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学前儿童教育研究方法 > 第9章 研究成果表达与推广 > 9.3小组课题汇报案例 > 观察研究
周 次 | 第7-9周 | 章 节 | 第四章 观察研究 | |||||
教学 目标 | 知识目标
| l 了解观察法的科学含义、类型及特点 l 领会观察法实施的要求 l 了解观察法实施的阶段 l 理解并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 能力目标
| l 会对观察的目标下操作性定义 l 会设计观察记录表 l 会运用观察的具体方法评定儿童 l 能根据观察记录的语言进行辨析,并会撰写观察记录 l 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 ||||
重点 难点 | l 理解并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l 对观察的目标下操作性定义 l 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 |||||||
课时数 | 6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教室、问题发言样例、幼儿园 | |||||
教学过程(内容提纲) | ||||||||
导课: 分析并讨论: 表面现象下面隐藏着更多的东西。 Hanson ,Patterns of Discovery 不幸的是,事实不会告诉你:“看,我经常发生”;或“不要在意我,我不会再发生了”。实际上, 事实甚至不会告诉你:“我是事实。”对事实的界定必须由观察者…强加。事实不被界定,科学家便对它们无可奈何。 George A. Miller, Spontaneous Apprentices 想观察入微,我们必须…识别角色…偏见对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起作用。 Wurman, Information Anxiety
| ||||||||
正课: 第一节 观察研究概述
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是反复感知事物并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是既动眼睛又动脑子的工作。 观察法就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有目的的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考察,以获得教育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的区别 1、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目的性) 2、科学观察是有组织的系统的观察。 3、科学观察除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外,还可能要借助于科学仪器,有客观的记录。 4、科学观察的结果能被检验,可重复。 5、观察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观察法的类型 1、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2、根据观察的场所,将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看到被观察者的现场活动,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4、根据观察是否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半结构式观察、无结构式观察。
(1)结构式观察:也称有结构观察,有控制观察或系统观察,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进行观察的类型.它要求事先对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标准化,明确研究假设,规定要观察的内容和记录方法,并统一制定观察表格或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须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做出自己的评价.在实际观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观察,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最后进行科学分析。 (2)叙事观察法:随着对象(客体、行为或者事件)在时空中的变化,自然地、翔实地作观察记录,随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观察研究。有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例描述法等。 叙事观察法的特点:定性研究、生态化研究;其要求研究者必须做到:观察客观、记录真实,避免主观描述和解释(可用括号或注释的方法解释)。
第二节 科学观察的过程 一、科学观察的一般步骤 1、确定观察目标. 2、制定观察提纲,设计观察记录或设计编码方案。检查或准备观察工具。 3、观察记录或摄制观察录像。 4、分析观察录像并做编码。撰写观察报告。 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观察有七个组成要素:观察目的、观察内容和操作定义、观察的取样方式、观察情境、观察的时间和日程、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弗兰德互动分析 弗兰德是美国学者,他开发的弗兰德互动分析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进行分析的一个著名的和普遍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是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课堂上,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课堂上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形成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分析课堂上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反思教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发生的这些互动,可以看成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一种行为模式和风格。弗兰德互动分析,就是用一套表现课堂语言互动行为的符号编码,对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做观察记录和分析。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 (1)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第三节 叙事观察 一、 叙事观察 1、定义:叙事观察法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自然行为的观察记录,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中,用描述和记叙性的语言记录观察对象的动作、对话、活动和行为,从中得出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 2、特点:灵活方便和生动形象。 描述观察法适合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中使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或家庭环境里,教师或家长可以随手记下观察到的某一个或几个幼儿的行为表现,留作积累分析的资料。这种观察给希望了解幼儿、认识幼儿的观察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描述观察法分类:日记描述和事件描述。 【案例分析】活动:玩沙 观察地点:幼儿园户外活动区 观察对象:杨林、魏宇桐 观察时间: 10:15——10:20 行为的客观描述解释和说明孩子们进行玩沙活动,杨林和魏宇桐分为一个组。杨林对魏宇桐说:“来搭个公园,好吗?” 魏宇桐不语,用铲子不停地往盆里装沙,好一会才回答:“今天我来做坦克。” 杨林看看魏宇桐,他拿起杯子、水壶为魏宇桐装水,并慢慢地往盆里倒。魏宇桐则用双手将水和沙搅拌在一起。水倒完了,杨林又开始帮魏宇桐往盆里加沙,还不断地问:“沙还要吗?沙够了吗?” 魏宇桐终于说话了:“不要了,够了。你再去装点水吧!”杨林再次拿起容器去装水,这下倒进盆子里的水没过了沙,他们赶紧把多余的水倒掉,直到水和沙正好齐平,魏宇桐满意地对杨林说:“现在,我可以做坦克了。”魏宇桐从盆中取一把沙,两手将沙捏成一个大圆放在干沙上。他再抓起一把沙,捏成小圆状,放在大圆左边,又将手中剩下的沙再捏紧,放在另一边,并不断重复以上动作。杨林似乎看明白了什么,他也不断的从盆中抓起沙,捏紧一团交给魏宇桐。几分钟后,魏宇桐起身满意的看看自己做的“坦克”,自顾自的洗手去了,杨林紧跟再后。等他们再次回到“坦克”边时,发现“坦克”坏了,魏宇桐伤心的哭了起来,在杨林的安慰下两人开始进行修补,他们用双手隆起瘫塌的坦克,将其拍紧,并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好几辆“坦克”。 魏宇桐已经有了用湿沙进行简单造型的经验,他们在造型游戏中运用了大小概念、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水与沙之间的关系。同时,用手捏出沙团,对损坏的坦克进行修补,可见其动作的灵巧。在两个幼儿的合作建构中,可见魏宇桐是主动一方,构思主题,示范领导着建构过程;杨林也很善于配合,两个孩子协调建构主题,很自然地形成了主配角分工,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二、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是最早用来研究儿童的方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尤其在欧洲及美国急速发展且风行使用。日记描述法是针对个别孩子或团体进行长时间、反复性的记录,是用来记录儿童成长及发展的数据,着重于记录观察对象出现的发展性变化,既可以用于观察记录婴幼儿的一般发展状况,也可以集中观察记录幼儿在某一发展领域的变化,如语言、社会、认知、动作技巧的发展等,是一种纵贯式的记录方法。 1、 日记描述法记录的内容: l 自然情况,包括观察对象的年龄、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所处的环境等; l 婴幼儿发展变化或新的行为,每次记录内容应不同于以往的记录,观察者可以参与或旁观婴幼儿活动,在参与或旁观中观察记录婴幼儿的反应及所见所闻; l 细节情况,即观察记录婴幼儿行为表现时,也要观察记录他们的表情,如撇嘴、皱眉或微笑的眼神等。 2、日记法不足: l 观察对象选择的有限性。 l 观察客观程度的有限性。 l 样本的有限性。 l 观察时间的某种限制。 对父母而言,他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观察自己的孩子,而其他研究者要保持如此长期的观察是不易做到的。 三、事件描述法 事件描述法包括轶事记载和怪事记载。 1、轶事记载含义 是观察者只要认为重要的或觉得有兴趣的幼儿行为,不受观察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要求独个观察对象的连续跟踪观察,观察者可以记录随时出现的对自己有价值意义的事情。记录时间通常是在行为的事后,正由于它的简单方便及事后记录,非常适合一般家长及教保人员的使用,是自然观察中最容易的一种观察。轶事记录所得数据,不像日记描述法那么详细丰富,但它往往能掌握重点,记录到精要的数据。轶事记载适用于广泛的目的,可以了解初到新环境的幼儿,也可以了解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特点。轶事记载对教师具有一些特别意义,可以检验有关个别幼儿行为或学习方式的推测、证实强化幼儿某一行为的条件、获得有关幼儿在教学中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评价幼儿的进步与教学计划的适用性。 2、 注意几点: l 一是观察到某一轶事后要迅速记录,以便保证记忆的新鲜感和记录的真实性。 l 二是尽量记下中心人物的行动和所说的话,同时记下这一环境中与他相互交往的人物的反应; l 三是记录中应尽可能地包括环境、时间、行为的简洁描写; l 四是尽量准确地记录幼儿谈话的用词用句。如果确实无法全部记录下来,可先记下每句话中的关键词或词组,并用标点符号进行标注,之后立即补充完整; l 五是尽量做到观察记录的客观、真实和完整。
第四节 取样观察
抽样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一定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幼儿行为的进一步认识、理解的方法。抽样观察法所采用的抽样,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抽样,即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幼儿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用来代表相同条件的一般幼儿行为,观察时所观察的是作为样本的幼儿和有关的行为。 一.时间抽样观察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是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的方法。这种抽样观察法比较适于观察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为,对很少出现的行为不适用。时间取样法,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教保人员在适当的观察训练后也可以将其作为自己观察幼儿有力的工具。20世纪20年代,欧森曾用时间取样法研究儿童在教室中表现出的习惯性紧张。诸如幼儿游戏时常常会扮演角色进行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注意力的变化等,这些发生率较高的行为是适合用时间抽样观察法进行观察的。运用此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数据,但无法得知观察时间内影响幼儿行为的原因及过程。 2、准备工作:一是根据观察目的规定观察时间间隔的长度、次数和分布,使得这些观察时间间隔内幼儿所表现的行为,能尽可能地代表所要研究的行为的一般形态;二是用时间抽样法观察前,应预先详细制定好系统的记录表格,并对表格中的有关行为类型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详细描述,这样才能获得量化的数据。 3、观察计划制订注意事项:应注意三项因素的权衡考虑,即最适宜的时间单位、所要观察的对象人数、适当的观察行为类型。一般来说,观察中所需记录内容越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可以观察的对象就越少。如果观察时间间隔较短,而所需记录的行为类型又相对较多,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记忆和记录的困难,因此需要在观察前进行相当的训练。
二.事件抽样观察法 1、事件抽样观察法:是抽样观察并记录某种特定的事件或某类特定事件自然发生时情况的方法,是针对幼儿特定行为如幼儿的争吵、打架、合作等发生频率较低的行为所设计的观察法。观察者事先明确观察目的,选定某种或某类事件作为观察记录的目标,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要先界定清楚,如界定何谓“合作”、“分享”、“自我服务能力”等观察行为,然后在观察中等待这种事件的发生,只要所欲观察的行为出现,即予以记录,一直到行为结束为止。因此记录的内容是以事件为主,详细忠实地记录该事件发生情况与前因后果。它所关心的是事件本身的特征,而不像时间取样关心的是事件是否存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观察记录。 2、事件抽样法优缺点:与时间抽样法一样,由于对被观察的行为加以一定控制,因而观察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观察者摆脱主观选择性。但事件抽样法同样存在局限性,主要在于观察记录的往往是定性资料,较少定量资料,并且难以得到有关事件过去背景的信息,所以记录下来的事件也有可能是无代表性的偶发事件。如某个幼儿平时较少自我服务,但在观察时却偶然出现自我服务行为,这种行为被列入事件抽样记录,可能并不代表他的一般表现。事件抽样观察结果对于检验假设有一定作用,但观察者必须注意,这些结果不能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案例分析】6岁儿童的捣乱行为频数观察记录表 观察幼儿园:哆来咪幼儿园 观察班级:学前1班 课程名称:语言课《谜语》 观察时间: 8:30——8:50 观察对象:W——大伟(男)、Z——壮壮(男)、T——阿涛(男) Y——小雨(女)、B——御博(男)、Q——茜茜(女) 行为类别次数持续时间(秒)备注粗鲁行为⑦Ⅱ 6,7Z摇、站跪 侵犯别人④Ⅱ,⑧Ⅰ 5,2,2Z挤Q,Z拍W;Z推Q扰乱别人 说话④Ⅰ,⑧ⅠⅠ 10,6W-Z;Q告状,Y-B叫嚷 噪声⑥Ⅱ 4,10Z敲,2nd止转方向⑧Ⅱ ⑨Ⅲ 4,7,3,3,6T后转,B右转;Z3次左转冲人笑做其他事⑧Ⅱ 6,B蹲下四望;总结性概述:Z与Q、 W与T、Y与B分别是同桌,W、T在Z、Q前排。这是一段开始上课到课进行到中间的观察记录,从记录中可以看出Z是个比较活跃、爱捣乱的儿童,上课没多长时间,就开始活动,挤同桌、拍前面同学,摇晃座椅、站起来,后来又敲击书桌,第二次敲击时受到了老师的制止。B是个蔫淘的儿童,不招惹其他儿童,但却做引其他人注意的动作。Q、W、Y是被动引发影响课堂的动作的儿童。幼儿捣乱行为主要体现为转动身体、说话、告状、推挤拍同学及玩弄东西等,幼儿的捣乱行为开始出现于教师情境导入之后,集中在15分钟之后,与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
第五节 评定观察 一、 量表评定 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发生的目标行为评以相应的等级。其特点是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与其他定量观察记录不同的是,等级量表要求观察者作出更多的权衡和判断,也称为评定记录。 二、评定的方式 1、用等级(优、良、中、差等)注明,或用字母(A、B、C、D等)、数字(1、2、3、4等)注明 2、用词语描述(基本达到、不合格;无反应、反应一般、反应极快等)。 三、评定的时机 可以当场评定,也可在观察后根据综合印象评定。比较客观的评定方法应是事先规定各种等级的具体标准指标,并由多个观察者当场评定之后,考查一致同意的程度。如:①在最能描述教师对待班级的态度的等级上划圈: 非常肯定 大多时候肯定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偶尔否定 非常否定 5 4 3 2 1 ②根据幼儿是否乐于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实际情况标出其一: A从不;B很少;C有时;D经常;E总是 四、注意事项 在进行等级评定时,要根据观察者对所评对象的多次观察所得到的综合印象进行。还要用多个有经验的观察者同时进行评定,采用其平均值。经过系统训练的观察者会对各种主观偏见更加敏感,从而反应较为理智、准确与客观。
第六节 观察报告及观察误差 一、观察报告格式: 【课堂实做】 分析《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相关文章,并讨论观察的意义和方式 二、观察报告写作要点; 1、摘要 2、关键词及文献标识码、文献分类号 3、正文部分 包括已有研究的总结性概括、分析评论。 4、参考文献 三、观察误差与观察态度 (一)观察误差 1、观察误差来源-----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l 二是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 l 三是观察者的心理素质及个性特点。 l 四是观察手段。 2、观察客体----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被观察者的反应。如果被观察者感到了局外人的存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l 二是人为的假象。有时被观察者事先知道了有人要来观察,就会出于某些功利的目的,刻意营造一种环境或行为,这也是造成观察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l 三是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在实施观察时,往往有许多作为观察对象的事物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其本质特征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观察者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对它们产生一些片面的看法,从而造成观察结果的误差。 (二)观察态度 观察还需要正确的态度。不能先入为见,更不能轻信个别现象。如“眼见为实”对吗?“人不可貌相”对吗?“态度决定一切”也是观察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科学观察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勇于献身,不畏劳苦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2.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3.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创造性的科学观察,发端于质疑,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观察就是为释“疑”提供事实的。 4.虚怀若谷,精细入微 精确、敏锐的观察力是与科学观察相适应的优良品质素养。
| ||||||||
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书三---观察报告的撰写 | ||||||||
实训项目:幼儿园取样观察设计与实施 |
-1.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1.2什么是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1.3教育研究的基本构成
-1.4学前教育研究历史与趋势
-2.1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的一般过程
-2.2研究阶段及任务
--研究阶段及任务
-2.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素养
--学前教育科研素养
-3.1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3.2选题的原则和策略
--选题的原则和策略
-3.3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
--选题
-3.4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
--文献研究
-4.1观察研究概述
--观察研究概述
-4.2观察研究方法分类
--观察方法分类
-4.3观察研究设计--描述性观察
-4.4观察研究设计--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设计
-4.5观察研究实施及评价
--观察实训活动--观察报告
-4.6案例:时间取样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
- 观察研究
-5.1调查研究概述
--调查研究概述
-5.2调查问卷的结构
--调查问卷的结构
-5.3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编制
-调查研究
-6.1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研究概述
-6.2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
-6.3实验研究设计
--实验研究设计
-实验研究
-7.1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
-7.2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7.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
-- 个案研究
-7.4园本研究
--园本研究
--园本研究
-8.1数据的分类与整理
-8.2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
-8.3资料收集与分析案例
--记忆广度的测试
-9.1研究论文概述
--科研论文概述
-研究论文
-9.2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9.3小组课题汇报案例
--研究小组汇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