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 >  第1周 化工系、热能系、航院、土木系 >  土木系-安钰丰 >  问答及答辩结果

返回《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问答及答辩结果在线视频

问答及答辩结果

下一节:答辩人刘向简介

返回《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问答及答辩结果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刚才安钰丰同学报告了

他论文主要内容

他主要研究了两种具体形式的

方形钢管混凝土结合构件

一个是中间

一个圆形钢管混凝土的

这种方形的压弯构件

再一个是在四个角部

各布有一根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

这种中间空

中空的空心的

方形混凝土压弯构件

做了29个不同构件的实验

研究了它的这个压弯性能

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尤其是数值模拟分析

它构建了一个精细化

有限元数值模型

特别着重讨论

混凝土的这个本构模型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

研究两种构件的这个作用机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这个设计分析方法

最后为进行这种构件

所构成的结构体系的分析

还提出了一种纤维梁模型

我听下来大致工作是这个

大家看有什么感觉

他没有讲清楚的

或者有什么地方有疑问的

现在大家提问

我们这样先把问题提出来

安钰丰同学记一下

最后逐一回答

好吧

我先说吧

这个论文还是比较丰富内容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就是说这个测试了这个钢管

和这个内外混凝土的

这个它的这个压力

互相之间的这个约束

和压力的这个变化的过程

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当然我想就是没太听清楚

我想问一下就是说

你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和这个纤维模型

在考虑这种约束作用的时候

它是有什么不同的

而且就是说其中有一个

就是说等于你这个钢管

它对于内部的混凝土是约束的

但是它对外部被箍筋限制的

这一部分的混凝土

它实际上是往外胀

那它对这一部分混凝土的作用

和它的性能有没有影响

我说一下

那么听完他的报告也看了论文

总体感觉这个博士论文工作

是工作量非常大

然后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那么是很不错的一篇博士论文

那么我有两个问题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问题是

就是一开始你介绍了

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

在工程中已经获得了很多应用

也列出了咱们十几个工程

对吧

但是你这个论文又是研究这个

这种构件的这种设计方法的

那我想就问一下

那么这些已有的工程

是怎么来设计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这个工作

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两类构件

研究它的有限元模型

建立有限元模型

然后通过有限元模型

然后来分析它的这个承载的机理

最后提出设计方法

那么关于有限元模型

你提出就是你建立了

它的精细有限元模型

那我想知道一下

就是之前是不是也有其他学者

已经建立了有限元模型

然后你这个精细有限元模型

精细在什么地方

这是第二个问题

然后建议意见和建议吧

就是首先就是这个题目

你这个题目

是方形钢管混凝土叠合

压弯构件力学性能

和设计方法研究

但是这个内容当中实际上

你是研究这个构件的

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

其中包含了就是压弯

也还包含了就是受弯

还有就是轴心受压

所以你这个题目似乎

就没有把这个内容全部涵盖

所以我的建议

是不是改一下这个题目

第二就是你这个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我觉得就是

表达还可以更清晰一些

那我刚才听你的

这个答辩的汇报是很清晰的

但是论文摘要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说

你成果的第一点你说建立了模型

但是这一点里边没说

对这个模型进行了验证

实际上验证的工作你是做了

但是没反映到这个摘要里

再举一个例子

你这个第二点里实验结构表明

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应的

钢筋混凝土构件事件相比

空心钢管混凝土叠合实验

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黏性

就是你这个

因为钢筋混凝土事件

和这个空心钢管混凝土

就是相应的究竟是个什么含义

我觉得这个是不清晰的

那么就说作为这个摘要

它是一个博士论文的门面

就是一定要能够经得起推敲

所以这是第二一点

第三点就是有的内容

就是你现在这个内容非常多

但是有的内容我觉得表达的时候

还可以再推敲一下

比方说在这个研究背景里面

研究背景里面

你第二页的就说了

这个应用实例以后

然后又给出的非常详细的描述

说它这个钢管混凝土直径D

与截面宽度b的比值

然后就是说这个

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然后接下来等于是大型桥梁

这个也是比值

那么下面研究背景里面

其实没有必要说这么详细

这是第一

第二你说的

这个详细的目的是什么

似乎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当然可能是我还没有

这个看的那么仔细

那么也请你一会儿

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说一下

好吗

我就是这些

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很有新意

就是说这个构件

我们在高层里面也遇到过这样的

但是我们没有按这样去考虑设计

比方说我们地上的

是钢管混凝土柱

那么可能这个柱子

我们到地下的时候

比方插到地板的时候

地下部分的这些柱子

可能就是这种形式

是吧

就是这种形式

但是我们原来设计的时候

没有按照叠合的去考虑

可能就是按构造算

所以这个可能对我们工程

比方说我们地下比方有到七层

或者现在地下室越来越深了

实际上这个它的贡献

如果按照这种叠合

去考虑这个构件的话

可能这个意义很有意义的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挺

在工程意义上是

那么这里面我觉得

要用到工程里面

这里面是我们看

就说从这个构件的特点来说

它是包括了这个就是

被钢管约束的混凝土

和外围的非约束的混凝土

是钢筋混凝土

那么这样的一个三部分的组成

那么对于工程来说的话

就是节点怎么处理

是吧

比方说我一个混凝土的梁

跟这个柱子连接

那我很自然的我是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连接

那我跟外围的

就是外围构件的

钢筋混凝土连接

那么里面的钢筋

约束混凝土这时候

它在节点区的性能

以及它这个

连接构造有什么要求

它才能起到这个作用

所以这个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就是对工程应用的这个节点

这三部分怎么分

当然我们还有一种形式

可能会跟这个钢的两点结合

所以这个节点的这个

现在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还有一个就是说

你在讲到了这个一个

方钢管的叠合构件里面

对于就是实际上是对于

它那个剪力和弯矩的

相关性是可以忽略的

就是用底部的一个截面

来验算出能保证

因为你觉得

这个剪切变形影响很小

是吧

就是剪切变形的影响很小

对于方钢管

这样的一个叠合作用

方形的这叠合作用

但是对于叫空心的

对于空心的之后

你就没有提到了

因为你那个研究

是基于这个方形的

这个叠合的研究

但是对于空心的这个截面

我想是因为它这个截面比较大

然后四个角部

你是用了这个

我们的叫这个方钢管

叫这个方形钢管的叠合多边的

基本的这个研究的这个成果

然后中间实际上是连接

是通过翼墙你叫翼墙的

钢筋混凝土连接是有(10:08)的

这个讲的

但是这时候的剪切变形

是不是可以忽略

这个截面的剪切变形

对它的承载力的影响

就是剪切的这个

和它的弯矩的这个相关性

我觉得这个需要做研究

这个是我提出的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也是工程上的

就说我们用了这个

方形钢管的混凝土这个以后

可能就是给我们就是用薄壁的钢管的

这个使用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一个方法

那么我们在普通的

钢管混凝土里面的话

对于这个钢管

本身的径厚壁是有要求的

那么这里面如果是我们这里面薄

薄到什么程度

它的组合作用才能有效的发挥

就是约束和不约束的混凝土之间

相互作用的话

那么这个今后是不是也

虽然放宽了

但是是不是还是有一个要求

这是我提的三个问题

我来提两个问题

安钰丰的这个论文

我也是觉得(11:15)

在送审过程当中提了一些建议

问题刚刚在论文修改当中

也体现出来了

但是我听了这个答辩之后

我还有两个问题想去

第一个问题就是

在这个叠合柱当中你的分析当中

大致都是把它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是钢管混凝土部分

一个是钢管外的钢筋混凝土部分

这两个部分在分析当中

你是认为它们处在

当然也是问

它们之间的界面的问题

认为它们是可以共同工作的

包括轴压和压弯

都是在共同工作的

但是在最后形成设计公式的时候

却是把它生成两个部分

也就是它的总的轴

也是两部分轴力之和

它的弯矩是

两个部分的分别的弯矩

那么这样的一种设计方法

跟你的这个分析的

这个过程当中

从直观上来看

存在一点小小的矛盾

那么就是我的问题就是

这两部分是否存在组合作用

是否存在组合作用

那么假如说

因为在你的这个研究当中

大部分的构件都是对称配置的

也就是受弯的上面有钢管

下面也有钢管都是对称配置的

那么如果存在非对称配置的时候

这个组合的影响

会不会更大一些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是跟你探讨

在轴压的过程当中

这个叠合处的这个

你的论文里头也做了分析

就是它外部混凝土的有效应变

峰值应变实际上

是小于内部的应变的

也就是你在里面

专门有一节分析

在轴压的时候

偏心距很小的时候

它的有效应变只有2000多

但是到压弯的时候

可以达到3300-3700

就是说那在工程当中

对于小偏心的这些柱子

有没有别的方法改善

从设计的角度

对于这种小偏心的柱子

能不能通过施工或者说构造

使得内外的混凝土

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挥

比如说有一些能不能提些建议

这是两个问题

我提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后边的有限元建模

有限元建模建模后面算了

从就是纤维模型然后用到了

从构件当中开始做了体系的分析

这体系分析我们

后来分析的是一个厂房

然后上面它的阵型算出了你扭转

当然这是体系的扭转

就是如果我们这个要

这个纤维模型里头

要考虑杆件的扭转

现在你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怎么考虑的

还有就是说我们

现在是算的是厂房

能不能把你的工作延伸到高层

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前面一个问题就是

也是和我们后边的

空心钢管混凝土和构件有关的

我们主要做的是方截面的

但是前面提到桥墩

有一个纵桥向横桥向这个

就是这个叫长细比或者高宽比

两个都是不同的

统计的结果是差的很挺明显的

那么把我们现在的工作

要延伸到桥墩

从桥墩开始纵桥向

和横桥向不同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

还有需要做什么补充的工作

还一个就是

稍微细一点的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是这是你

基于以前韩老师的工作做的

就是考虑了那个前面

那个叠合的是受压的时候

因为空心混凝土的情况下

这个应力面曲线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

后面是我们补上了

一个下降面的斜线斜直线

包括算的和那个

实测的进行对比

我们模拟的结果实测对比

我看了一下

从这个纯受压这个情况

我们实测的和这个模拟

都趋势比较一致 模拟的

什么叫一致

就是模拟的基本上

都比我们实测的偏大

你觉得这个地方

能不能再做一点改进

你是指的

就是受压

说到前面27-28页

我们现在是看模拟

基本都比实测偏大

整个过程

就是特别是后边三段

我们能不能做一点改进

我这就三个问题

韩老师有什么问题吗

导师可以再考虑

刚才你在答辩的时候

有一个问题你没有特别解释

你还可以再补充一下

比方说压弯构件

当然你只是指

这个构件是个压弯构件

你觉得它是一种(17:12)的内涵

把这问题补充一下

我就提这一点

其他委员都提过问题了

我提两个问题

一个是你研究的这种构件

我看到这个

对这个构件的介绍当中

中间这个钢管混凝土柱

可以叫它柱

是吧

里边添加的混凝土往往比外包的

这个混凝土强度还要高

一般里边填充高强度混凝土

外包的倒是一般这个钢筋混凝土

我就想请你给解释一下

这两部分能不能

比较好的共同工作

比如说在轴心受压的情况下

中间这个混凝土强度高

那么还有钢管约束它

那么它的强度就更高

当然另外还有这个模量

中间这个模量当然也比较大

模量也比较大

极限压应变应该也是不同的

考虑它有模量

极限压应变这个情况

我在轴心受压的话

内外混凝土应该应变

我理解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假如它极限压应变不一样

由于模量的这个情况

强度也有差异

它是不是能够说

基本上同时达到破坏

假如说任何一部分先破坏

另一部分还远远没到它的强度

那就意味着两者不能共同工作

那一部分破坏了

整个这个构件就意味着破坏了

可能你

因为这里边量的关系

我没有仔细看

你既然你在研究这个构件

那么你能不能

稍详细的解释一下

两者可以共同工作

从你的设计来看有外边

外围钢筋混凝土先破坏

但是它不可能说绝对同时破坏

说先破坏

哪部分先破坏都是可以的

但不能破坏的太早

就是荷载比较低的时候

它就破坏

对吧

对这个问题希望你再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

你提出的这个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这里边着重讨论了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但你在讨论本构关系

我看说的比较多的

就是一维的单轴

受压混凝土的这个应力面关系

实际你的问题

肯定应该是多维应力压力

因为你还有压弯还有钢管的约束

这些箍筋的约束

所以实际混凝土的应力状态

应该是一般应力状态

那么你讨论比较多的

我看到的是一维的(20:21)

单轴压缩这个时候

混凝土的这个…关系

那你用到这个问题当中

算的是复杂应力状态

它怎么能考虑

我看了有个图

你画的有这个屈服面

但这方面说的不多

你这个屈服面是个什么样子的

这个单轴压缩的这个给

这个多维的这个屈服面

怎么一个关系

这个请你再说一说

另外就是你这个论文

我有些章节还比较仔细的

有些段落仔细的读了一下

感觉写的总的来说还不错

但是由于内容比较多篇幅比较长

还有个别的打印错误

比如说这个我看到的14页

14页就这个右上角这个

你那个参考文件引的

这个作者的名字可能跟后边不对

跟后边不对应

后边列的这个单

这个参考文献列表

当中不是这个字

就有一个这个中间这个字

这个作者名字

中间这个字不一样

这个可能是一个打印错误

然后17页

17页这个挺重要一个问题

就说本文研究的这个构件

包括两种截面形式

一种就如图1.1.b

这个打错了

这个是打印错了

下来你再反正仔细查一下改一改

好吧

主要问题就我提这两个问题

大家看还有什么更多的

如果没有你就回答一下

基本上可以按照顺序

如果接近的问题可以合到一起

那我就按那个提问顺序来

首先提问这个

回答这个肖总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与纤维模型在考虑

这个约束某情况下的

不同在于

在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中

我们是分别建立了

这个钢管外部混凝土

和内部混凝土

那么三者之间在这个分析当中

实际上它是存在着

这个接触关系的

和接触产生了接触应力

这是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这就是为什么叫做精细化

那么在纤维模型中

它是基于平立面假定的

也就是说它这个钢管混凝土之间

它实际上是没有这个直接的

这个横向的这个接触关系的

那么它是把这个接触关系

约束关系反映到这个模型当中

这是这个不同

第二个就是钢管对外部作用

对外部混凝土的作用

实际上在这个论文里面

我们也着重的分析了一下

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这张图中P2就是

钢管与外有混凝土的接触关系

那么它在这个

主要的这个加载阶段

那么在荷载非常初期的时候

它存在着这个

微小的这个接触应力

是因为钢管钢材

与混凝土的这个弹性

这个

不是

这个泊松比是不同的

但是随着这个

外部混凝土向外膨胀

那么这个钢管与外部混凝土

是不存在接触应力的

那么在这个加载的后期

那么咱们知道

那个钢管在这个加载后期

它是这个可以向外膨胀的

就是向外鼓起

那么此时的这个钢管

向外鼓起的程度

要大于这个外围的

混凝土的这个程度

所以说它又存在了这个接触力

也就是说它这个接触力

是接触力和接触关系

是随着加载的不同

随着材料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个就是这个

与那个极限状态

就是对那个公式提

这个接触的曲线上(24:32)

也就是说在这个点C是极限状态

大家可以看出

它是不存在这个相互接触的

进一步回答

这个马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工程应用

那么刚才可能杨总也说了

那个在设计院

在实际设计应用当中

实际上较少的考虑了

外部混凝土的这个作用

那么这两个方面是对于咱们来讲

是设计院可能是偏保守的设计

但是对于研究工作来讲

咱就是一种就说一种更经济

和更相对精确的这个设计方法

那么就是本文的这个工作

你论文上应该提出来

我在这个

你这个必要性

在这个文献总结的时候就是写过

在汇报的时候

那个第二个就是之前学者

是否建立了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那么之前的学者大部分是用

这个纤维模型来进行计算的

也就是说他是不考虑相互作用关系

以及混凝土

在部分情况下

是考虑混凝土约束的关系

那么为数不多的就是

也是我们本课题组进行的

这个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模

但是在这个建模工作中

它这个外围的混凝土

是没有考虑箍筋约束的

也就是它是用了

素混凝土的这个模型

那么这个模型来与跟实验结果

它在受里分析方面

也都是不精确的

所以本文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

进行了这个进一步的改进

和这个研究工作

那么针对马老师

这个提出的建议

就是第一个这个压弯构件

也是韩老师提出的这个压弯构件

实际上是本文

所指的这个压弯构件

就是是一种更广义的压弯构件

实际上咱们可以认为

轴压和这个受弯的

在这个压弯相关方程里面

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极限状态

它是对于轴压来讲

它是没有弯矩是零

那么对于这个纯弯来讲

是没有轴力是零

所以本论文从这个严谨角度来讲

对两个极限状态

也进行了这个深入的讨论

同时对这个在这个

一般意义上的压弯构件

同样也进行了讨论

那么第二个就是

马老师指出的这个

摘要能够这个

再那个更加的这个明确

那么这个意见非常好

再接下来再进一步的去修改

那么第三个就是我们在这个

论文这个第2页

以及这个第3第4页

探讨了这个实际工程中

它的这个各个参数的范围

实际上是为了后续的研究

给后续的研究框定了一个框架

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

是建立在实验

建立在这个实际工程的

这个应用范围之内进行研究的

那么我们在这个后面的提出公式

也是针对于实际工程的应用范围

那么我们在这个在论文的17页

也就是专门对我们的研究对象的

实际应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

就是我们的限定

也是基于实际工程的

就是你为什么不把这个

放在你的文献综述里面

这个因为文献综述

就是觉得这是属于工程应用

也还是属于背景方面的东西

因为它跟咱们的研究可能少一点

就是我们的这个数据

文献来源的数据也是介绍工程

介绍它的工程的

你要是放在

你这个背景你要点出来

放在这儿干什么用的

你没点出来的话

就使它这段可以去掉的

对 好

说明一下

第三个就是对杨总

提出的这个意见

杨总提出

还这个问题

就是加一个问题

相应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你把这个问题再重新解释一下

这个相应的就是在这个论文里面

就是专门就所指它这个

(29:15)

就是为了这个与它

就是比如说以这个为例

就是为了与它进行对比

所以文中的这个

相应的钢筋混凝土

相应的钢筋混凝土都是指

比如说钢筋混凝土

只是没有钢管混凝土这个部件的

同样断面尺寸

你这个就没意义了

你里边就是没有钢的话

那肯定它强度很低

我们就是看它的这个加了之后

那个不比也是吧

不用那个做分析什么的

你肯定会知道

你看这边都是混凝土

然后这边都是钢的

它就比混凝土的强度高

这个是从概念上

就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

给出一个定量化的

就是你那个摘要不要都得写

把那个关键的东西

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这种细节的

尤其是说你不做研究也知道的事

你都不必把它表达出来

对吧

针对这个第三个

这个杨总提出的建议

问题

那个在核心区同样我们课题组

正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叠合柱

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这个连接

在核心区它那个箍筋配置

是更加的复杂

那么为了抗剪的作用

所以这块那个也是有待后续

能够进一步的这个深入的研究

在涉及到这个节点的层面的话

那么第二部分

就是杨总提出的这个

因为空心剪切变形的影响

在汇报点因为篇幅的原因

就是没有进行汇报

但是在这个本论文的研究当中

也是专门讨论了空心构件的

剪切变形的影响

那么它由于空心的这个影响

它这个抗剪承载力

要比这个实心的要弱很多

所以说在对于空心的构件而言

要重点对它的这个抗剪能力

进行验算和设计

你这个解释(31:29)

这个有了 都给出来了

因为我没看见

给出来了

那么第三部分

就是在叠合构件中

D/t是否还有要求

那么在这个我们编写的

这个叠合柱设计指南当中

目前D/t还是按照钢管混凝土的

要求来进行

只不过它建议可以

采用薄壁的这个钢管混凝土

因为这也涉及到

工程应用方面的问题

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叠合柱

应用越来越普遍

那么D/t

肯定会往外来延伸

是根据工程需要

第四部分就是针对

冯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

那么两部件它确实有

也是存在这个

尤其是在这个压弯和弯曲当中

它确实也是存在组合作用的

那比如说在弯曲当中

我们专门讨论了如果采用二者

单纯抗弯承载力相叠加

那么它的承载力

要远小于它的截面承载力

那么这就说明它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生了明显的效果

那么确实在这个

在某些情况下

它这个非对称配筋和非对称布置

确实会能够起到更明显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

它因为可能涉及到地震力

各个方向都会有

所以它这个倾向于还是布置在中心

整个设计部分是偏于保守的

那么在这个工程中

小偏心这个受压

怎么改善它的变形能力

其中那个也有一种方式

就是外包FRP

像提高它的这个箍筋约束程度

包括现在还进行的

双钢管混凝土这个混凝土

所以这方面都是解决的方式之一

施工时候也可以

先施工中间的方法

让中间的受压的先(33:40)施工

那么第五个就是

那个回答钟老师的问题

本文的就是纤维梁模型的

这个建模工作

包括后面的厂房研究

只是说明了

它在这个结构体系分级

当中具有适用性

那么针对这个结构体系

它的叠合的结构体系

有什么性能

包括动力的静力的一些性能

那么这是后面的

专门的进行的研究

那么在目前情况下

这个纤维梁模型还不能

很好的考虑扭转的作用

这个扭转过程中可能

在后面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那么第二部分就是

因为你建立的纤维梁模型

是一个更广泛的一种工具

就是相当于一种工具

所以它对从厂房

到高层都能够应用

我选取了厂房

恰好是这里有一个

这个实际的工程应用的例子

那么我们可以

拿到比较详细的数据

所以我们建立了厂房模型

(34:31)会不会有计算量的问题

因为你们使用了B31

B31这是一个效率比较低的

1嘛线性 对不对

3 三维 B梁

三维梁

线性梁

但它是高层

我担心它的效率

做高层有可能效率

不会像那么高

这个方面当时那个

因为之前像穆老师

冯老师他们都是用的

就是钢筋混凝土构架

也是用ABAQUS.,MARK进行计算

所以在高层里面

这个计算效率还可以

就是

第三个就是桥墩里面

它确实有那个横桥向

纵桥向的问题

而且在桥墩里面

它通常都是矩形的这个截面偏多

但是本文作为一个构件研究

那么作为一个基础研究

首先要以从简单的方形来入手

那么明白了它的这个原理

和这个分析方法之后

那么我想在后面的这个分析当中

针对矩形包括多边形

那么可能分析起来会更加的便捷

现在这个工程(36:09)具体一点

具体的它有方形

不是三个方形

当然你最简单的是个加的

三个方形的放在一起

这样组成了强和弱

所以注意这个空心的

方形的这个构件

可以作为这样具体的

一个具体的单元

可能这个还是基本的情况

然后针对那个您提出的27-28页

可能模拟与实测这个偏大的

这可能是我选取构件

因为我进行了

60多个实测与模拟的结果

可能在选取构件的时候

可能就选取了这方面的东西

可能对于表述

可能理解上不太到位

回去我把这个其他模拟好的

对非线性的是

我就说在这个后面是不是

咱们这个线性模型或者什么

是不是还可以再稍微改进一下

因为它有一个这几个

都比较趋同的趋势

就是模拟给的高然后实测的低

那我们这个如果

调整一下个别参数

是不是会接近一点

我只是这么思考

第七个就是最后

是宋老师提出的问题

那么内外混凝土的共同工作问题

这个确实是

如果内混凝土强度非常高

比如说咱举个极限的例子

比如说120兆帕

就是C120

然后外围是C30

那么我觉得这种匹配关系

可能就不太合适

但是在我们本文研究的

参数范围之内

比如说内部是C80

那么外围可能C40

那么可以看出在中央时候

我们这种这张图

可以看出在整个截面

达到峰值生产力的时候

这个钢筋混凝土

已经达到了极限承载力

但是在叠合处当中

您看这个这是以钢管混凝土

自身的极限承载力

这个是达到峰值应变的

极限承载力

那么二者在相差的

在5%的范围之内

这曲线上的关系还挺好的

所以说它

而且在承载力后期

尤其是能够体现出来

它这个钢管混凝土

又受到约束作用

它后期承载力没有降低

所以它这个对承载力下降之后

它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作用

第二个就是混凝土

本构关系的问题

那么这个在文中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那么我在这里可以

再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下

在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中

是采用这个三维建模

也就是说混凝土

是一个三维应力的问题

那么在这个塑性

利用损伤模型当中

它的这个包括混凝土的

这个屈服面的走向

那么都是以它所受到的

三维应力是相关的

那也就是说那个人

在输入这个混凝土应力的时候

他通过这个三维的计算

能够自动考虑多维约束

带来的强度的提高作用

但是在这个模型中

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于

它那个屈服面的

在屈服之后屈服面的走向

包括这个材料的退化这儿的时候

它这个退化到这个时刻和速度

是受到这个应变空间的影响的

那么在塑性损伤模型里面

它是怎么样建立应力空间

和应变空间的关系

它是这个通过以用户自己

输出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来反映

那么在这里面就出现了问题

那么对于这个像钢管混凝土

以及箍筋混凝土

像这种有约束混凝土的话

如果你输入了素混凝土的

应力面关系的话

那么承载力的强度

因为有这个三轴应力的计算

所以你发现它的强度

和实验相比相差不大

但是它那个计算出来的

那个峰值应变以及下降段

但它会偏小

那么延性会很差

那么这就在于需要我们

去修正它的那个

与输入的应力面曲线

来更加很好的表述

由于所受约束之后带来的

混凝土应变状态的一个变化

本文也是在韩林海老师

提出的核心混凝土

这个思路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工作

那么对于这个我们输出的

这个约束混凝土的应力面关系

那么在这个修正了它的峰值应变

以及它的下降段的延性

使得它的这个模拟出来的这个结果

与实测的结果吻合就好

你这个模型内部还是有屈服面

来反映这个多维应力这种情况

你这里论述了这个单(41:47)压缩的时候

这个曲线实际上我理解

是给出这个管控模型的

一个硬化规律

屈服面什么膨胀随着加的

给出这个硬化规律

但是如果有屈服面

那么这个混凝土受力的时候

有没有约束

你是有限元计算

能够把这个应力状态算出来

算出来之后这个模型本身

应该是可以考虑约束

和不约束的差异的

但这里边这个模型

还是有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或者你需要在这个

单轴压缩的曲线里

有考虑部分的考虑

这种约束力的影响

所以这个是一个因为

是一个成熟的一个有限元模型

它是根据这个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自行输入

那么满足你计算的需求

问题都回答了

大家看看是不是

刚才提的问题都讲清楚了

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要没有的话这个提问

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我们就到这儿

这个答辩会暂时休会

我们答辩委员会讨论

答辩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

对安钰丰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形成了决议

下面我代表答辩委

宣读一下决议

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

在工程结构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对其工作机理

和设计方法研究较少

论文对该类构件进行了研究

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工程应用价值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

一对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的

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构件在轴压压弯

和受弯全过程中

工作机理的细致分析

获得了构件的破坏形态应力分布

钢管与混凝土接触关系

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深入研究了

空心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

在轴压压弯和受弯

作用下的典型破坏模式

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

揭示了该类构件的

损伤形态传力机制

和参数影响规律

三建立了方形钢管混凝土

叠合压弯构件的

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

和针对相应结构体系的

纤维梁计算模型

可为有关工程设计

提供技术支撑

论文调理清晰论述严谨

文字流畅创造性突出

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答辩中表述清楚重点突出

回答问题正确

论文工作表明

作者在本学科

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和系统的深入的专业知识

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

答辩委员会经投票表决

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

一致建议授予安钰丰

工学博士学位

祝贺你

你可以简短说几句

这个首先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那么我获得这个

博士学位论文非常激动

那个感谢韩林海老师

这五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

和提供的这个广阔的平台

那么我今后在工作中

一定以清华人的

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那么为清华为土木系争光

好 谢谢大家

再次祝贺安钰丰同学

指导导师韩林海导师

同时感谢参加

今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委员

各位老师和同学

答辩会到此结束

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课程列表:

第1周 化工系、热能系、航院、土木系

-化工系-侯瑞君

--答辩人侯瑞君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化工系-靖宇

--答辩人靖宇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化工系-申春

--答辩人申春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热能系-周会

--答辩人周会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航院-李京阳

--答辩人李京阳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土木系-安钰丰

--答辩人安钰丰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第2周 机械系、自动化系、交叉信息学院

-机械系-刘向

--答辩人刘向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机械系-白鹏

--答辩人白鹏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黄高

--答辩人黄高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江奔奔

--答辩人江奔奔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杨霄

--答辩人杨霄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王圣尧

--答辩人王圣尧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交叉信息学院-顾钊铨

--答辩人顾钊铨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第3周 水利系、微纳电子系、工物系、材料学院、医学院、法学院

-水利系-武明鑫

--答辩人武明鑫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微纳电子系-田禾

--答辩人田禾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程物理系-付明

--答辩人付明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程物理系-刘飞翔

--答辩人刘飞翔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材料学院-李洒

--答辩人李洒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医学院-江力玮

--答辩人江力玮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医学院-左腾

--答辩人左腾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法学院-王一超

-- 答辩人王一超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问答及答辩结果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