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论文写作与表达》课程以“启发逻辑,引导思维,落实写作,注重沟通”为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纠错+常见问题总结的教学方式、自编教材+一对一指导方式、难点—案例—模拟的教学模式、实战训练+现场点评的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混合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进行严谨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可以较好的呈现科学研究的结果,并对科学问题发展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力。在师资配备方面,主讲教师具备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经验,本硕期间评教结果均在95分以上,授课效果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在资源配置方面,该课程拥有配套教材《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南》,为学生提供直接参考的心得手册。在学科领域方面,该课程跨越理、工、文等学科领域,具备跨学科优势。在课程内容方面,该课程将“教育报国”、“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想,贯穿到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在指导方式方面,该课程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制定线上+线下的个性化指导计划。在教学模式方面,该课程根据网络课程学习特征,拆解知识点,打造全新知识板块。在教学效果方面,该课程提倡师生网上双主体互动效应,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开设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哲学、
《学术论文写作与表达》课程以“启发逻辑,引导思维,落实写作,注重沟通”为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纠错+常见问题总结的教学方式、自编教材+一对一指导方式、难点—案例—模拟的教学模式、实战训练+现场点评的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混合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进行严谨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可以较好的呈现科学研究的结果,并对科学问题发展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力。在师资配备方面,主讲教师具备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经验,本硕期间评教结果均在95分以上,授课效果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在资源配置方面,该课程拥有配套教材《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南》,为学生提供直接参考的心得手册。在学科领域方面,该课程跨越理、工、文等学科领域,具备跨学科优势。在课程内容方面,该课程将“教育报国”、“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想,贯穿到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在指导方式方面,该课程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制定线上+线下的个性化指导计划。在教学模式方面,该课程根据网络课程学习特征,拆解知识点,打造全新知识板块。在教学效果方面,该课程提倡师生网上双主体互动效应,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研究
--什么是科学研究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分类
--科学研究的分类
-第三节 逻辑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的方法
-第四节 习题
--习题
-第一节 访谈法
--访谈法(1)
--访谈法(2)
-第二节 问卷法
--问卷法(1)
--问卷法(2)
--问卷法(3)
--问卷法(4)
-第三节 习题
--习题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
-第三节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
-第四节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五节 习题
--习题
-第一节 定量研究学术论文写作框架
-第二节 定性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特点
-第三节 习题
--习题
吴杨 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2010-2012年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CSSCI和SSCI论文近30篇,主持课题22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共4部。担任《公共管理学报》、《科技进步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评审专家。同时担任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智库咨询专家。 作为一线教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论文写作与表达》、《写作与交流沟通能力》等7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对象分别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5年来,总授课935学时,年均187学时。讲授课程受到学生一致好评,研究生课程《写作与交流沟通能力》2018年-2019年两学期评教结果分别为97.26和94.57。本科生通识课《学术写作与沟通能力培养》2018-2019年两学期评教结果分别为96.3和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