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 >  第1周 化工系、热能系、航院、土木系 >  化工系-靖宇 >  答辩陈述

返回《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答辩陈述在线视频

答辩陈述

下一节:问答及答辩结果

返回《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答辩陈述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靖宇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

我们下边请(王海军)老师

代表(分学)委员会

宣读一下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尊敬的各位老师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受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分委员会委托

我宣读一下靖宇同学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成员名单

主席骆广生教授清华大学化工系

(高赠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

(张卫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

(陈光进)教授中国石油大学

王涛教授清华大学化工系

王玉军教授清华大学化工系

(于义新)教授清华大学化工系

秘书是徐建鸿副教授

清华大学化工系

宣读完毕

下面请主席骆广生教授

主持答辩

根据我们这个答辩的程序

下面请靖宇同学

就他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进行学术报告

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化学工程

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博士生靖宇

首先向各位评委老师

和来到场的同学们

在百忙之中

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

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导师是王运东教授

我的课题是

功能化介孔硅类二氧化碳

吸附剂的分子设计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着

惊人的增长速度

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性变化现象

日益显现

开发和实现经济高效的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已经成为各国学者广泛

关注的焦点

胺溶液化学吸收法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如刚才(李寒)同学的

博士论文答辩提及到

胺溶液化学吸收法

因为能耗比较巨大

因为他们针对这个问题

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那么从另一个方面

我们也想试图寻找出

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捕集方法

吸附法具有再生能耗低

抗腐蚀能力强

操作方便的优点

应该很具有前景

而制备一种吸附量高

吸附速率高的吸附剂

是这种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

再比如活性炭 沸石

活性氧化铝 MOF等

众多吸附剂材料当中

以MCM-41为代表的介孔硅吸附剂

具有孔道性质可调

便于改性

载体化学性质稳定

价格相对廉价

便于工业化的特点

使其成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

最重要载体之一

然而它需要被进一步的改性

Song研究小组

首次提出了分子筐的概念

把具有多氨基枝杈结构的PEI

通过浸渍法

导入到MCM-41孔道当中

使吸附量提高了近6倍

另一方面Sayari和Jones

课题研究组通过嫁接技术

把APTS DAPTS

和(03:08)嫁接到孔道的表面

使二氧化碳吸附量也大幅度提高

自此就掀起了各国学者

采用不同的改性试剂

来修饰改性不同的介孔硅载体的

研究热潮

为了能够装载更多的改性试剂

介孔硅载体的孔道逐渐越来越大

孔体积逐渐越来越大

由原来4到6纳米的MCM-41

变成6到7纳米左右的MCM-48

发展到8纳米左右的SBA-15

甚至到现在大孔的MCF系列

而改性的试剂

也越来越多样

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广泛

从大量的研究中

我们能看出

它的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但是仍然它还存在

许多不足

我们把这些不足进行总结

大概可以分出

可以看出三个曲线

首先改性功能胺试剂

它的种类的选择非常有限

因为在目前大多数学者

主要是集中研究在开发新型的

昂贵的载体上

而真正能限制二氧化碳吸附量的

这种改性试剂的关注是很少的

第二改性试剂前后

吸附剂的前后的微观结构

并不是非常明确

改性试剂在孔道中的分布

不是非常清晰

这就造成了胺功能化

介孔硅吸附剂

与二氧化碳的吸附机理

和它的结构如何影响吸附性能的

这个理解不是非常的深刻

所以针对这两个问题

我们打算用分子模拟的手段

来揭示微观的规律

设计新型的分子

改造现在有的胺类

挖掘新的改性试剂

同样实验研究也不容忽视

目前多主要是成本较高

制备复杂的新载体

我们也想设计一些新型的

吸附剂概念

通过实验把他们制备出来

因为我的研究框架是这样的

首先建立胺功能化吸附剂模型

和模拟方法

这就包括第一步建立MCM-41

载体骨架的分子模型

和结构与吸附性能的研究

接下来通过浸渍和嫁接的方法

进行改性

建立胺功能化的材料分子模型

和结构和吸附性能的研究

然后把一些具有潜力的分子

导入孔道中

实现分子设计

预测和评价吸附效果

最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然后设计出一些新型的

吸附剂概念

然后用实验把它们制备出来

最后探讨

探索一下新型吸附剂的吸附规律

下面是具体的研究内容

首先看MCM-41载体的分子

模型建立

和结构吸附性能

由于以MCM-41为代表的

介孔硅载体呢

是水热合成制备得到的

所以它的硅氧原子

骨架硅氧原子是随机分布的

而且目前历史上

一共出现了四类MCM-41的

分子模型

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能够更接近真实的

MCM-41的那个结构

所以我们采用随机骨架生成

随机挖孔的方式

分别建立了六方型和立方型

两种随机硅骨架的

MCM-41分子模型

同时我们也完善了一套力场参数

在先前的研究当中

大家几乎没有对分子模型的

结构的正确性进行论证

为了弥补先前分子模型

结构的性质缺失

我们系统的对分子模型的

结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比如孔径分析 原子分布

径向分布函数

其中原子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的

脉动峰的信号可以显示

我们的MCM-41硅骨架

具有很好的随机性能

此外还有径向分布XRD

环分布粗糙程度

(体恤)位数等等

一系列的这个结构分析

并与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可以看见

两个MCM-41分子模型

从晶体学 热力学 材料力学

等各方面都是满足要求的

接下来用经典的

巨正则系综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进行物理吸附模拟

这个的实质就是

把配分函数的哈密顿算符

拆分成动量项和势能项

然后通过基于Mctropolis的

重要抽样方法

大量粒子随机过程

计算构型积分

得到过量性质

进而得到绝对热力学性质

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

只需要存储三个位置信息

相较于还要存储三个动量信息的

分子动力学模拟

它特别适用于大量分子的

吸附模拟过程

所得到的吸附模拟

吸附特性如图所性

我们的模拟的结果

与实心的磁悬浮天平实验结果

对照发现吻合的较好

不单能得到纯组份的

吸附量和吸附热

我们还可以混合组份的

吸附量 吸附热

以及选择性

不单能得到宏观性质

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微观的性质

通过微观的

直观的显示观察和统计

可以发现二氧化碳与羟基表面的

和孔道表面的羟基

靠近3A左右

强烈依赖于官能团

而氮气则取决于材料孔中的

微体积

呈现出分层的吸附形态

我们的模型与其他现有的模型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它具有全原子可见

能够准测

准确预测微观的结构

和吸附性能

而且它还能方便于

后续的分子设计

容易的进行改性

接下来我们的MCM-41载体结构

建立完毕

接下来就进行浸渍和嫁接的改性

那这个胺功能化的介孔吸附剂的

这个如何来进行建立

是这个本课题的一个难点

在先前的研究当中

大多采用随机位移法

它实际就是把指定数目的官能团

导入到孔道当中

给入一定的随机位移

但是这样是假想的

只能相对较优

Alle曾经对简单的沸石

要插入一个官能团

对可以放置的36个位置

进行了能量计算

把这个官能团铆接在

能量最低的那一个位置上

但是在我们的体系中

每次嫁接和改性

都是超过上百个的官能团

那如果这样一一列举

时间代价很高

所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还有学者提出了热力学

蒙特卡洛的方法

但是他这种方法

只能满足局部最优

不能实现全局最优

经过我们的复现发现

大量的官能团全部进入到

材料的缺陷当中

为此我们提出了

借鉴了模拟退火的方法

这模拟退火的概念源于

冶金工业当中

它实际就是指把粗

把带有瑕疵的粗金属

放入到高炉中

进行高温加热

然后缓慢退火凝固得到金属

起到改善晶形晶貌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体系当中

我们通过两步来进行实现

第一步采用蒙特卡洛方法

把我们的改性试剂

导入到孔道当中

因为我们的

不管是浸渍试剂和嫁接试剂

因为它们的分子链比较长

而且相对是柔性的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

插入到孔道当中

这里采用构型偏倚的

蒙特卡洛方法

它的实质就是根据空间的位置

可容纳分子的可能性

来决定大分子的放置位置

具体的实际操作是

引入累积的(18:53英文)参数

来进行综合的比较

第二步就开始启动

蒙特卡洛的程序

在初始的时候先进行高温

使每一个分子都处于活跃的状态

以便能够跨越局部最优点

然后再渐渐的降温模拟退火

通过重要性判据

就可以得到一个局部最优的构象

循环多次进行模拟退火

就可以得到在搜索空间里的

全局最优构象

这里值得说明的一处技术细节是

其实模拟退火的起始温度

是很高的

在10000K左右

它可能看上去并不符合

实际的化学过程

实际上这个这么高的温度

只不过起到一个

给出(11:37英文)

分布的一个作用

使得它也不产生任何化学的作用

也不产生(锻件)的作用

可以想象如果新的状态的能量

比旧状态能量

暂时性增高

可能是恶化了

但实际上它可以起到更好

让这个最终的这个分子模型

起到更

能量更低的这种导向

通过模拟退火的方法

我们建立浸渍法

在浸渍法中分别建立了

浸渍量为10% 20% 30%的

三乙烯四胺 四乙烯五胺

和五乙烯六胺的

胺功能化分子模型

那么在这个模型当中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

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质

比如脂肪胺的两端伯胺

通过范德华利于孔道中

表面的羟基

进行紧密的贴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在传统的胺功能化介孔吸附剂

它的这个胺效率

胺吸附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为它被这个羟基包裹住了

第二通过角度和距离分布的

统计可以看出

脂肪胺在这个孔道当中

不是平行的分布

而是交错排列在孔道的内部

这就解释了传统胺功能化

介孔吸附剂

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

它是随着温度的升高

吸附量是显著增加的

这是呈现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

就是因为它内部的阻力非常的大

在嫁接法当中

我们建立了嫁接量为

5% 10% 15% 20%的APTS

和DAPTS修饰的MCM-41的分子模型

同样的我们通过角度

和距离分布

可以看出内部的接枝试剂

是以多层形式嫁接的

这就为先前的实验当中

嫁接试剂到底是以单层形式嫁接

还是多层形式嫁接的这个争议

给出了一个分子层面

很好的证据

它是一个多层嫁接的

然后我们再看吸附模拟

是如何建立的

这也是本课题的第二个难点

因为在先前的研究当中

大家基本上都忽略了化学吸附

而用物理吸附来代替

但是在低压区是

不能准确的预测出

化学吸附材料的它的吸附量

还有的学者通过改变力场参数

用物理吸附代替化学吸附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每一种不同的

改性试剂

都要通过实验

通过实验数据来进行回归

这样就失去了分子模拟的意义

对于未知这个吸附剂

我们就不可以来进行

它的吸附性能的预测

所以我们想试图找一个

朴实的方法

我们把整个的过程

总吸附过程分为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两部分贡献

下面我们先看化学吸附

我们通过线性协同转换的方式

来对这个反应进行追踪

发现伯胺与二氧化碳

首先生成两性离子中间体

然后与另外相邻的伯胺

生成氨基甲酸盐

也就是在无水的情况下

两摩尔的伯胺

与一摩尔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

而仲胺的反应速率比较慢

叔胺在无水的条件下

就不发生反应

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

分子模拟的手段

来对整个本征的反应动力学

进行热力学性质的预测

可以看出在常温下

伯胺它的(ΔG)是小于零的

而仲胺是大于零的

反应的平衡热力学常数

也可以看出伯胺要比仲胺高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我们分别把伯胺 仲胺和叔胺

这种接枝试剂

导入到孔道当中

然后进行吸附模拟

可以看出伯胺吸附的量

与吸附热的顺序

确实是伯胺大于仲胺大于叔胺

接下来我们再把(15:26)

巨正则系综的蒙特卡洛模拟的

物理模拟方法得到总吸附性能

下面看浸渍改性的吸附性能

我们通过这里可以

通过我们的模拟

与磁悬浮天平得到的

空心的这个实验值对照

发现我们的模拟结果

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

它的这个误差

在低压区时我们的模拟结果

比实验值略微的低估了一些

这是因为实际反应当中

在低压下一部分的伯胺

和叔胺也参与了反应

而这部分我们没有进行考虑

在高压区时我们略微的

低估了一些它的这个实验值

这是因为在高压下

这个浸渍的改性试剂之间

可能会发生缠绕

就把一部分的活性吸附位

没有暴露出来

这部分也没有考虑

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浸渍量的增加

它的吸收

它的吸附量是增加的

因为随着

大家可以想象

随着浸渍量的增加

活性吸附位是增多的

但是它同时占据了孔道

使阻力增大

对吸附是不利的

通过模拟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前者的贡献大于后者

第三我们比较一下

不同的胺改性

它的这个吸附

对吸附的影响

可以看出三乙烯四胺大于

四乙烯五胺

大于五乙烯六胺

这是由于化学本质差异造成的

刚才我们已经分析

化学吸附它刚才发生的是

一个弱的亲核性反应

也就是看它的这个亲核性强弱

这样能为了判别

它的这个化学本质

我们可以用前线轨道

来进行分析

就是最高(17:05)轨道

和(复奎)指数

前者是反映了亲核性的强弱

后者反映了电子供给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

与刚才所

这个吸附量的这个结果

是一致的

不但能进行纯组份的

这个吸附性质预测

还能进行混合模拟(研道器)的

吸附量 吸附热和选择性

在这里只说一个比较有趣的结论

就是随着浸渍量的增加

氮气的吸附量是

它的提升不是非常的显著

而二氧化碳的吸附量

是显著增加的

也造成了

同时这样就造成了选择性增加

所以在高浸渍量的改性

介孔硅吸附剂

它在分离混合模拟研道器的时候

是非常具有

非常有好处的

在嫁接法改性的MCM-41

吸附性能是如图所示

我们与

也是与空心的磁悬浮天平

实验值进行对照

可以发现具有一致的效果

一致的

结果是吻合的较好的

但是它的这个误差

相比于浸渍法来说是略大的

这是因为APTS和DAPTS

它们的柔性比较高

所以在不同的压力下

它的这个链与表面的这个羟基

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其变)

所以在这部分

我们模拟没有考虑这部分的作用

第二同样我们可以通过

前线轨道分析发现

APTS比DAPTS具有更高的

亲核性能

所以它的吸附量和吸附热

比DAP

APTS的吸附量和吸附热

比DAPTS要高

对于混合模拟研道器的模拟结果

APTS不单亲核性高

而且它的空间位阻比较小

链长比较短

与二氧化碳更容易的

跟这个氨基的孤对电子发生作用

而DAPTS的链长是比较长的

它的空间拦截性比较好

所以在中间

它有两个氮

中间的氮

被二氧化碳位置占据之后

就阻碍了氮气的吸附效果

所以使选择性更高

那么接下来我们对一些

具有潜力的分子进行导入

实现分子设计

来预测和评价它们的吸附效果

如前面所说

不管是物理吸附

还是化学吸附

都是电子的

电荷的给出和电荷之间的吸引

因为我们可以

我们认为弱的

就是具有一定电荷密度的

亲核试剂应该是具有

很好的这种改性效果

所以我们做

在这部分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里举出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是卤素五元环和六元环

这是卤素的结果

可以发现二氧化碳

与大多垂直分布于卤素的顶端

氯与溴的取代基

具有较高的吸附量

这是五元环的结果

可以看出二氧化碳

大多平行的贴在五元环共轭的

电子云平面上

吡咯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及吸附热

这是六元环的结果

可以看出二氧化碳

大多垂直的靠近杂原子的

孤对电子上

吡啶和苯具有较高的吸附量

和吸附热

为了综合比较

我们在常压下进行了

所有吸附剂的比较发现

这些官能团并不如传统的

胺修饰剂效果要好

是由于一些本质问题

可能是它们的本质原因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

它不管是物理吸附

还是化学吸附

它们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可能不是特别显著

即使有非常显著

比如说像吡咯这一种的

但是它自身的分子质量

是非常大的

这样就造成了单类质量的

吸附量是比较低的

此外杂环的这些官能团

它们的分子体积比较庞大

占据了孔体积

对吸附是不利的

所以改性试剂

还应该回到胺类的选择上

我们的模拟还可以用来指导

大多数材料的制备

微观机理的揭示

和物理和

物理和化学性质的预测

在这里我们进行了

比较热门的MOF材料的预测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

接下来看一下我们的实验工作

既然刚才说到胺

应该改性试剂回到胺类的选择上

那么我们就试图找

在所有单位质量含氮量较高的

这种化合物

我们找出了树状胺类高分子

它此外还有较高的电子云密度

具有很好的枝杈结构

可能具有很好的拦截效果

我们通过探索了一条

先(21:46)

亲核取代

质交换 胺解等一系列的

这个合成路线

然后制备出了以(三氯氰氨)

和丙烯酸酯

为连接剂的两种树状胺类

高分子

同时我们通过改变多胺基的

这个胺类

还可以制备出

每一类又可以制备出

一系列的树状胺类高分子

在这里边它得出了

两条重要的吸附结论

首先它与传统的胺功能化的

介孔硅吸附剂的那个

二氧化碳吸附性能完全不一样

随着温度的升高

它的吸附量是降低的

呈现热力学的吸附性

控制为主导

这主要是由于树状胺类高分子

具有大量的枝杈结构

那在枝杈和枝杈之间

具有一些微孔

与传统的这个胺功能化介孔硅

吸附剂相比

可以有效的降低气体的扩散阻力

所以使热力学控制

成为主导

第二我们与

看它的吸附量的结果

比我们的预期值要低很多

通过我们理论计算比较

伯胺 仲胺 叔胺 苯胺和酰胺

之间的贡献发现

只有外围的这个红色的伯胺

才具有吸附效果

尽管我们的这个树状胺类

树状胺类修饰的介孔硅修饰剂

并没有预期达到效果

但是它为这个导入官能团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那既然伯胺在二氧化碳吸附中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我们的分子设计当中

应该尽量考虑

增加伯胺的比例

沿着这一条线走

我们就要找在单位质量

伯胺比较高的物质

那在浸渍法当中是PEI

在嫁接法当中是APTS

我们试图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所以提出了混合胺修饰的概念

首先第一步

把APTS嫁接到孔道的表面

然后再把PEI浸渍到孔道的间隙

然后以制备出更高伯胺密度的

这种吸附剂

研究PEI和APTS的最佳比例

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行为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

混合胺修饰的吸附剂

比单纯嫁接或者是单纯浸渍

得到的胺密度更高

吸附量更大

其中APTS 0.5 PEI 50

和APTS 1.0 PEI 50

在75摄氏度时吸附量较高

约120到130毫克每克

在同样同尺寸的功能化

吸附剂材料当中是较高的

经过12次循环吸附量下降

不大于10%

我们的这个混合胺修饰的

这个新思路

还可以同时发挥两种试剂的

协同效果

比如说把具有强吸湿性的PEG

与PEI和APTS共同混合修饰

这样因为PEI

PEG是强吸湿的

所以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的水

把传统的化学吸附

变成化学吸收过程

这样就可以发挥仲胺

和叔胺的作用

由于我们精密的仪器

不允许有ppm级的水

这部分的工作

留在以后的

未来的研究过程中

下面对我的实验

对我的科研研究做出总结

我们采用了随机骨架

生成随机挖孔的方法

建立了两种接近真实的

随机硅骨架MCM-41分子模型

系统地对模型进行了结构

和吸附性能的研究

丰富了前人分子模型

微观结构的特性

第二利用模拟退火的方法

导入改性试剂

到吸附剂的载体模型当中

使胺功能化吸附剂构象全局最优

突破了以前只能局部最优的

构建方法

第三对总吸附过程

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两部分贡献分别考虑

解决了大量分子

不能进行量化吸附计算的问题

结果与实验吻合的较好

拓宽了分子模拟对化学

带有化学反应的

吸附材料的应用

第四实验上进行了一部分探索

比如提出了新型树状胺类

高分子嫁接的介孔硅吸附剂

和混合胺修饰的介孔硅吸附剂

我们的这个科研工作

在本领域也起到了一点

启发性的作用

比如我们的MCM-41模型的建立

有学者在我们的模型基础上

又提出了

又改进做出不同孔径大小的

MCM-41分子模型

在我们的模型基础上

又做成了反馈的CMK5型

分子模型

来研究二氧化碳 水 氧气

和其他烷烃的吸附研究

利用我们树状胺类

高分子修饰的介孔硅吸附剂

这种合成方法

制备出了功能化的硅平板吸附剂

和胺功能化的这个碳管

二氧化碳吸附剂

利用我们混合胺修饰的这种思路

他们有学者提出了APTS

和TEPA组合的这种吸附剂

因为TEPA的黏度

比PEI要低很多

所以他们做出的吸附剂

已经超越了我们

比我们的吸附量还高

为了能够吸收比较

修正推广我们的模拟方法

严谨谦虚的说出自己方

模型的缺陷

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模拟没能够实现

结构复杂高分子的导入

比如说PEI

因为它的量实在是太大太长

枝杈很多

相互作用不是非常清晰

自身摩尔质量过大

要是以50%浸渍的话

它的这个计算的体系的原子数目

非常的大

计算代价太多了

第二个是没能

实现高浸渍量的改性

因为骨架分子模型体积的限制

最大的浸渍量只能在30%

最大的嫁接量只能达到20%

我们也曾经试图做过

在表面能有一定空位的

这种MCM-41的分子模型

但是由于(晶胞)体积的

这个限制

随意改变它俩的这个比例

稍微改变对结果影响很大

此外这个颗粒吸附剂

颗粒和颗粒之间

也会产生一些二次孔道

那么很多的这个PE

这个浸渍有可能

在这个二次孔道当中

所以我们也应该

未来应该考虑材料间二次孔道的

这种建模

第三个我们没能实现特定场合

会发生结构形态转变

吸附剂的这种吸附性能预测

比如在这里面我们所有的模拟

是在30摄氏度完成的

不能达到最高的75摄氏度

这是因为大量的研究报道说

在75摄氏度时

这种胺功能化介孔吸附剂

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质的变化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就是在未来的展望当中

把这个分子模型建的更好

那我们可以把现在的几纳米

推广到几十纳米或者几百纳米

向着更(直观)的方向发展

同时要结合一些先进的

分析仪器的最新成果

把这个吸附剂

在分子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个因为吸附剂要进入

一旦要进行工业化生产

必须要放到固定床吸附装置当中

为了降低它的

为了解决它的这个高压降

和强热量效应

必须要进行造粒

但一旦造粒

它的吸附量会显著降低的

那如何通过控制造粒条件

使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降低

不是很低

不是很少

权衡效率很高

这个是未来应该研究的

此外这个在吸附法进行

就是说气体的分离

目前能实现工业化的

只有活性炭 沸石和氧化铝三种

而其他的吸附剂

都不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主要是因为它的长期稳定性

所以胺功能化介孔硅吸附剂

它对未来

稳定性下降的机理研究

和它如何提高它的稳定性

是非常值得

未来非常值得研究的

此外实际的体系当中

还有大量的水 氧气

碳化物和硫化物

它们对这个吸附剂

可能会起到促进或者是毒害作用

对这方面的影响

也是值得研究的

那为了应对稳定性呢

未来工业性吸附剂的稳定性

我们进行了初探

对常规的PEI浸渍的改性试剂

和嫁接的改性试剂

分别在75摄氏度吸附

125摄氏度脱附

进行了100次的吸附和脱附实验

发现浸渍法

在100次循环中

吸附效果降低了81%

而嫁接法降低了30%

通过光谱和质谱分析

我们结合一些学者

共同提出的这种失活的机理

我们认为它生成了

闭环的(尿键)

如果能够通过化学手段

阻断这一种

它的这个

生成尿键的这种途径

可能对未来的二氧化碳

对稳定性提高会有很好的前景

这是目前发表的文章

和部分合作的成果

本论文工作是在王运东教授的

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非常绅士风格

然后温文尔雅

对引导我独立思考和研究

培养我全面发展的理念

使我终身受益

还要感谢我的师母

(刘冬梅)老师

对我的学习

学习生活 感情事业都非常的关心

在这里面我向我的导师

王老师和刘老师

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就是我要感谢于养信教授

和李以圭教授

他们是分子模拟

和经典热力学的泰斗

他们对我经常进行答疑

然后夜以继日的科研工作

就深深鼓舞了我

未来从事化工理论研究的

学术理想

然后感谢重点实验室的

骆广生教授

王玉军教授 王涛教授

徐建鸿副教授和王凯副教授

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与你们每一次的聆听

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是分不开的

感谢实验室班主任于燕梅老师

和其他的实验助管

对我分析仪器的指导

和辛勤的维护工作

虽然我们的论文没有你们的名字

但是每一个分析结果

与你们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感谢我的家人

感谢175实验室所有的兄弟姐妹

是你们让我快乐的生活

175实验室是我人生永远的港湾

本课题承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特此致谢

谢谢

恳请各位评委老师严厉批评

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课程列表:

第1周 化工系、热能系、航院、土木系

-化工系-侯瑞君

--答辩人侯瑞君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化工系-靖宇

--答辩人靖宇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化工系-申春

--答辩人申春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热能系-周会

--答辩人周会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航院-李京阳

--答辩人李京阳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土木系-安钰丰

--答辩人安钰丰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航院-任杰

--任杰个人简介

--论文摘要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第2周 机械系、自动化系、交叉信息学院

-机械系-刘向

--答辩人刘向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机械系-白鹏

--答辩人白鹏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自动化系-黄高

--答辩人黄高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江奔奔

--答辩人江奔奔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自动化系-杨霄

--答辩人杨霄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王圣尧

--答辩人王圣尧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交叉信息学院-顾钊铨

--答辩人顾钊铨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感言

第3周 水利系、微纳电子系、工物系、材料学院、医学院、法学院

-水利系-武明鑫

--答辩人武明鑫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微纳电子系-田禾

--答辩人田禾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程物理系-付明

--答辩人付明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程物理系-刘飞翔

--答辩人刘飞翔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及结果

-材料学院-李洒

--答辩人李洒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医学院-江力玮

--答辩人江力玮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医学院-左腾

--答辩人左腾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法学院-王一超

-- 答辩人王一超简介

--论文摘要

--答辩陈述

--问答及答辩结果

答辩陈述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