:

导论

-微观经济学简介

--微观经济学简介

第一讲

-1.1 稀缺

--1.1 稀缺

-第一讲--1.1 稀缺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第一讲--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一讲--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二讲

-2.1 一个经济寓言

--2.1 一个经济寓言

-第二讲--2.1 一个经济寓言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二讲--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三讲

-3.1 需求

--3.1 需求

-第三讲--3.1 需求

-3.2 供给

--3.2 供给

-第三讲--3.2 供给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三讲--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四讲

-4.1 需求弹性

--4.1 需求弹性

-第四讲--4.1 需求弹性

-4.2 需求弹性应用

--4.2 需求弹性应用

-第四讲--4.2 需求弹性应用

-4.3 供给弹性

--4.3 供给弹性

-第四讲--4.3 供给弹性

第五讲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第五讲--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五讲--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第五讲--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六讲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第六讲--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第六讲--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六讲--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七讲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七讲--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七讲--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八讲

-8.1 外部性(1)

--8.1 外部性(1)

-第八讲--8.1 外部性(1)

-8.2 外部性(2)

--8.2 外部性(2)

-第八讲--8.2 外部性(2)

-8.3 外部性(3)

--8.3 外部性(3)

-第八讲--8.3 外部性(3)

第九讲

-9.1 公共物品

--9.1 公共物品

-第九讲--9.1 公共物品

-9.2 公共资源

--9.2 公共资源

-第九讲--9.2 公共资源

第十讲

-10.1 生产成本(1)

--10.1 生产成本(1)

-第十讲--10.1 生产成本(1)

-10.2 生产成本(2)

--10.2 生产成本(2)

-第十讲--10.2 生产成本(2)

第十一讲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第十一讲--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第十一讲--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一讲--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二讲

-12.1 垄断(1)

--12.1 垄断(1)

-第十二讲--12.1 垄断(1)

-12.2 垄断(2)

--12.2 垄断(2)

-第十二讲--12.2 垄断(2)

-12.3 垄断(3)

--12.3 垄断(3)

-第十二讲--12.3 垄断(3)

第十三讲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第十三讲--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第十三讲--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第十三讲--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三讲--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四讲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第十四讲--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第十四讲--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四讲--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五讲

-15.1 收入与歧视(1)

--15.1 收入与歧视(1)

-第十五讲--15.1 收入与歧视(1)

-15.2 收入与歧视(2)

--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五讲--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六讲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第十六讲--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第十六讲--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期末考试

-微观经济学原理线上考试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笔记与讨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 评分: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
欢迎学习『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慕课视频播放-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MOOC慕课视频教程-柠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