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 > 总结 > 微观经济学总结 > 微观经济学总结
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们已经接触了微观经济学中
最核心的一些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接下来我们将这些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放在一起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
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
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
并将这些物品和劳务
在不同的人们之间进行分配
对于经济学这个问题而言
它的起点在我们这个概念中
非常明确 就是稀缺
稀缺 它实际上说的
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状态
它并不是说我们的资源
绝对的少 而是说我们假设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那么相对于无穷的欲望而言
任何有限的资源都是不足的
因为我们的资源
相对于我们的欲望是不足的
所以我们就称
我们这个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
那么在面对稀缺的时候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际上 经济学给了我们
解决稀缺问题的
一个具体逻辑链条
因为我们的资源是稀缺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做
一件事情的时候
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为什么呢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
它意味着资源相对于
我们的欲望是不足
所以我们在满足一个欲望的时候
就满足不了其他的欲望
因为我们在满足一个欲望的时候
会放弃对于其他欲望的满足
那么放弃的这个满足
就产生了我们的机会成本
所以稀缺这个状态一定意味着
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为
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所以在经济学的世界中
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为我们任何一个行为
都有机会成本
那么行为与行为之间
就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来比较大小
如果有了机会成本的大小
就产生了下一个概念
叫做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就说的是
如果两个人我们都做同一件事
有一个人他的机会成本比较低
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比较优势
比如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
罗斯和弗兰克两个人
他们可以养牛和种土豆
在养牛这件事情上
因为以土豆衡量的
机会成本对于罗斯而言更低
所以罗斯在这件事情上
就具有了比较优势
那么如果一个人
在一件事情上有了比较优势
那么要想使得我们这个社会
更好的解决稀缺问题
我们就可以让人们进行分工
让每一个人从事自己
最有比较优势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
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时候
人们应该分工呢
那么这个的原因是
如果人们分工了
那么我们在生产产品的时候
机会成本就是最低的
因为每个人都做的是
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事情
那么就导致我们这个世界
总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总的机会成本最低
就意味着我们放弃的
其他的满足是最小的
那么所以可以使得我们这个社会
潜在的提供最大的满足
那么如果我们的人们进行了分工
那么它实际上就意味着
我们进行了专业化生产
在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下
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
比如说罗斯和弗兰克两个人
可以他们一个人养牛
一个人种土豆
但是在消费的时候
他们可能既希望消费牛肉
也希望消费土豆
那么如何满足
两个人共同消费两种产品呢
我们可以让在专业化之后
人们进行交换
交换这件事情看起来比较简单
但是它就产生了经济学中
一个核心的问题
我们交换按照什么比例来进行
这就是我们的交换价格
那么交换按照什么比例进行呢
在我们的前面分析中
我们可以知道
这个交换的比例一定是位于
交换双方各自的机会成本之间
为什么位于各自的机会成本之间
因为如果位于了机会成本之外
双方就会发现
自己的交换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的交换的价格
一定是位于机会成本中
如果位于了机会成本中
但是它位于机会成本的哪个点呢
在我们的前面学习中
我们可以知道
实际上这就构成了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的价格
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
价格由市场决定
那么如果价格由市场决定
这就衍生出来了
微观经济学的第二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那么市场决定的这个价格
是不是最优的解决了
我们的稀缺问题呢
所以概括来说 我们刚才看见的
经济学的一般定义
那么在我们的微观领域
可以表现为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 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第二个问题是
这个价格是不是最优的
解决了稀缺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价格是由什么机制来决定的
那么在我们的分析中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 所谓的市场
它就是一种分散决策
来决定价格的这样的一种机制
那么在这种机制中
我们是由两个主体的决策
完成了我们价格的产生
一个主体是企业
这个主体 它的行为是
通过使用生产要素
比如说劳动 土地和资本
利用这些要素
生产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说面包和矿泉水
另外一个市场的主体是家庭
家庭做的事情是
利用自己的生产要素
通过提供要素获得收入
然后利用这些收入
来购买消费品与服务
通过这样两个主体
我们就形成了两个市场
一个市场是我们的
产品与服务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
企业它的行为是供给者提供产品
家庭它的行为是需求者购买产品
而另外一个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
企业的行为是购买者
而家庭的行为是供给者
是要素的提供方
那么我们这两个主体两个市场
是如何联系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
这样的一幅市场的循环流转图
来进行一个展示
实际上我们的家庭和企业
它们在产品市场上
企业形成了供给方
家庭形成了需求方
需求和供给的作用
形成了产品市场的均衡
而如果要有产品市场的均衡
比如说企业的产品
它怎么能生产出来呢
是因为他使用了要素
家庭在买产品的时候
它怎么有钱呢
是因为他提供了要素
那么这样的话
通过家庭提供要素企业需求要素
我们就出现了要素市场
因此两个主体家庭和企业
就通过各自的行为
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
发生作用形成均衡
那么所谓的均衡
实际上就是我们
企业和家庭的力量
达到了一个平衡
在这种平衡的时候
我们的市场价格就决定了
那么这时候为什么啊
决定了市场价格
是因为我们家庭和企业的行为
决定了我们这个市场上的
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
当均衡的时候
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
那么这个时候
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市场
它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也就是说 我们的供给曲线
和需求曲线的焦点交点
就形成了我们这个市场的
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均衡的交易量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形
来把刚才的家庭和企业
它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做一个展示
比如说
我们如果以冰淇淋市场为例
对于这个市场
因为它是一个产品
它的需求是由家庭构成
家庭会有一条
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它表示的是
随着我们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消费者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少
而企业呢它会有一条供给曲线
它表示的是
随着价格越来越高
企业的供给量会越来越多
那么这两条曲线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供给和需求的交点
就形成了市场的
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
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
不仅仅适用于
我们以冰淇淋为代表的产品市场
它同样适用于
劳动 资本和土地的要素市场
那么在这个市场上
企业就形成了要素的需求
而家庭形成了要素的供给
供需的交点就决定了要素的价格
如果决定了价格
那么微观经济学的第二个问题
就是这个价格是不是最优的
解决了稀缺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
要想讨论是不是最优
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
是这个市场它的总剩余
总剩余等于消费者剩余
加生产者剩余
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它指的是在购买物品的时候
我们消费者的买方价值
减去我们实际买这个物品的支付
比如说我对冰淇淋
如果我的评价是十元
那么这个时候我实际支付了八元
那么我就获得了十减八
两元的收益
对于生产者 生产者剩余是
销售方实际获得的收入减去成本
比如生产冰淇淋的时候
如果我的消费价格是八元
我的成本是五元 那么八减五
我就获得了三元的收益
那么将这两个价值加到一起
我们最后的总剩余
实际上就等于买方的价值
就是我们的价格P减去
我们卖方的成本 那么所以说
要想使得这个社会是最优的
我们就需要使得
这个总剩余是最大的
那么对于我们的供给和需求
它能不能使得
这个总剩余最大呢
那么我们首先可以有两个结论
对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
第一点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
它将我们的产品首先从需求方
配置给了支付意愿最高的消费者
第二点在供给方生产这些产品的
都是成本最低的企业
那么怎么看见这个结论呢
我们可以借助于我们的
供给和需求曲线 比如说
我们这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和我们这条供给曲线的交点
决定了我们的均衡价格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
位于均衡价格以上的
这些需求曲线的部分都已经成交
而所有的生产方它的成本
都是位于了我们这些均衡价格以下
也就是我们发现
我们生产的成本是最低的
而愿意买这个商品的人
他付出的价格实际上是最高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形成了
我们在配置上将产品
卖给了愿意支付价格最高的人
而在生产上是生产成本最低的企业
这是我们在配置上实现了最优
同时我们这个企业
它的生产的产量也是最优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产量如果小于
均衡的产量我们的福利会受到损失
如果我们的产量大于均衡产量
我们的福利也会受到损失
那么还是可以借助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来做一个说明
如果我们在供给和需求的交点上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均衡价格
它是我们最优的这个社会的量
产量变小和变大
都会使我们的福利出现损失
比如说如果我们让产量变小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
当我们的产量从均衡量
变到更小的Q1的时候
我们买方的价值
是大于我们的成本的
因为价值大于成本 所以这个时候
对于消费者而言
就有一部分价值没有实现
因为我消费者的评价高
但是你的成本低 那么按理说
应该增加生产给我带来更多的剩余
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产量就到这
那么就使得在这个产量以外
我的评价高但是成本低的这部分
没有实现交易但是如果返反过来
我的产量如果增加到Q2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
成本大于了收益 这个时候
社会就出现了损失 所以总的来看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
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那么要想实现这个结论
实际上我们是有两个假设
一个假设是我们这个市场
是完全竞争的 另外一个假设是
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的结果
只对这个市场的参与人是有作用的
那么如果这两个假设不能得到满足
比如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
比如说我们存在了市场势力
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的价格与成本之间
就会存在了偏差
因为价格与成本之间存在偏差
我们的市场就不能导致最优的结果
同样如果我们买卖双方的决策
不仅仅是影响市场的参与人
而是会出现对于市场之外的
第三方出现影响
也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外部性
这个时候市场的产生的收益和成本
也不是最优的结果
因此 如果面对着市场失灵
比如说市场势力 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市场就不能最优的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需要我们的政府
来进行干预 提升我们市场的效率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要政府来介入经济
对于上述这些经济学里面
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原理
我们可以给大家总结为如下七条
那么首先这七条第一个方面是
关于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人们在市场中如何做出决策呢
第一个基本的原理是
在做出决策的时候
每个人都是面临着权衡和替代的
为什么人们都是面临着权衡和替代
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稀缺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一定要放弃另外一件事情的价值
所以我们就会出现权衡和替代
正因为我们有了权衡和替代
就产生了我们决策中的第二个原理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失去的另外一件事情
就是做这件事情产生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的权衡和替代
就导致了机会成本
因为我们有了机会成本
就产生了我们第三个原理
那么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
就需要考虑
我们这件事情的收益和成本
但是我们考虑的并不仅仅是
总收益和总成本
在决策中最重要的是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比如说企业在决定产量的时候
它需要考虑我多卖一个产品
给我带来的收益增量
与多卖一个产品
给我导致的成本增量之差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
我就多卖这个产品
如果收益小于成本
我就减少产量 所以影响我们的
更多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那么正因为人们会在边际上
进行思考 那么这个时候
当有些因素
改变了我们的成本和收益之后
这些改变我们成本和收益的激励
就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人们就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比如说如果价格变了
如果我们面对税收
人们的行为就会出现改变
那么这些改变
我们有一些度量的单位
例如我们的价格弹性
那么这是在我们的微观里面
人们如何决策所要遵循的
四个基本原理
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
我们除了要探讨
人们如何决策以外
另外一类问题就是
人们的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对于这个方面我们有如下三个原理
第一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变得更好
这是因为我们前面看到
比较优势通过节约了每个人的成本
能够使得这个社会
它的总福利得到最高
所以通过比较优势
人们进行分工与专业化
在这之后的贸易
能够扩大我们这个社会的福利
所以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而言
我们社会并不是零和的
通过合作能够使得我们这个社会
产生更大的收益
由于我们的社会
相互贸易是更好的结果
而组织贸易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
实际上就是市场 所以通常来说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个好方式
但是这个好方式
在面对市场失灵的时候
就需要政府加以补充
那么就是我们最后一条原理
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
那么这七条原理就是在
我们微观经济学这个领域
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
能够总结出来的
在微观里边最核心的基本原理
那么通过我们微观课程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的体会
这些原理的作用
那么我们微观课程的学习
就暂时告一段落
谢谢大家
-微观经济学简介
--微观经济学简介
-1.1 稀缺
--1.1 稀缺
-第一讲--1.1 稀缺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第一讲--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一讲--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2.1 一个经济寓言
-第二讲--2.1 一个经济寓言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二讲--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3.1 需求
--3.1 需求
-第三讲--3.1 需求
-3.2 供给
--3.2 供给
-第三讲--3.2 供给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三讲--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4.1 需求弹性
--4.1 需求弹性
-第四讲--4.1 需求弹性
-4.2 需求弹性应用
-第四讲--4.2 需求弹性应用
-4.3 供给弹性
--4.3 供给弹性
-第四讲--4.3 供给弹性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第五讲--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五讲--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第五讲--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第六讲--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第六讲--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六讲--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七讲--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七讲--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8.1 外部性(1)
-第八讲--8.1 外部性(1)
-8.2 外部性(2)
-第八讲--8.2 外部性(2)
-8.3 外部性(3)
-第八讲--8.3 外部性(3)
-9.1 公共物品
--9.1 公共物品
-第九讲--9.1 公共物品
-9.2 公共资源
--9.2 公共资源
-第九讲--9.2 公共资源
-10.1 生产成本(1)
-第十讲--10.1 生产成本(1)
-10.2 生产成本(2)
-第十讲--10.2 生产成本(2)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第十一讲--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第十一讲--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一讲--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12.1 垄断(1)
-第十二讲--12.1 垄断(1)
-12.2 垄断(2)
-第十二讲--12.2 垄断(2)
-12.3 垄断(3)
-第十二讲--12.3 垄断(3)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第十三讲--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第十三讲--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第十三讲--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三讲--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第十四讲--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第十四讲--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四讲--14.3 生产要素市场(3)
-15.1 收入与歧视(1)
-第十五讲--15.1 收入与歧视(1)
-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五讲--15.2 收入与歧视(2)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第十六讲--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第十六讲--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原理线上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