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 > 第六章 配送管理 > 6.2 配送车辆管理 > 6.2.2 车辆配载
大家好
欢迎来到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
课程微课堂
今天
我们讲解的知识点是
车辆配载
任务引入
A配送中心是
一家为便利店提供
配送服务的综合性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位于城市边缘
便利店位于
繁华城市中心区
作为管理者的你
需要对装车进行
怎样的规划才能
使每一辆都能够按照
配送计划完成
便利店的配送任务
任务分析
完成该项任务
需要根据货物的重量
体积及包装
经过缜密的计算
来设计配载方案
今天我们通过对
以下两种方法的学习
掌握车辆配载方法
由于货物的重量
体积及包装形式各异
所以具体车辆的配载
要根据客户要求结合
货物及车辆的具体
情况综合考虑
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
经验或简单的计算
来设计配载方案
车辆的配载计算
要在一定的前提
假设条件下来进行
通常假设如下
车辆的容积
和在载重量的额定限制
每一个订单
都包括货物的特定数量
每种货物的包装
都可以测出长、宽、高
货物的包装材质相同
且遵循配载的原则
一、经验配载法
采用经验法配载时
也要用简单的
数学计算模型来验证
装载的货物
是否满足车辆
在载重量及容积
方面的限制
具体的数学计算模型如下
式一表示配载目标函数
装入尽可能多的
客户个数的货物
式二和式三分别表示
体积和载重量的
限制条件
式四中的Xi等于一
表示第i个客户的
货品装载入车
否则货品不装载
上述配载计算模型
只能初步验证
是否满足载重量
及车辆容积的要求
由于货物具有多种多样
的外形特征
必须通过实物测量
及模拟装载后
才能确定最终的配载方案
在车辆装载时
密度大的货物
往往装载到
车辆最大载重量时
车辆的体积空间
剩余还较多
密度小的货物装满车厢时
车辆的最大载重量
还没有达到
这两种情况
都会造成运力浪费
因此
采用容重法将
两种货物进行配装
是一种常见的配载装车方法
二、容重配载法
假设有两种
需要配送的货物
A货物的密度为RA
单件体积为VA
B货物的密度为RB
单件体积为VB
车辆额定载重量为G
车辆最大容积为V
考虑到A、B两种货物
尺寸的组合
不能正好填满车辆
内部空间及装车后
可能存在
无法利用的空间
故设定车辆
有效容积为百分之九十V
计算配载方案
在既满载又满容的前提下
设货物A、B的装车数量
分别为x、y
则可得到方程组如下
求解这个方程组
得到x、y的数据
即为A、B两种货物
各自装车的数量
这个方程组
只适用于两种货物的配载
对于货物种类多
车辆种类多这种情况下
计算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
从所有待配载的货物中
选出体积(重量)最大
和体积(重量)最小的
两种货物进行配载
其次
根据剩余车辆载重与空间
在其他待装载货物中
再选出体积(重量)最大
和体积(重量)最小的
两种货物进行配装
最后
三.依此类推
直至所有货物装载完成
三、配载时应注意的事项
车辆配载是充分利用
运输工具的载在重量和容积
采用先进的装载方法
合理安排货物的装载
在具体的装载活动中
除了考虑质量和容积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减少或避免差错
尽量把外观相近
容易混淆的货物分开装载
不得将散发异味的货物
与具有吸收性的食品混装
切勿将渗水货物
与易受潮货物一同存放
包装不同的货物
应分开装载
如板条箱货物
不要与纸箱
袋装货物堆放在一起
这样装载的话
容易产生混淆
易致货物丢失
具有尖角或
其它突出物的货物
应与其他货物分开
装载或使用木板隔离
以免损伤其它货物
危险货物要单独装载
今天的讲解到此为止
谢谢大家聆听
-1.1 初始仓储
-1.2 初识配送
-1.3 仓储企业岗位认知
-1.4 配送企业岗位认知
-第一章复习题
-2.1 物流信息技术
-2.2 常见的仓储配送设备
--2.2.2 货架
--2.2.2 货架
-第二章复习题
-3.3 入库手续
--3.3入库手续
--3.3 入库手续
-3.1 入库准备
--3.1 入库准备
--3.1 入库准备
-3.2 货物验收
--3.2货物验收
--3.2 货物验收
-3.4 商品堆码
-3.5 商品苫垫
--3.5商品苫垫
--3.5 商品苫垫
-第三章复习题
-4.1 商品保管养护
-4.2 仓储安全管理
-4.3 库存盘点
--4.3库存盘点
--4.3 库存盘点
-4.4 库存结构合理化
-4.5 库存数量合理化
-4.6 仓储6s管理
-第四章复习题
-5.1 出库前准备
--5.1出库前准备
-5.2 出库流程
--5.2出库流程
-5.3 拣货作业
--5.3拣货作业
--5.3 拣货作业
-5.4 补货作业
--5.4补货作业
--5.4 补货作业
-5.5 出库异常处理
-第五章复习题
-6.1 配送中心认知
-6.2 配送车辆管理
-6.3 配送路线优化
-6.4 配送成本管理
-6.5 配送组织与管理
-第六章复习题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